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信息化建设探索

2017-09-02 04:25李潇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15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精准

李潇

[提要] 纵观中国现代高校发展历程,其建设政策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985”、“211”两项工程作为高校建设的重大举措,如今学界关于工程的“存废之争”十分激烈。本文从政府对高校的经费投入角度,分析中国高校在工程这个场域内外的经费投入差异机制。数据研究发现高校之间存在一个经费投入的“等级划分”现象。高校之间经费投入的等级化、分层化,导致高等教育资源的日益垄断化,高校之间的实力水平日益断层,不利于中国高校之间的平等化发展竞争。新形势下,受国家“精准扶贫”的启发,中国高校的经费投入也应该做到“精准投入”,在精准化的视角下,就是要精準于各高校的优势学科,做到经费投入的效用最大化,以便刺激各高校的学科建设活力,逐步突破历史遗留下来的高校既定的等级格局。

关键词: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优势学科;等级划分;精准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6月2日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当前,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已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内各领域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呼声日益高涨,国家相继启动了高校“985”、“211”两项工程,集中力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国家教育部对于高校的综合指标(就业率、人才资源等)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是否入围工程。在工程场域内部的高校,即获得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重点关注,国家和地方政府也会给予更高的经费投入。

跻身“211工程”大学,意味着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广泛的社会认知度,能够改善整体办学条件,促进重点学科建设,构建学科均衡发展体系,吸引和招揽更好的师资与生源。“985工程”大学更是如此。在这项政策引导下,一批重点高校教学水平、科研能力显著提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发挥突出作用,不仅培养高层次人才、接受留学生的比例大幅上升,而且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获得高级别科研奖励的数量日益增多。一批高水平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科研差距正在缩小,对外教育文化交流扩大。

然而,工程内院校因为高标准的经费投入获得弥足持续发展,对于非工程院校产生巨大冲击。由于存在经费投入的“等级划分”,导致中国高校在教育公平竞争、教育资源使用等方面衍生出新的问题。笔者通过比较国家扶持高校发展与扶贫两项工作,发现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国家领导人针对扶贫工作中出现的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提出“精准扶贫”;同样,在扶持高校发展方面,应该做到精准化,需要舍弃工程内外经费的“等级划分”机制。通过建立基于“优势学科”的经费投入机制,做到学科层面经费投入的精准化,推动各高校优势学科的竞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目前,中国高校经费投入的机制仍以工程场域为基础。与此同时,在高等院校内部也产生了一种秩序结构或者等级分层。据估计,由于所有“985工程”高校都是“211工程”高校,故“985工程”高校可以获得了“211工程”、“985工程”的双重支持。较之于“211工程”,“985工程”的资助高校更为集中,平均拨款数额更高。在这种体制下,无论是“211工程”还是“985工程”其目标都是通过经费的重点投入和重点建设实现尽快建成若干所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高等教育中的这种整体化的重点投入方案在实践中具有相对的合理性,但是由于缺乏公平有效的竞争,这种重点投入制度对于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伤害同样不可避免。在中国高校竞争之间形成“马太效应”。

针对工程场域内外出现的种种问题,政府和学界相继做出弥补措施。国家层面,提出启动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它打破 “985”、“211”院校的身份壁垒,成为整合多方资源,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战略工程。学界层面,“985工程”、“211工程”存废之争更加激烈,其存在意义值得反思。没能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过于注重效率而忽视公平,导致了高等学校之间的“贫富分化”不断加剧。在现有经费投入体制下,高校一旦入选就终身享有一系列“特殊待遇”,而未采取动态竞争、优胜劣汰的遴选机制。

大量的学者研究“985”、“211”两项工程所引发的问题,从问题出发提出解决办法。而关于问题背后的机制研究却少有建树。经费投入作为工程场域下的核心部分,是我们探讨中国高校发展以及问题研究的出发点。基于经费投入的高校扶持机制构想,更是目前学界应该着力探讨的。

二、“等级划分”下的经费投入机制

(一)“985”、“211”工程场域内外的环境

1、工程内的场域环境。“211工程”和“985工程”,是国家正式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加快了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它采取国家、部门、地方和高等学校共同筹集资金的方式,以重点大学建设为依托,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以改善和提升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力争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工程的实施有明确的国家政策规定和支持。

类比政府扶贫工作,现有研究下工程的外部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政策驱动”、“社会驱动”以及“能人驱动(绩效驱动)”的集合效应。政策环境的激励、社会群体的期望以及人才的吸纳确实使中国高校水平提升,但其带来的负内外效应如今却阻碍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基于工程的“等级划分”长期来看,必将固化高校发展体制,造成高校竞争的“僵尸化”现象。

高校工程机制下,内部场域环境在于政府经费投入的“等级划分”机制。入围工程内的高校,自然基于社会的声望,在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需要提升到国内前列。这自然产生经费的内生需求。处于等级机制上层的高校,在经费需求方面起点更高,而处于等级体制下层的高校,因经费投入机制的固化,缺乏提升水平的动力,在经费需求方面起点颇低。

2、工程的外围场域。两项工程的外围场域(制度环境场域)是一系列规则体系的载体,为高校提供各种限制和机会条件,高校在这个载体上进行博弈。在这个场域中受到两种力量的相互制约,一方面是现有机制的沿用造成的边际效益递减,场域里的内在矛盾累积了无限的系统压力;另一方面是路径依赖等门槛限制了系统的改变,减缓了压力的爆发。而工程的内生场域(经费投入相关方的互动场域),由于等级划分的固化,造成各级政府与高校之间互动的“模式化”,经费投入的标准以工程内外等级的划分为主。

