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研究

2017-09-02 04:35高学丽张蕊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15期
关键词:政策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产业

高学丽+张蕊

[提要] 我国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就总体经济发展程度而言,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于实现民族地区团结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特色产业是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民族地区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利用自己的优势走特色产业发展道路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兴泾镇兴盛村的调研,了解该村经济发展现状和该地黄牛养殖技术、投入规模、市场、融资渠道等,从而了解当地居民对于黄牛养殖的各种需求以及在养殖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并对诸多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产业;政策扶持

课题项目:宁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宁夏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IP2017062)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17日

一、基本情况

兴盛村隶属于西夏区兴泾镇,位于银川市文昌南路,1983年响应国家移民政策由宁夏泾源县迁入,2001年移交银川市原郊区管理,2002年11月三区重新划界后,划归西夏区管辖;共620户,总人口2,883人,回族占总人口98.8%;1个村民委员会,完全小学1所,卫生院1所,清真寺2所,幼儿园1所。

该地地貌属宁夏北部平原和山地地貌区,由贺兰山山地和银川平原两个地貌分区组成。冬寒夏暑,春季多风沙,秋季雨集中,气温平均年较差在32℃左右。兴盛村主要以清真牛羊肉生产为特色优势产业的畜牧业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二、兴盛村肉牛养殖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发展现状

1、农业结构及时调整,经济发展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农民收入实现稳步增长。调查发现,该村属于生态移民区,主要迁出地为泾源县。1983年,第一批泾源县移民大规模搬迁到今天的西夏区兴泾镇开始新的生活。2008年以后,由于政策扶持,全村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开始寻找致富之路,农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调整,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乡村特色经济,加快当地二三产业的发展,收入来源相比以前多样化,人均收入实现稳步增长。目前,兴盛村收入类型主要有三种劳务输出,占总收入比重的48%;养殖业占收入比重的32%;种植业占收入比重的20%。该村有5个生产组,人均年收入为9,200元。兴盛村种植面积5,087亩,农作物为玉米和小麦。该村耕地面积在5亩以下的占20%,5~10亩的占56%,10~20亩的占22%,20亩以上的只占2%。由此可以看出,该村土地较为分散,种植规模较小,土地利用率较低。养殖业是带动兴盛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截至目前,兴盛村肉牛养殖户多达480户,其中养殖大户有20户左右。70%的农户从事小规模养殖,大规模养殖户仅占2%,养殖规模总体较小。

2、基础设施不断加强与完善,村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兴盛村位于西夏区周边,地理位优越。近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交通方面:硬化道路由城中通向兴盛村,村内均有硬化水泥路。为解决兴泾镇南三村居民出行问题,开通325路、105路早、晚区间车,解决了早晚坐公交车难的问题。

(二)特点

1、产业发展极具人文优势,体现民族特色。宁夏回族占全区总人口的35.95%,素有“回族之乡”的美称。作为宁夏主体民族的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回族群众在婚丧嫁娶、衣食住行及卫生环境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回族风俗习惯。宁夏不仅具有清真食品供应的历史传统,而且具有发展清真产业的天然优势。宁夏穆斯林特色明显,并且自然资源丰富,与国外穆斯林宗教文化相近。兴盛村是典型的回族村,该村特色肉牛养殖业的发展中具有穆斯林民族文化的优势。清真牛羊肉等对于伊斯兰群眾而言,带有宗教原则的普同性。特殊的人文环境对于该村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穆斯林民俗特色优势。

2、规模化养殖初显成效。2008年随着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以及农民观念的转变,从事肉牛养殖人数逐渐增多,兴盛村逐步形成规模化的养殖。政府重点扶持发展肉牛规模养殖场,于2008年成立兴盛村安西利肉牛养殖合作社,注册资金3万元,村民以入股形势加入合作社,截至2016年合作社社员达到247户。对于加入合作社的成员给予一定的补贴,补贴项目为小牛补贴500元。2010年当地村民成立了银川春峰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2012年有33户村民成为合作社的社员。养殖社统一采购种牛和饲料,并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合作社销售肉牛达1,100多头,收入超过500万元,带动了周边农户发展规模养殖。

