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历史沿革(九)
——清朝时期(下)

2017-08-31 12:43文/刘
中国粮食经济 2017年3期
关键词:乾隆储备灾害

文/刘 坚

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历史沿革(九)
——清朝时期(下)

文/刘 坚

五、清代的赈济

清代是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历史时期。据统计,在清统治的268年间,总计发生各种灾害达1121次。为此清政府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法规制度予以应对,其中与粮食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赈济。赈济是将粮食发给灾民的最直接的救灾方式,因此在灾情严重时,清朝廷允许灾区地方在严格按照制度呈报和勘灾的同时先赈,在官员按照程序逐级上报灾情,并通过“勘灾”得到中央批准的赈济,称为“大赈”。大赈首先将灾民划分等级,根据等级决定救济时间的长短。清政府的荒政措施还包括灾后重建内容。乾隆初年,朝廷鼓励通过贩运调粟平籴,来加速灾后的粮价恢复。

清代对赈灾的投入十分巨大,据统计,从顺治元年到道光十九年的196年中,全国共灾赈11314次,赈银总数达4.5亿两。如果按照现今度量标准计算,就是547.5亿斤(清代稻谷1石=146斤)。显而易见,这是清代粮食储备制度赈济作用的最好见证。

六、清代的粮食问题及应对措施

清代中期,除灾害以外,由于人口迅速增加而引起的粮食问题日渐突出。公元1793年,乾隆发现,较之康熙年间的人口“计增十五倍有奇。”并担忧:“以一人耕种而供十数人之食。盖藏已不能如前充裕。”尽管史学家对清代人口“爆炸式”增长存有争议,但此时全国人口在3亿左右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实际上早在康熙时代,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问题就已经在南方一些地区有所显现,以后随着开垦潜力的枯竭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矛盾更加突出。为解决北方粮食供应问题,朝廷不得不考虑在关外东北地区和蒙古地区发展农业生产。这一计划的实施是相当成功的。从此,东北的大片土地和内蒙古河套地区成为新的产粮区。所提供的粮食除就近贩运外,还供给京津,甚至“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

依靠提高单产,获得更多的粮食,以增加储备,也是清代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手段。清代的农业技术并无突破性发展,但单产却高于明代,其主要原因是精耕细作,以及南方的“一岁数收”,提高复种指数,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种植面积的扩大等。此外,马铃薯也在1705年左右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成为粮食的替代品。

清代广开粮食来源渠道,实行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政策,还包括了粮食进口。清代海运贸易已经相当活跃,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浙江沿海兵民贩米出洋,获利丰厚,而此后的大量出口导致浙江米价不断提高,为此朝廷下令:商民除自用米粮外,严禁装载50石以上贩卖。此后一直禁止米粮出口。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更决定:凡奸徒将米谷豆麦杂粮偷运外洋接济奸匪者,拟绞立决。在禁止米粮出口的同时,朝廷更鼓励外米进口。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定舶来米谷免税。此后乾隆时期又细化了进口政策。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粤督沅元奏请各国米船来粤,并无夹带其他货物者,进口时照旧免税。到同治、光绪年间,通过各种渠道每年从东南亚国家进口的米已超过1000万石。

清代以粮食作物做原料的加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耗粮巨大。乾隆初,仅晋、鲁、豫、陕等北方4省的烧锅(酒厂),不计农民自酿估算,“……城镇之坊,大小相折,以县四十为率,每岁耗谷已千数百万石”。于是,清政府下诏4省永禁造酒,限制消费,以此节约粮食,化解“人口众而货物寡”的矛盾。

七、清代仓储的衰败

清代粮食储备的衰败,是从嘉庆年间开始的。到道光时期,康乾时代的储备盛况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全国储粮不断下降,并由此一蹶不振。

粮食储备每况愈下,其原因是复杂的,首先是来自天灾人祸的双重打击。晚清,灾害多发,粮食减产,一些连遭灾害的绝收地区,所贷之粮,旧欠未还,又作新领,年复一年,贷出的粮食就成了呆账、死账。常平仓由于长期得不到补库,逐步变成了空仓。这一时期,地震、水灾对常平仓的破坏也非常严重。此外,战争对仓廒的破坏一般都是毁灭性的,尤其是经过太平天国革命,战事激烈的江南地区,多州县的仓谷、仓廒荡然无存。

清代粮食仓储衰败的另一个原因,是管理不善,内耗严重。清代对腐败放任,公元1705年,康熙帝南巡时就曾发现地方官员有牟取“火耗”、“粮耗”陋规,灾害发生时,为了不致影响这些灰色收入,往往匿报灾情。康熙帝仅仅是加强了呈报制度的执行力度,而并未对腐败加以纠正。到晚清时腐败已成为社会问题,仓储制度在实施中弊窦丛生,以致仓廒空虚。收购中,青役、里保也“多方需索规费,以致有力之家辄贿求书吏,匿报其承领者并不上谷,惟加倍缴价入官,名为帮费”。这样,“朝廷足食之经,为私家肥囊之计”。

晚清的腐败还导致原本完备的监督体制有名无实,地方官员听说钦差将至,“向绅拎富户挪移借贷,以掩饰其亏空之项。”各地还往往采取拖延办法,面对一堆理不出头绪的乱账,督察官吏也大都不实际勘核,只是“按籍而稽,凭仓吏一结了事”。在失去监督的情况下,各地贪官污吏更加有恃无恐,变卖、挪用、盗窃仓谷愈演愈烈,道光末年,就连京通仓的仓额也勉强仅够1年支用,岁岁告急。昔日气势恢宏的皇家粮仓,此时已经是“屋瓦渗漏,墙壁损坏者十居八九,所贮米石渐至潮湿霉烂”,仓门任意开放,空廒内有多人在内安锅造饭”的破败景象。

鸦片战争给清朝自给自足的经济带来了最致命的打击,从此,我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除巨额战争赔款之外,清政府面对生产不振、民变四起、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无心同时也无力再恢复仓政,最终在辛亥革命的炮火中灭亡。

猜你喜欢
乾隆储备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蝗虫灾害的暴发与危害
国家储备林:为未来储备绿色宝藏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乾隆:瑰丽多姿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外汇储备去哪儿了
乾隆为何对香妃一往情深
《灾害来临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