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废两改元制度研究

2017-09-02 08:00马银伶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15期

马银伶

[提要] 明清时期,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流通,随着国外银元的涌入和国内自铸银元的发行,银两和银元并用,成色的差异和币种的繁多,造成我国近现代货币体系的混乱。在这样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在强有力的政府主导下推行货币制度改革,在经过多次尝试和努力之下,1933年国民政府终于成功实施“废两改元”货币制度改革,为推动我国货币制度的转型和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民国时期废两改元的历史背景,重点探寻民国时期废两改元的原因及发展历程,并分析废两改元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废两改元;币制改革;货币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12日

一、引言

中国从古代至近代的货币体制,经历了一个从铜本位到银铜复本位的转变。民国时期中国的货币体系非常紊乱,银两、银元并用,各类纸币和金属货币杂乱不堪,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在这样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在强有力的政府主导下推行货币制度改革,废除银两货币在金融市场的流通,统一银元货币标准,实施“废两改元”货币制度改革,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民国时期废两改元历史背景

(一)新航路的开辟,银元大量流入中国。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企图在贸易过程中获得财富。然而,由于中国传统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特点,中国对外贸易的需求并不旺盛,反而是中国的茶叶、丝绸、陶瓷等受到了西方国家的青睐。随着大量商品的流出,西方国家的银元大量涌入中国,其计枚核值,且样式统一,成色和重量标准,相互交易时往往手续简便,因而中国商民十分乐用,西方银元的优势在使用过程中逐渐体现。

外国银元的涌入,一方面银元填补了国内外贸易不断发展的需要,但另一方面外商与不法钱庄相互勾结,投机倒把,利用外国银元成色低于银两的机会,用外国银元大量套购银两,使得中国的白银危机日趋加重,原本已经紊乱的传统货币法制因此更加混乱。

(二)清政府自铸银元,银两、银元并用。晚清开埠,中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传统的白银称量货币制度的落后凸显,加剧了列强的投机钻营。为了维护国家利益,经过进步派与保守派的多次争论之后,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张之洞在广东引进英国铸币机器开设造币厂,开始铸造本国银元,通称“龙洋”,进入流通后大受民众欢迎。清政府即谕令各省仿照广东成法鼓铸新币,至光绪朝末期,全国各地掀起了引进外国先进设备铸造本省银元的热潮,数量非常大。

然而,自铸银元的推行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货币体系的混乱,市场上银两和铜钱成色各异,大清龙洋和墨西哥鹰洋混用,汇票、外钞、黄金、碎银甚至烟土珠宝也称为流通货币,给汇兑和交易带来巨大的麻烦。

(三)“废两改元”争论初起,首次尝试失败。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9月,盛宣怀在筹建中国通商银行的过程中附议一两银币。他主张开铸重库平一两、成色九成的新银币,以利国用,关于“银元制”与“银两制”的争论逐渐开始,但因为争论仅仅只是涉及是否改革白银货币制度的本位单位,而并非是为了建立和健全新的金属本位貨币制度,因此争论难有定论。宣统二年(1910年)4月,清政府方出台了一个具有革新意味的《币制则例》计24款,决定收货币铸造权归中央,暂就银本位。这是晚清政府正式颁布的第一个银本位制条例。然而,由于缺乏改革币制所必需的资金及白银储备等原因,币改方案也随之被搁置,直至武昌起义,政权统治崩溃,都未能真正实施,清政府“废两改元”尝试以失败告终。

直至民国时期,中国的货币体系更加混乱,各种问题愈加凸显,急需开展货币制度改革。

三、民国时期废两改元的原因

(一)传统币制落后,货币铸造权、发行权不统一。在民国时期的流通货币中,银两和银元在货币体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这一时期形成了落后的称量货币银两与先进的符号货币银元共存的“两元并用”货币体系。当时,货币的发行权和铸造权不统一,中央政府只是形式上统一全国,部分地方政府依然具有很大的自由权力,中央政府发行的货币并不具有唯一性,全国各地的样式和种类差异很大,各地发行铸造的货币在彼此地域流通受限,造成货币流通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正如西方货币专家所言:“中国的币制是任何一个重要国家里所仅见的最坏制度”。中国的币制问题,无论是银元银两都很混乱,都需要统一。