(二)工程场域下经费投入“等级划分”机制的走向。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政策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发展特征。“985”、“211”工程作为阶段性的政策,根据上文基于经费投入“等级划分”机制的实证分析,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诉求。为了弥补工程建设的不足,促进各地区不同类型高等教育平等协调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2016年,教育部从国家层面统筹推进“双一流”发展战略,这将是对原有高校间的分利秩序的一次重新洗牌,重新构建高校之间的相关秩序。“双一流”战略正处于起步阶段,但与“985”、“211”工程具有延续性,因此能否在本质上真正打破高校之间原有的“等级划分”机制,有待后期的实践检验。但就目前的战略实施状况来看,只是暂时性的缓和了等级划分机制带来的矛盾与问题,并未真正解决。要真正解决高校发展现状中的问题,就需要从本质上打破“等级划分”机制,尤其是经费投入固化的等级划分机制。

三、基于优势学科的“精准化”经费投入

(一)精准化经费投入的场域分析。一项新的政策或者机制的产生,必有其外围场域的适应性需求和内生场域的自发性需求。就其外围场域来说,从制度角度出发,当前的“等级划分”的经费投入机制已经严重不适应中国整体高校的发展要求。中国社会对于壮大高校整体实力水平的诉求客观上对这种机制具有抵抗和瓦解作用。“211工程”和“985工程”主要具有协商性和行政命令性。目前,虽然在“211工程”、“985工程”专项基金分配的过程中,政府对于相关经费的划拨也提出过给予评价的大学拨款制度水平。但实际上,在各种类型的“工程”内部无论经费投入制度如何调整也只能是一种内部的调整,地位身份的不平等直接导致了高等教育竞争的失衡,也导致了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参差不平”。由于目前高校综合发展的畸形化,某些学校虽然拥有很高的身份等级,比如一些“985高校”,在很多学科领域的发展与其学校的地位不匹配,甚至是处在普通院校的水平。但由于身份的等级划分,这些非“985高校”、非“211高校”的一流学科并不能得到应有的经费投入。其结果,在对经费进行竞争的过程中,行政部门给予的身份认可就成为了获得高经费投入的通行证,而办学资源的获得又进一步成了办学水平的象征。而一些非“985高校”、非“211高校”在某些学科领域也可能具有一流水平在这种机理作用下,导致目前基于“优势学科”的经费划分机制存在制度的可行性。

再者,就內生场域来说,工程场域内外的高校对于这种“等级划分”机制各有看法,工程外围高校抵制当前机制。工程内部的高校间也存在分歧,处于工程内部高校底层的高校与高层的高校之间经费相差接近数倍。中国的绝大多数高校都处于工程的外部场域,导致不同层次高校之间竞争的失衡,形成中国高校发展的“马太效应”。

(二)精准化经费投入机制的建构。社会的扶贫工作和高校的经费投入工作具有相似之处,在当前社会“精准化”扶贫风生水起的现状下,类比扶贫机制的转变模式以及当前“精准扶贫”的机制,我们进一步建构基于“优势学科”的精准化经费投入机制。打破原有的等级划分机制,循序渐进地瓦解高校间的等级机制,从制度环境上实现高校之间平等。宏观层面上,各高校不再以学校为单位划分工程内外高校以及一二本的高校,整体高校以新起点实现同步竞争。基于宏观上的同起点,重新对各高校的学科平台进行评估,确定高校的优势学科。创造以学科为单位的划分机制,高校不再以学校为代名词。创造学科层面的划分,这就需要一套完整科学有效的学科评估系统,在这个系统下,不同高校的学科会出现在同一等级层面。这就极大地增强了各高校的学科建设积极性。在学科评估层面,不能“一锤子定死”,要打破经费投入的“铁饭碗”,即定期都要对各高校的学科进行评估,考察学科的发展绩效。为底层次的学科提供上升发展的途径。

其次,确定基于优势学科的评估,以各高校的优势学科为单位进行经费投入。对不同类型的优势学科的投入,根据实际情况投入强度有所不同。优势学科和优势教学,其学科场域内部得到的经费支持就多。从效率的角度讲,按优势学科和优势教学进行投入比按学校的身份进行投入更有说服力。优势学科和优势教学的机制具有一定的“游戏规则”可以遵循,经过了科学家的评估。

四、结语

高校的经费投入存在两个可选择的机理:一是基于学校为单位的整体化等级投入机制;二是基于学科为单位的精准化投入机制。在当前基于学校为单位的等级划分机制(尤其以基于工程的等价划分机制)制约了高校的可持续竞争发展,高校发展的内外场域诉求刺激了对高校经费投入机制的反思以及新机制的建构。

基于“优势学科”的精准化经费投入机制,需要在打破原有机制的基础上重新建构。笔者在文中提及关于机制的建构设想,但在实际运行中关于完整科学有效的学科评估系统如何建立,中国文化中一体化力量的存在,旧机制存在其固有的利益群体,如何打破原有机制,以及中国文化中对于旧事物的心理认同感(本文指高校的等级在国人心中的固化),这三个层面的问题,本文并没有提及,算是一个大遗憾。笔者在本文主要侧重于对“优势学科”精准化的经费投入机制建构,实际操作中的困难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勇,张丹.教育部直属高校教育经费投入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教育财会研究,2010.3.

[2]王建华.竞争性与非竞争性——政府部门高教经费投入的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

[3]张亚群.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政策取向[N].社会科学报,2015.1.8.

[4]郭坤.评绩效高校生存之道[Z].My COS Research,2014.

[5]阎元.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与拨款模式研究——困境与改革[D].南京:东南大学,2006.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精准
精准扶贫连着我和你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贯彻精准扶贫要求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二首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