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述文阅读客观题选项命制的规律

2017-08-28 12:27杨明
语文教学之友 2017年8期
关键词:高考

摘要:语文课标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题选项设置自有其规律,依据客观题选项与原文的关系,总结出选项设置的规律类型。其中正确选项五类,错误选项七类。

关键词:高考;论述文;客观题

2007年以来,新课标语文高考大纲将现代文阅读题分为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与文学类文本三类。其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是必考部分,题材涉及哲学、文化、艺术、美学、诗学、自然科学等,题型以主客观混合題为主,也有单纯的客观题或单纯的主观题。客观题的选项与原文之间有符合和不符合两种关系,而选项符合或不符合原文,又分为多种具体情况,对此归纳总结出选项设置的类型。根据考查频率从多到少排列,正确选项依次为散点整合、原文压缩、原文阐释、逻辑调序、合理推断五类;错误选项依次为偷换概念、悖离原文、因果错误、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答非所问、断章取义七类。

一、正确选项设置类型

正确选项不会将原文内容照搬到选项当中,而是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情况下,对原文进行整合、压缩、阐释、调序等。

(一)散点整合

散点整合,即将文中多处信息整合为一句话。这是正确选项设置时最常出现的类型,它的具体形式有三种:

1.通过增加连接词、减去修饰词或次要信息、同义词语替换,即“增”“减”“替换”等,整合成符合文意的一句话。较为常见的是“增、减、替换”混合使用的例子。比如,2014年辽宁卷第3题C项,选项将“完善主义”替换为原文对其的解释,即“苏格拉底、康德等人强调的精神满足”,并分别在儒家思想和苏格拉底前加上定语增加“和”的连接词,使用“这种思想”这一代词简化句子。最后减去修饰词“真正的”“一定”等,形成选项。

2.对文章多段的主题句进行归纳概括,涉及到对全文的整体把握。比如,2011年江西卷第7题A项,选项根据原文多段主题句,给“文化时间”下了定义,这一定义在原文中没有直接明确表述的信息,是根据每个时代对“文化时间”的不同理解而归纳总结出来的。

3.对文中两处信息进行比较并概括。2011年江西卷第9题B项,选项将希腊各学派和犹太基督教对文化时间的不同态度进行比较,总结出产生不同态度的原因。

(二)原文压缩

原文压缩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对某段段意进行概括;二是将一个长句压缩为短句。

比如,2014年福建卷第10题C项,对原文第四段整段的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出“阅历不等于经历”“经历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阅历在表象的基础上……”的主要信息,串联起来形成一句话。

(三)原文阐释

原文阐释,指将原文的某一句话换一种表达方式表述,而不改变原文意思。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三种:

1.同义替换。用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或短语替换原文的词语或短语。原文阐释中的同义替换与散点整合中的同义词语替换不同,散点整合的同义词语替换是指用原文中的一个词语替换原文另一个词语,而原文阐释的同义替换是用试卷编者的话替换原文的话。比如,2010年山东卷第7题A项,将原文所用的“相对的意义”这一短语替换为“并不意味着前者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对原文进一步解释。

需要注意的是,当一个选项中发生多处同义替换时,常伴随短语位置的调整,但调换位置的短语处于并列地位,不会改变原文意思。比如,2014年辽宁卷第3题D项,选项将原文提到的“超越纯粹欲望的层面”替换为“摆脱纯粹物质欲望的支配”、将“自己的精神”替换为“精神的世界”、将“快乐”替换为“心灵的满足”,同时调整短语的位置,得出选项。

2.句式转化。包括肯定句和双重否定句的转化、反问句和否定句的转化。比如,2007年宁夏、海南卷第3题C项,原文认为“当作家丧失了……,文学就不会……。”而选项表述为“要保持文学的……,作家就应该具有……。”

3.分解。将一个句子分解为几个句子。比如,2007年宁夏、海南卷第1题A项,原文是一个简单句。而选项将并列的两个定语拆分,用“是……的时代,也是……的时代”将其分解为两个分句。

(四)逻辑调序

在符合原文逻辑的情况下,对原文文字信息的顺序进行改变,简称“逻辑调序”。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1.主宾调序,即主语和宾语互换位置,同时谓语作出相应改变。比如,2010年湖南卷第14题C项,将原文中的主语“物质成就”变为宾语,原宾语“对工具合理性的追求”变为主语,谓语由“得益于”变为“有助于”。