(二)货币体系紊乱,阻碍经济发展。货币体系紊乱,各类纸币和金属货币杂乱不堪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当时流通的金属货币包括铜元、银元、银角和银两等,各地金属货币种类和样式也各不相同。银两货币按照成色和平砝标准千差万别,必须经过复杂的鉴别和兑换,才能完成交易,银元种类达十数种之多,有鹰洋、银枪、本洋、龙洋以及四川币、奉天币、东三省币、吉林币、造币厂币、大清币、北洋币等纸币,繁杂的货币流通加大了商品市场的交易成本。在商品交易过程中需要货币鉴定、兑换机构和从业人员经过复杂而烦琐的鉴定兑换后才能完成,减缓了商品交易速度,增加了商品市场的交易成本,严重阻碍了近代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三)银元数量的增加,优势逐渐显现。随着外国银元的涌入和自铸银元的开展,中国国内的银元数量大幅增加。据估计,1931年全国流通银币170,722.5万元,其中中国铸造银币162,722.5万元,外国银币8,000万元,而银两数量不足1亿5千万两,且主要集中在上海、天津、武汉三地。随着银元数量的增加,银元的使用范围也日益广泛,不但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大部分的商业交易使用的都是银元,而且一般新式的企业也都以银元作为自己的会计单位,银两只是在大宗贸易和对外贸易中才使用。人们越来越适应银元为生活带来的便利性,进一步为废两改元奠定了基础。

(四)经济危机爆发,受到国际市场白银价格冲击。由于中国自身不产白银,国内白银绝大部分依靠外国市场,尤其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从世界白银市场的边际购买者变为被动求购者,这样就使得国内货币体制极易受到国际市场白银价格涨落的冲击,中国屡次因国际银价变动而出现金融恐慌和动荡。1932年底,世界经济危机期间国际银价持续上升,银币的购买力增加,中国的物价随之低落,中国的农民和实业工厂受银价升值和经济大危机的双重打击。当时无论是国家政要还是工商界有识之士,一致认为统一币制、稳定币值是使中国摆脱经济困境的重要途径。为了应对经济大危机所引发的国内货币危机,发展日益维艰的民族经济、巩固政权,“废两改元”就成为国民政府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四、民国时期废两改元的过程

(一)袁世凯“废两改元”尝试的失败。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为应付财政危机,国库亏空和充实军费,将大清银行改造为中央银行,以宣统二年的《币制则例》为基础,拟成了新的《国币条例》,开始大量铸造国币银元,史称“袁大头”。1917年,上海总商会苏药尚、张知笙等首倡废两改元之议。1920年,全国银行公会联合会、上海总商会以及上海英国商会等中外团体再次陈请政府废两改元,并开始筹建上海造币厂,为废两改元做准备。然而,由于大小军阀拥兵割据,战乱连年,中央政府有令不行,且国库空虚,财政拮据,根本无力整理币制,再加上使用银两的积习,造币总厂带头滥铸银角谋利,致使主、辅币之间的十进位制无以为继,第二次“废两改元”失败。

尽管此次币制改革未能取得成功,但为“废两改元”进行了又一次舆论上的广泛社会动员,从而进一步强化了銀元流通的社会影响和地位。大量的袁像银元进入流通,壮大了国产银元的社会保有量,袁像银元已经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取代了银两。且其形制统一,成色和重量标准均有很大的进步,为“废两改元”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二)南京国民政府“废两改元”的初步实施。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仍然无法回避整理币值这一重大问题。作为一种临时性措施,财政部要求各地造币厂停止铸造袁像银元,改用旧模重铸孙中山像开国纪念币。1928年3月21日,浙江省政府委员马寅初又一次提出《统一国币应先实行废两用元》案,并通过省政府呈送国民政府。同年六月和七月,财政部先后在上海和南京召开了全国经济会议和全国财政会议,有关“废两改元”的提案分别审议通过,并计划1929年7月1日起实施。这表明国民政府对废两改元的重视,意味着拖延达16年之久的废两改元有望尽快得到解决。但由于当时拟议金汇兑本位的影响,废两改元的呼声又趋于低落,以及国民党新军阀发生混战,并未付诸实施。

(三)时机成熟,“废两改元”的正式成功。1931年9月,日本进攻中国东北,次年1月,又进攻上海,金融市场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各个金融机构对已放出的贷款的安全性感到不安,纷纷终止向内地贷款,造成内地银元大量流入上海,1932年上半年上海银元存量达5,446万元,呈过剩状态,银元价格日见下降,全国舆论普遍认为实行币制改革机不可失。为实施废两改元,国民政府联络上海金融界做了许多准备工作,并在1933年初决定利用有利形势,将改革付诸实行。按照国民政府的计划,废两改元分为两个阶段实施,3月至7月在上海试行,7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实施。

