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忠谏的顺天学政张鸣骏

2017-08-29 01:01陈馨陈忠杰
闽南风 2017年8期
关键词:御史进士

陈馨+陈忠杰

张鸣骏,字赓阳,清顺治初年曾官至宣大巡按御史、江西道御史提督顺天学政,被“清初御史第一人”的李森先称誉为“谏臣、直臣”,是一位敢于进取、担当、忠諫的士大夫。

敢于进取的联捷进士

“族萃京元允卜三元及第,堂临天宝欣观万宝朝宗”。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武安镇的京元村,原名溪园社,明宣德五年(1430),漳州千年史上唯一的状元林震及第后为报答他降生地溪园社“张氏瞻依堂”及从小受外祖父培育之恩,奏准皇帝将溪园赐名京元。从此,京元社文风鼎盛,人才辈出。

张鸣骏,出生于明代后期闽南深山的长泰县钦化里京元(今长泰县武安镇京元村),是一位从京元“张氏瞻依堂”走出的历史名人。

张鸣骏自幼天资颖悟,过目成诵,其父认为可出人头地,聘师课子,学有所长。明崇祯十二年(1639)中乡试举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入京中进士。张鸣骏联捷进士后总是以诞生在“张氏瞻依堂”的明宣德五年(1430)状元林震为榜样,将清廉为官,名标青史作为他人生追求的信念。先贤刻苦攻读,锐意进取的精神极大地鼓舞着他,特别是先贤们在宦海生涯中,忠于职守,嫉恶如仇,敢于担当的风范感召着他,从小耳濡目染,铭记心中,成为学习励志的楷模。

敢于担当的巡按御史

张鸣骏考中进士后不久,在京城担任户部主事。他在京城任职期间正是明王朝摇摇欲坠之时。当时,官场乌烟瘴气,百姓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作为一个统治阶级下层的有识之士,张鸣骏忧心如焚,又无能为力,于国于民,都无法施展他的才华抱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明王朝倾覆于腐败的深渊之中。

明朝的“前车之鉴”深深地震撼着张鸣骏,清入关后,张鸣骏归顺了清朝。归顺清朝之后张鸣骏对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更加深恶痛绝。

清初,官员敲诈勒索百姓的案件屡见不鲜。据《清实录——顺治朝实录》记载:清顺治元年(1644),张鸣骏被任命为宣大(宣府、大同的合称,辖宣府、大同、山西,此地古代是北狄范围)巡按御史。当时清大军二万多人正在围剿朔州所谓的“善友会”暴乱,张鸣骏深入战场,他排除兵将和地方官吏的干扰,亲自审查擒获的战俘,最终了解到真实的情况。原来这暴乱的“善友会”,本属信奉某种信仰的普通乡民,这些“妖贼”原来不过是“持斋事佛”的“乡愚”,由于“奸弁”(奸猾的驻军将领)的借故敲诈,纵兵抢杀,才激成民变,官军为怕“事发难收”,却索性杀人灭口。遂被说成“以妖术作怪”的“贼兵”。

看到数村荒芜,屋破墙倒,千人被杀,到处尸血横陈的残暴冷酷场面,还有数百人被围困,生命岌岌可危。一股凛然正气冲天而起,张鸣骏决心要惩治枭将暴兵,救民生命。

张鸣骏敢于担当,奋笔直书,向皇帝大胆揭露事实真相:“该臣看得,蒋家峪等数村,乡愚持斋事佛,其来久矣,未常有他心。自奸弁王守志张告民之示,而‘善友之祸起。始则借端酷诈,继而纵兵抢杀。初以一家,而延数家,因而一村,而延数村。彼乡民者,谁无家室,谁无性命?相聚负山,迫于不得已,为逃生之计耳。有何形迹,而指之为妖也!乃以事发难收,遂为一网打尽之谋。虚张其事,诬造口供,捏送传帖,欲以兴两镇之师,而灭千人之口。乃至当官面,前情尽归乌有。”(明清史料丙编第五本宣大巡抚张鸣骏残题本转引谢国桢编清初农民起义辑录第72页,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

