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性金融产业集聚发展研究

2017-09-02 05:50张国栋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15期
关键词:金融集聚

张国栋

[提要] 金融产业集聚有利于促进地区资本利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本文首先归纳总结中国金融产业发展历程,分析中国金融产业集聚发展出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集聚;资本利用;政府支持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15日

一、导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国际交易的发展,很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产业在地域空间上出现了集聚的态势,从最初几家金融机构的地区集中,逐步发展到了今天各类金融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这些机构共同利用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并联合起来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中国改革开放将近40年,金融产业快速发展,已经形成北京、上海、深圳等全国金融中心,金融机构与金融从业人员在这些地区聚集,金融资产在这里被创造利用。金融产业的集聚同时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其空间外溢效应又推动了周边地区发展。

目前,国内对于金融产业集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集聚的影响因素以及金融集聚的发展态势上。王弓等(2016)通过研究发现,金融产业在空间上存在集聚态势,并对周边地区的发展产生辐射效应,金融集产业的集聚会通过资本深化、知识溢出、产业结构升级三个路径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任英华等(2010)认为金融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区域创新对于金融集聚的发展作用较大,区域创新水平越高的省份,金融资源也越丰富,越能促进金融集聚发展。李静等(2014)通过实证发现,地区经济的发展是金融集聚的首要驱动因素,政府的推动是次要推动因素。

二、中国金融产业发展历程

作为第三产业的核心产业,中国金融业既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主要的金融服务行业,也包括信托投资、信用合作社、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和典当等行业。但相互之间的发展却极不协调,从而影响到了金融产业整体上的协调。从总体上来看,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基本上是以1993年为分界点的,1993年前金融业是混业经营的时期,以后是金融业分业经营时期。

(一)混业经营时期。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不仅履行中央银行的职责,同时也进行存款和贷款等业务的经营,中国金融业实行大一统的经营体制,其他商业银行并不存在。而保险业在国内基本没有业务,只在海外存在一些业务,证券业完全没有开展,银行业在金融业及其服务体系中处于主导的位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开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探索,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来,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恢复经营,商业银行业务逐步展开,规模逐步扩大。1988年成立的平安保险公司开始经营保险业务,保险业开始在中国起步。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标志着中国证券产业的初步发展。从此,我国的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初步建立并不断发展,业务规模也越来越大。

(二)分业经营时期

1、银行业改革。1995年开始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开始了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转变,通过改革银行业的结构和管理,逐渐开始了商业化的运作并积极扩展海外业务。同年,我国第一家区域性的商业银行在深圳市成立,从此地区性商业银行开始发展建设。2003年4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对银行等金融及其服务机构进行监管。根据银监会2015年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年报》,到2015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4,262家,从业人员380万人,其中規模较小的机构有农村信用社1,373家、村镇银行1,311家、农村商业银行859家、城市商业银行133家、农村合作银行71家、大型商业银行5家;民营银行也有发展,共5家。

2、证券业快速发展。1992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标志着我国证券业开始步入规范发展的阶段。一些国际上著名的投资公司也开始步入中国证券市场,与国内证券市场进行了全面竞争。到2011年底,在华证券公司有109家、基金管理公司69家、期货公司163家,证券业总资产达到了5万亿元。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15年发布的《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年报》,截至2015年底,我国有124家证券公司、101家基金公司、150家期货公司,相比于2011年,数量与规模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3、保险业规范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类保险公司陆续成立,外国企业也开始以参股的方式进入到中国市场,中国的保险业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到了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标志着我国保险产业进入到了新的发展时期,其产品日趋多样化,保险机构规模壮大,资金利用规模也越来越大。1998年,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保险业进入到了正规化的发展阶段。

三、中国金融产业集聚出现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影响到金融集聚的发展。金融产业的发展,其本身对于地区经济的发展依赖较高,因此地区金融中心的发展,应该是市场经济自发产生的结果。地区经济基础促进了金融产业集聚区形成和发展,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发展的重要推力,经济发展与政府支持良好的结合才能促进金融产业集聚区的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各地区在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过度依赖政府的政策扶持,从而其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程度较低,政府的行政作用远高于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2016年我国GDP增长速度下降到6.7%,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阻碍了地区金融产业集聚的发展。从2008金融危机开始,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发展速度逐步放缓,而金融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也在减少,这些都阻碍了我国地区金融中心的建设。