3、“121”服务模式,先富带后富。2012年,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和帮扶下,根据兴盛村具体发展情况探索出一个适合该村的服务模式——“121”模式。首先,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和肉牛养殖大户的模范带头作用,有针对性地及时帮助帮扶对象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其次,在养殖技术上,养殖大户在经营过程中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养殖技术,对于新养殖户要发挥技术上帮扶的作用,在融资过程中对需要帮助的养殖户给予贷款上的担保,解决养殖户的融资问题,以点带面发挥其辐射作用。

三、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一)特色产业发展速度缓慢,规模小。兴盛村自2008年开始发展肉牛养殖,虽然起步早,但受各方面限制总体发展仍然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就当地村民而言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完全克服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综合该村发展现状仍处于缓慢发展阶段。从最早分散化到规模化养殖,虽然总体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了,但整体发展规模仍然较小。

(二)缺乏稳定多向的销售渠道和特色品牌。兴盛村主要以肉牛养殖为主,农产品缺乏广而稳定的销售渠道。在调研中走访了该村最大的肉牛养殖户,在被问到销售渠道时,户主谈到销售渠道主要依靠自己,全村包括乡镇没有一个固定销售点,主要靠自己通过市场和网络了解行情。肉牛销售价格起伏不定,由此大规模养殖所伴随的较高风险只能由村民被动接受。其次,该村肉牛养殖在当地小有名气,但作为养殖经营者缺乏品牌意识,只注重经营和销售而忽略对产品的推广。

(三)缺乏资金,经济起步举步维艰。兴盛村的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依靠木料市场,通过木料市场承包给外地人,每年收取承包费用10万元。由此可见,该村集体经济底子过薄,普通的村民没有原始的资金积累,再加上小额贷款手续繁杂,要求很高,该村在经济发展中尤其对于广大肉牛养殖户而言存在着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通过调研发展,该村村民的融资渠道主要有邮政银行贷款、农户自筹资金、互助资金。由于融资渠道单一,对于靠种地的农民,连三四千元都拿不出来,即使政府鼓励帮扶养殖肉牛户,自己也看到肉牛养殖有很高的经济效益,但苦于缺乏启动资金。

(四)观念陈旧,缺乏思路,整体素质不高。通过调查数据显示来看,该村养殖户的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年龄偏大。大部分养殖户为小学文化水平,占比62%。72%的养殖户年龄在40~50岁之间。由于养殖户年龄老化、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落后,在农产品的经营中缺乏思路和应有的办法,其次缺乏产品意识和市场意识。同时,该村大部分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难于接受新事物,从而导致他们在应对市场风险和作出投资经济决策时会带有一定盲目性。

(五)劳务输出加剧人才资源的流失,养殖规模化经营受阻。兴盛村48%的人口外出打工,青壮年占比重较大。该村肉牛养殖业因人才资源流失而受到严重制约,导致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正冲击着现存农业生产力。该村外出打工的劳动力以“18~35岁”的青壮年为主,所剩农业从业人员呈现高龄化、弱势化特征。受市场因素影响,部分外出打工者会呈现“候鸟式”流动。调查显示,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从事一些临工,工作不具有稳定性。在部分时段大量人口外出打工,农业从业人口减少,由于近年市场不景气,就业岗位减少,政府鼓励该村肉牛养殖,这部分人员临时从事养殖业;反之,他们会放弃养殖而进城务工。这样一个循环不仅使该村的肉牛养殖业的发展缺乏稳定性,也会阻碍其规模化的发展。

四、结论

特色产业在兴盛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对其文化传承和认知都起着重要作用,从当前兴盛村的整体经济发展来看,在发展中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背景下,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对實现民族地区团结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但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规模化程度低、缺乏品牌意识、融资渠道较窄、劳动者个人综合素质较低、政策鼓励与扶持下的劳务输出与养殖业规模化发展之间的矛盾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阻碍了该村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从而形成一种“有特色无规模”的发展现状。以上问题的解决除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还需要村民自身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从而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立足本民族和文化特性发展养殖产业,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增强该产业的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2]谭昶,王谊鹃.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现状研究[J].科技创业,2015.14.

[3]李文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创新与发展[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7.

[4]安万明.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问题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

[5]衣大鹏.基于民族经济学视角的云南省酿酒产业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3.

猜你喜欢
政策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产业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数学范式教学探析
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经济转型发展背景下铜陵市跨江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