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语境下“中国梦”的实现

2017-08-26 16:07刘根成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实现中国梦文化建设

[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又是其中的必要条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助于中国梦的实现,“中国梦”的实现能够促进文化软实力建设。

[关键词]文化建设;“中国梦”;实现

[作者简介]刘根成(1971-),男,汉族,山东省茌平县人,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博士,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儒家文化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项目编号J15WA20;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视阈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项目编号YBX15009。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7)08-0018-0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中国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和世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的历史时期,要坚守文化追求,牢记社会责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建设和创造,传播正能量、建设软实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当代中国特色文化发展的特点

1、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市场经济是一种等价交换经济,等价的背后是两个利益主体之间人格平等的一种交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的利益的主体在社会生活中被确立了合法地位。市场经济刺激了人们个性的觉醒,这是社会活力、社会创造性、文化个性得以培育的一个前提,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进步。只有每个人的文化个性意识觉醒了,文化才可能从一元到多元。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社会,文化也呈现出了多元化趋势。

2、市场经济对个性的培育。市场经济要追求一种个性化经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要和差异性消费,这才是市场创新的本质。企业家要围绕如何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差异性的消费需要来生产自己的产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青岛海尔曾为消费者量身定做左手边开门的冰箱,为西部农村的消费者研制能洗地瓜的洗衣机,被市场传为佳话。今天的老百姓消费已进入个性化消费时代,人的个性化增强了,这是市场经济培育的结果。对于解决了温饱之后的公民来说,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更多取决于个人的文化素养,即理解与享受高品质文化成果的情趣与能力,这是后天习得的。从国家拉动消费需求的角度看,文化产品的消费决定生产,人们的文化情趣素养加购买力决定文化产品的消费,因此,必须把培养受众、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作为刚性投入。

3、文化生活的世俗化。现代化的本质精神就是世俗化,市场经济就是世俗化经济。中国社会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个重要变化就是老百姓的世俗生活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的主导色调。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私人空间和私人生活意识、隐私意识、侵权意识越来越强。世俗化的生活已经成为今天社会生活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世俗化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这些年来最重要的变化。世俗化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谐的本质就需要一种真实的文化基础和文化环境,这种真实的文化环境取决于民间,往往具有恒久的生命力。

4、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中国文化从传统形态逐步转变为现代形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经基本实现了现代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中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建国之后,在大力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推动文化建设。改革开放之后,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四有”新人、“三个面向”,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思想。20世纪90年代,提出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建設和谐文化等一系列文化建设思想。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到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对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

(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继承、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1、提出了“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①的新论断,将文化的发展繁荣纳入到了社会主义本质范畴。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使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新的里程碑。

2、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②的新论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新定位。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置于文化建设的首要位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是全党在文化意识形态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3、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③的新论断,对文化建设发展道路作出新规划。提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强调“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强国”。进一步丰富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在实践路径上的一次新突破。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内在联系

21世纪,软实力在当今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大国争雄的利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作思想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要与中国梦的实现同步推进、有机融合。随着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崛起,要求我国文化教育、价值观念等软实力也要相应的崛起,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华民族真正地崛起。今天,国际社会认同中国的“崛起”,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连续30多年以平均9%以上的速度增长发展;而国际社会有人担心中国崛起会威胁别人,先后抛出过“中国分裂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统治世界论”、“中国领导责任论”等,既有出于意识形态偏见而把中国“妖魔化”的原因,也有我国自身文明建设不足、核心价值建设滞后,特别是核心价值在国外传播不足等的原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已完整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

三、“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三位一体,是内在统一的,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④。

(一)文化是经济增长的新发动机,有助于实现强国梦

文化“软实力”在國家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在全球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因其高科技力含量、高附加值和低能耗等特点,对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日益显示出其巨大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发动机。经济发展只有体现出文化品格,才能进入更高发展阶段。比如,美国是一个只有几百年历史多民族的国家,但自建国以来就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并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国文化,并以特有的美国价值观吸引着全球各地的各级各类的移民,形成美国强有力的经济基础。文化不仅是软实力,也是硬实力,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文化建设关系到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增强,关系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还存在差距和问题。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整体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与之伴随的文化,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和繁荣。不论是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的竞争力还是文化的发展潜力都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小的差距。

(二)文化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思想先导,有助于实现复兴梦

文化“软实力”的强弱与民族命运休戚相关。中国的兴衰不仅体现在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的变化,更是文化力量变化的写照。中国是拥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创造出了高度发达的文化成果,长期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文化逐渐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很多仁人志士看到儒家思想不能救中国,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中外文化交流也发生了逆转。而近代欧洲“文艺复兴”,在思想解放、科技革命和社会变革等方面都起到了先导作用,引领了在随后到来的科学、商业、工业革命以及社会革命等运动,使欧洲从落后地区一跃成为世界前沿,并最终确立了其当时世界霸主地位。

(三)文化是实现人民幸福的精神动力,有助于实现幸福梦

文化就是民生。没有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实、丰盈,就不会拥有丰满的、美好的人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让文化建设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是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的一条通途。“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⑤人民群众是中国梦的最大受益者。人民群众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实现中国梦的主体,也应该是中国梦的最大受益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实现中国梦是统一的,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让人民群众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国梦的发展成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提高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注释]

①②③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

④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

⑤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2013年3月17日.

猜你喜欢
实现中国梦文化建设
办公室人员尚需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浅析铁路通信传输的构成及实现方法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