(二)区域间金融集聚辐射效应低。区域性金融中心与周边地区存在着紧密的经济联系,金融中心的资源扩散能力会直接促进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在金融中心发展中,缺乏广阔的金融腹地,缺少周边地区的经济支持,金融产业的集聚与辐射功能会受到较大限制。首先,从金融资源分布,目前具有比较优势的省市聚集着大量的金融资源,比如具有政治地域优势的北京和具有制度创新优势的深圳。这些地区非常重视金融资源的集聚与利用,从而引发有限金融资源的过分集中,影响了周边不具有优势的地区金融集聚的发展,金融资源难以取得最大的规模效应;其次,各地区之间的金融外溢效应小。各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的建设、金融人员素质、发展理念等都有明显的差异;而且一些体制因素使中国的金融市场出现了分割,只是满足本地区金融机构等相关企业的发展和扩张需求,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资本的流动性及区域间的金融联系。

(三)基础金融交易市场缺乏,金融市场体系不够成熟。目前,中国主要金融中心是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但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黄金市场、金融期货市场、金融活动交易中心和金融结算中心等有形市场均设在上海,对于北京则缺乏如交易所这样的有形实体市场。对于中国其他城市,大连与郑州存在商品期货交易所,深圳有证券交易所,而其他的省会城市和发达城市缺少这一类的基础金融市场。从国内来说,北京、上海汇集了全国大多数优秀的金融人才,金融人才的密度遥遥领先于我国其他城市,但相比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差距明显。金融从业人员呈现结构性矛盾,一般性金融人才过多,而高端专业人才紧缺,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中国金融中心的建设。

(四)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低,重视度不足。从总体看,在区域金融产业集聚区的形成过程中,政府的整体协调作用不够突出。首先,金融集聚区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目前,我国各省市都在建设区域金融集聚区,相邻城市之间对于金融资源的争夺相当激烈,如广州与深圳、大连与沈阳等,这种不良竞争导致了区域性金融集聚区过于冗杂,没有实现统一的建设目标,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金融资源;其次,区域性金融业集聚区发展不协调。由于各个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并不相同,区域经济不协调发展趋势愈演愈烈,区域性金融集聚区之间的不良的竞争,阻碍了正常的金融集聚发展,影响到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政策建议

中国金融产业已经呈现集聚发展的态势。金融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周围地区的辐射效应越来越大,积极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给出如下的政策建议:

第一,借助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地区金融产业集聚区的形成。经济因素是一个区域金融产业集聚的重要条件。一个地区为吸引金融企业和机构的进驻,必须具备较好的经济基础,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在吸引金融企业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而且,雄厚的经济基础,也可为金融产业集聚区的形成构成战略支撑。增强区域的经济实力,增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为出发点,结合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地区经济的发展实力,从而促进地区金融产业集聚。

第二,合理优化区域金融聚集区建设,发挥金融集聚溢出效应。中国金融产业集聚区的形成需要按照节约资源、避免恶性竞争和地区均衡的原则进行定位,意识到适当的竞争对于提高金融效率的重要意义,也为将来金融中心建设留有广大的发展空间。从全国层面上看,应从整体上组织协调好地区间的金融发展,逐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促进经济相对平衡发展,从而促进金融体系运行效率不断提高。从区域层面看,各地区应关注各自区域金融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根据本地区比较优势,增强区域竞争能力。从城市层面看,需要各城市以建设金融产业集聚区为契机,借助时机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实现金融产业的良好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城市发展的目标。

第三,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扶持金融资源的聚集。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妨碍了金融资源的跨地区自由流动、从而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交易效率。因此,应该完善市场运行机制,深化市场体制改革,构建金融要素市场体系,创新金融工具,为金融产业发展带来强大活力和动力。加快地区金融开放水平,全方面多角度推进金融自由化进程,促进金融资源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全力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包括发展和完善债券市场,促进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创新金融衍生工具、资产证券化产品等金融产品的使用,满足投资者的多元需求;打破各地行政区划,鼓励各金融机构按经济区设立分支机构,允许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

第四,增加财政扶持,政府提高对金融集聚的重视度。政府的财政支持对于区域金融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地方政府增加金融产业的财政支出,有利于地区金融机构升级服务设备,完善经营所需的基础设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会促进区域间资本的流动,优化各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配置,同时财政补贴的增加,也有利于人才的引进,从而促进地区金融产业集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弓,叶蜀君.金融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6.1.

[2]任英华,游万海,徐玲.现代服务业集聚形成机理空间计量分析[J].人文地理,2011.1.

[3]李静,朱显平,白江.我国地区金融集聚驱动因素的实证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學社会科学版),2014.5.

猜你喜欢
金融集聚
政府干预、金融集聚与地区技术进步
金融集聚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