1933年3月1日,国民政府发布《废两改元令》。决定先从上海试行“废两改元”:规定上海市面通用银两与银本位币一元,或旧有一元银币之合原定重量成色者,以规元七钱一分五厘合银币一元为一定之换算率,并自本年三月十日起施行。3月8日,财政部又颁布了《银本位币铸造条例》13条,确定新的银本位币的单位和成色。1933年4月5日,财政部正式公布废两改元布告,宣布从4月6日起提前实施全国范围内的废两改元,要求所有公私款项之收付与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至此,结束了中国近千年的银两制。于南京国民政府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力推行,到1933年底,全国金融市场呈现相对稳定的态势,“废两改元”终于取得成功。

五、民国时期废两改元的意义

(一)统一币制,具有进步意义。“废两改元”是我国货币制度史上的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币制改革。中国行使的银两,原是落后的称量货币。银两不仅有实银和虚银之分,在重量成色上各地也有较大差别。由于使用时需要经过反复称量或改铸,客观限制了货币流通和商品经济发展。实行废两改元后,凡公私款项之收付与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均废除使用银两,彻底结束了近千年沿袭的落后货币制度,消除了“两元共存”现象,确立了新的更加完善的金属货币本位制度,银元成了具有强制流通和无限法偿能力的本位货币,从而为我国由金属本位货币制度向现代信用货币制度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二)整顿国内混乱不堪的货币流通秩序。“废两改元”的实施,不仅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货币制度,统一了货币铸造权,同时也使存在了近百年的银两和银币混用的状况终于结束。废两改元以前,中国的货币极为混乱,币制随地而异,各有不同,中央和各省政府甚至私人机关都可以发行货币,市面上各种不同的银铜铸币和形形色色的贬值纸币同时流通。废两改元以后,无论在形状、重量和成色方而都经过认真检验,使其在全国范围内有比较一致的规范和较好的声誉,流通行使甚为方便。新银元的统一银币之能力与信誉的建立,打破了各地货币互不相属的状况。大量统一铸造的银元进入社会经济生活,各种杂牌银币陆续退出流通领域,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币制的另一项重大改革——法币推行打下了重要基础。

(三)推动我国传统金融体系向现代的转型。“废两改元”的成功,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传统金融体系向现代的转型。新兴的金融机构——银行业借“废两改元”之力得以更加顺利地发展,其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废两改元”之前,银两的汇划、银两与银元的兑换、银两的存款、钱业市场等,这些都是钱庄的传统业务,主要为钱庄所占领,银行也不得不经常委托钱庄收付,这使得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钱庄。“废两改元”之后,钱庄业因为“废两改元”丧失了其在金融业务领域的传统优势,钱庄业的自身生存和发展遭遇了沉重的打击,其在金融领域的传统地位和影响力从此日渐式微。与此同时,在中国外汇市场上,国外银行不再起主导地位,干预逐渐减弱,银行逐渐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并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主体。

(四)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一方面“废两改元”的成功,避免了国人在从事对外贸易过程中由于“两元并用”而带来的意外损失和麻烦,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国人在对外贸易活动中的竞争能力,刺激了国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积极性,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活动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在世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废两改元”取消了繁复的银两兑换,从而大大节约了交易时间,也简化了交易手续,有利于中国摆脱世界经济危机的干扰,有利于商品流通和经济生活的活跃,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适应了经济生活的发展需要。与此同时,也消除了外国金融机构企图继续利用“两元并用”所进行的金融投机活动,以及利用它们阻碍中国继续实行币制改革、统一币制的图谋,维护了国家的利益,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六、总结

“废两改元”的政策,实现了币制的统一,整顿了国内混乱不堪的货币流通秩序,推动了我国传统金融体系向现代的转型,增强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既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也顺应了国内盼望发展资本主义者的呼声与愿望。虽然“废两改元”并没有完全解决中国的金融困难以及财政经济上的困难,但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巍.废两改元与法币建立[J].资本市场,2011.6.

[2]陈新余.“废两改元”:近代化的转型及作用[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25.

[3]陆丽萍.从两元并用到银元本位——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之“废两改元”[J].黑河学刊,2013.7.

[4]孔鼎音.民国时期的币制改革:废两改元与法币建立[J].中国银行业,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