清初统治者为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取信于民,警戒官僚队伍,最终将参将王守志处死,通判等渎职官员也受到处分,蒋家峪200多名百姓的性命被救,成为清初的一大案件,美名留传后世。

相传,宣大百姓感恩戴德,不忘张鸣骏救命之恩,乡贤地方上表称颂。张鸣骏狠斗贪官的劲节高风,世代流传。又传皇帝曾题 “巡狄”匾赠送张鸣骏,此匾原来悬挂在张鸣骏府第正堂上方。

敢于忠谏的顺天学政

清初沿用明制,授予监察御史极大的权利,但是“权利意味着担当”,监察御史的品德才智都是一流的,是皇帝的耳目,一旦犯错处罚也最严厉。清初,在直隶设提学御史,各直省设立提学道,他们都带着按察司佥事的官衔,是从各部院具有进士出身的官员中选拔出来。少数提学官,以举人充任。顺天、江南、浙江三个省的提督学校官,则称提督学政。到了清雍正四年(1726),废除提学御史和提学道的建制,一律改称为“钦命提督学政”,简称“学政”,全国定额二十名。所谓“钦命”,意思是受皇帝特命,享受“钦差大臣”的待遇。学政的地位和各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总督、巡抚平行,知府以下官员对学政皆执属员之礼。人们尊称学政为“学台”。“学台”和“抚台”“臬台”,合称地方“三台”。”

顺天学政是当时主管顺天(今北京)教育与科举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全国学政的首善,官职相当于三品官,因此任职要求也最高,竞选顺天学政无异于状元选拔。清顺治二年(1645),张鸣骏在众多进士身份出身的京官考试竞选中脱颖而出,又经顺治帝严格的品行才艺面试,最终被任命为江西道御史提督顺天学政。

对于做官者而言,明哲保身的多,敢于“忠谏”的少,“忠谏”受贬再进谏则更少。今被选作高考试卷题而广为人知《清史稿?李森先传》的文献中就收录了“忠谏”受贬再进谏的一些官员。

据《清史稿?李森先传》记载:“皇上孜孜不倦谋求天下太平,多次下求言诏,但是大臣们犹豫观望的人很多,都是因为从前上书言事的大臣,一旦受到惩处,就流放永不续用,互相都把进谏作为警戒呀。我认为想要广开言路,应该宽容对待进谏的大臣。像流徙的谏臣李呈祥、季开生、魏琯、李裀、郝浴、张鸣骏等,都与下诏恩准进谏因为公事受连累有关。倘使蒙受皇上顾念和怜悯,让天下人明明白白知道皇上宽容直臣,即使发配到偏远地方的直臣也不会被遗漏,凡是有进言责任的人,能不洗心竭虑进言吗?”

又据《清实录——顺治朝实录》的记载:“顺治四年,降顺天督学张鸣骏二级、调外用。”“顺治九年,复补原任江西道监察御史张鸣骏、原官”。复职御史的张鸣骏,依然秉性不改,正直敢言,最终因言获罪,再遭贬官,成为流徙谏臣,永不叙用。

再据《长泰县志·乾隆庚午版》记载:“张鸣骏,明崇祯十二年(1639)中举,明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后移籍龙溪。”年老又惨遭贬谪后无颜回乡,张鸣骏后来举家移居龙溪南乡(今漳州市龙海市颜厝镇西张社)。

从以上史料可让我们知道张鸣骏的为官为人、以及被降职和恢复原官、最终又遭贬官无颜回乡的原因,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张鸣骏在复杂的满汉斗争的官场中,虽宦海浮沉、身不由己,却敢于担当、正直敢言,且廉洁清正、执法如山的“谏臣、直臣”形象。endprint

猜你喜欢
御史进士
明朝御史不好当
两封密信
秀才捉弄进士
四进士(上)
丢御状救李靖
秀才捉弄进士
明朝御史日子不好过
古代的“巡视组”
明朝御史的权与责
进士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