数学学具操作引发的思考

2017-08-25 14:07唐楠
速读·下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操作思考

唐楠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离不开教具与学具的使用。让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科学有效的使用学具操作,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数学学具;操作;引发;思考

小学数学学习存在知识的抽象性与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办法是在教学中重视操作学具。学生通过操作学具,眼、耳、口、手、脑多种器官协同活动,在充分感知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形成表象,进而逐步将直觉思维、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加强实际操作和直观教学已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向之一。在实践中,学具使用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何提高学具使用的实效呢?

一、正确把握教学目标,确定学具操作的必要性

教师在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之前,首先要认真专研教材,明确把握教学目的,确定动手操作的必要性。

学具操作往往需要消耗比较多的教学时间,需要较大工作量的课前准备。因此学具使用的选择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为什么要用学具操作?学具操作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学具操作解决什么问题?不使用学具与使用学具又有如何不同?这些问题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明确。只有深入地去想过这些问题,才能使学具的使用不流于形式,走向实质。才能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真正地发挥作用。学具使用一般有两种情景,一是通过学具操作解决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二是通过学具操作理解与解释数学模型。不过,有些情景对于部分学生而言是解决问题,建立模型的过程,而对有些学生而言是理解与解释模型的过程。

二、明确使用要求,加强学具操作的针对性

在学生操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的要求,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保证操作顺利开展。教师必须帮助学生知道自己将要进行什么形式的操作活动,该怎样动手,探究和思考的问题是什么,尽量让每一位学生明确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遇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在明确动手操作的要求之后,教师要知道学生抓住那些是操作细节,要留心观察,客服操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所以材料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长方体的认识”进,新课的引入根据学生原有的基础和新旧知识的衔接,首先让学生从感兴趣的搭积木活动拼出立体图形,接着出现立体图形的一种特殊情况即长方体,然后进行长方体面、棱、顶点的认识,并逐步脱离实物,通过“电脑课件”演示,使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共同特征以及正方体独有的特征。显然,新课虽从简单的搭积木引入,却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了吸引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设计使用过程,确保学具操作的时效性

在任何活动之前都必须设计好合理的程序。要注意做好操作前的准备工作,如确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需要那些材料。如果是小组合作进行的活动还需要进一步地分工合作,明确各人的责任,还要强调如何互相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操作活动的实效性,只有这样设计的动手操作才是有效的。同样是进行学具操作,在不同的教学课堂中,所取得的效果并不完全相同。这里除了学生群体差异及教师个体差异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变量——活动操作的时机。同样的学具操作,在课前、课中或课尾不同的时候进行,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课上,老师在上课初始就让学生摆出5个三角形和7个圆形,然后根据这一情景说相同意思不同表述的两句话。那么这里的操作活动是想到创设情景的作用。其实际价值与教师在黑板上摆出5个三角形,7个圆形没有质的区别。如果我们把操作活动移至课中,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的活动来计算或解释为什么7-5=2。那么操作活动的价值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了。操作是学生理解各部分意义的过程,也是理解“同样多”的教程。在这一操作活动的基础上,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就能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真正理解相差问题量与量的比较,即一一对应后多(或)少的部分就是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部分。如果把这一节课的操作活动移到课的后階段,让同桌两人一人摆出学具,一人写算式。那么摆三角形与圆片的活动就成了学生自主巩固,强化理解,熟练技能的游戏材料了。

四、留给足够的空间,体现学具操作的主动性

学生操作学具有指令性和主动性之分。指令性操作是指教师让怎样做,学生就怎样做。主动性操作是指教师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提供充足的学具,让学生自主去操作解决问题。显然指令性操作,学生是被动的,谈不上创造性,而主动性操作,学生有自主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理解力和掌握知识内在联系。然而,目前有些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学具操作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意义,教学中以自己的教具演示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也有的教师代替学生思考,有人称之为“教师的脑、学生的手。”即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思路,模仿地动手摆一摆,表面是学生操作,实质上并未达到操作的真正目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操作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人人动手,人人主动地参与到操作活动中去,引导他们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活动,既领悟到学习方法,获取知识,体验自我参与的成就感,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实施操作活动的内容很多,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认识一定要到位,认真挖掘,精心设计,科学指导,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操作活动中去。而学具操作呼唤着学生的需求,呼唤达成的时效,期待百思不解,凭借学具一点即通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谢定来.小学数学学具在操作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2,10.

[2]王惠霞.学生动手操作引发的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13,6.

[3]吴维进.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J].新课程学习(上),2011,6.

[4]林海霞.动手操作、追求有效[J].小学教学参考,2010.

猜你喜欢
操作思考
关于数控机床操作中防碰撞措施的探讨及分析
儿童数学学业求助的有效方式
泌尿外科手术及操作致输尿管损伤临床分析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