2.因果调序,即原因和结果互换位置,同时连接词作出相应改变。比如,2012年湖北卷第6题C项,原文结果在前,原因在后;选项原因在前,结果在后;连接词由“这是由于”变为“所以”。

(五)合理推断

根据原文已知条件和基本常识,运用“演绎法”做出合理的推断。这种类型在新课标试题中较少出现,通常当题干表述为“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推断,正确或不正确的是”时,选项中可能会出现这一类型。比如,2009年天津卷第7题D项,原文认为各个国家应各具特色,而中国是“各个国家”中的一个,这是基本常识,因此中国有中国特色,所以选项称,我们必须实施有中国特色的战略。

二、错误选项类型

正如同正确选项的设置一样,错误选项的设置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一)偷换概念

指将一些相似的概念进行替换,但其实改变了概念的范围、程度、对象等具体内涵。这是错误选项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具体表现在选项中有四种形式:

1.偷换动词,改变句子的谓语动词或非谓语动词(谓语动词居多),从而改变动作的发出者和对象之间的关系,或者改变作者的态度。比如,2014年辽宁卷第3题B项,原文认为概念A“比较接近”概念B,选项却说概念A“属于”概念B。

2.偷换程度副词,使句子绝对化,或者改变动作的范围。比如,2011年安徽卷第10题D项,在动词前加上“仅仅”一词。

3.偷换形容词,改变所指对象的特征。比如,2010年安徽卷第3题A项,原文认为某事是“特定的”,选项则说它是“唯一的”,但“特定”并不代表“唯一”。

4.偷换名词,用相近但不相同的名词替换原文词语,改变原文意思。比如,2011年上海卷第5题D项,原文认为“……是主要目标之一”,选项表述为“……是终极目标”。

(二)悖离原文

悖离原文,即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意思相悖。通常原文和选项的不同需要通过推导才能发现。但也有不同之处非常明显,不需推导。需要对选项进行推导的,比如,2010年山东卷第7题B项,原文认为A和B两件事几乎同时发生,选项则认为A为B创造了条件。

(三)因果错误

因果错误,指选项的因果关系与原文不同,包括两种形式:

1.强加因果,即选项将原文并没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加上因果关系。比如,2012年天津卷第6 题D项,原文为“生态文明是……同时也是……”,但选项为“生态文明是……因此也是……”,原文两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存在因果联系,选项用“因此”一词为两者增加了因果关系。

2.因果颠倒,即选项的因果关系与原文因果关系相反。比如,2010年湖南卷第14题D项,原文认为社会竞争加剧和其他一些社会背景,使得人们对于高感情的向往日益突出。而选项则正好相反。

(四)张冠李戴

张冠李戴,即认错了对象。在选项中的具体形式有两种:

1.把某个事物的特征说成是另一个事物的特征。比如,2010年安徽卷第1题D项,原文提到“传统具有自主性”,而选项则说“原本是有自主性的……”,搞错了“自主性”这一特征的对象。

2.把某一个事物的特征说成两个事物共有的特征。比如,2011年上海卷第5题A项,原文认为“A和B,B是……的核心。”选项却说“A和B是……的核心。”“核心”一词原本仅仅指B事物的地位,选项却将它冠于A、B两个事物之上,弄错了事实。

(五)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即选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多是关于两个事物关系的无端猜测。比如,2011年江西卷第7題B项,选项认为A是在B的基础上形成的;同一题D项,选项认为A跟B在性质上是相同的。这些都是对两者关系的猜测,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

(六)答非所问

答非所问,即选项回答的内容不是题干提问的内容。比如,题干问的是外部原因,选项答的是内部原因。

(七)断章取义

断章取义,指不顾全文内容,单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与原意不符。比如,2009年江苏卷第15题B项,原文举了例子A,是为了说明灰尘在特定环境下是“异类”,并因其“异类”的身份而成为“中心”,具有重要作用。选项则只抓住了灰尘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点,认为灰尘“不可缺少”“积极”,过于武断。

作者简介:杨明(1971— ),男,山西省大同大学文学院讲师,主研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高考
新课改高考英语备考复习策略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农村学生弃考现状、原因及对策
古代名医如何医治“高考”后遗症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高考物理新动向——逆向分析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