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址改造中的审美空间研究

2017-09-02 12:55赵雯婷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7期

赵雯婷

摘 要:近年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人们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意识也随之而提升,老旧的建筑及一些历史性的建筑受到广泛关注。人们已经不再抱着不屑的态度去看待旧有建筑了,而是慢慢认识到旧建筑承载的历史和精神气质。建筑的沧桑美受到关注,旧址空间的修护和改造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现代的艺术家们积极地进行旧建筑的改造工作,在历史、功能、造型等要求之下,研究和实践了旧建筑空间的改造模式。而本文就是从旧址改造着手,研究其改造空间的审美特性。

关键词:旧址改造;审美空间;建筑新旧矛盾

一、旧址改造的合一性与矛盾性

现在的城市和过去几年变化较大的是没有随处可见的建造中的摩天大楼或者新新建筑了,其实这就是国内外的新建筑逐渐趋于饱和的一种表现,在这种情况下,使得改造旧建筑的项目获得愈来愈多的关注。

在遗留的旧建筑中,有一部分是历史文物性建筑或者文化遗留性建筑,对于这类还仍然有很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的建筑,以维护为主,改造也需遵循其历史真实性,并且能够做到引导大众解读建筑所包含的历史文化精神,才能使得文脉不断延续。还有一部分旧建筑,它们的文化内涵没有那么浓厚,这类旧建筑大都是废弃的工厂、老旧的停车库等等。这一部分建筑的改造才是发挥建筑师和艺术家们的创造和想象的时刻。不全盘拆除而是有所保留的修建,保持外形美观的同时保留建筑的精神内涵的修建,最终使得建筑是有文脉、有造型的现代功能性艺术品,这是旧址改建的宗旨和核心。这种旧址审美空间中实体形态与精神内涵的矛盾性是接下来要叙述的重点,先从两类具有最鲜明矛盾性的旧址改造着手探究。

(一)修旧如旧

相信大家都去过一些号称拥有百年、千年历史的古寺,或者是城市中新辟的一块“桃花源地”,都应该看到过这种用钢精混凝土重建的古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披着和千年前的建筑一样外表的现代建筑不断出现,被倡导“修旧如旧”的部分艺术家和建筑师们所热衷。

运用建筑原来的材料,使用古代手工工艺,想象最初修建这一建筑物时社会的风尚和设计者的主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重现建筑及其文化内涵。比如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在对其的维护修改工作中,“修旧如旧”这一概念较好的得到运用。针对部分缺陷和坍塌的空间,专家们采用模拟砂岩的材料进行填充,并使用了人工浇注的手法以确保结构的稳固,这一修护方法既能够对莫高窟起到加固稳定的作用,又能保持其沙石原貌。像这样最大程度的复原历史原貌的古建筑的修建才能给予观者一种动态的时空观和强有力的叙事意味,不仅扩大了建筑的空间,还能引发人们对于历史文化意涵的追忆和联想,是旧址改造合一性的体现。

而现代城市中的“修旧如旧”概念已经变质、异化。把历史街区中的老房子全部拆除,却又按照原样在此重建,这样既不算保护也不算破坏,却使得新建筑和老建筑毫无关系。现代商家为了宣传、旅游等原因,会在原址或者附近,建造一个以此命名的建筑,比如黄鹤楼就是这样。首先,这种建筑是没有任何建筑学价值的,现代人去看,看到的也只是现代的建造技术和材料。其次,原建筑已经不存在了,当旧建筑被拆除,当一个崭新的建筑出现的时候,原建筑的灵魂已经死了。旧址可能因为时间和年代的关系残破不堪,而新址却闻不到半点历史和岁月的味道,新与旧的矛盾在这一空间中得到体现。

(二)不伦不类

和“修旧如旧”抱有不同理念的另一部分设计师们,他们主张将现代艺术融于旧建筑。但是苦于旧址改造的矛盾性,结合起来是相当困难的。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一个经典的案例——Tate Modern国际竞赛方案。项目竞赛的目标是将一座有些历史的发电厂改造为现代艺术美术馆,项目组委会也提出了要求,比如保留厂房高耸的大烟囱之类,目的是希望达到旧址改造的合一性。当时竞争设计师的中就有我们所熟知的库哈斯,而此次设计,她的方案最终落选。参加竞赛的设计师中还有著名的德梅隆、安藤忠等,而所有的设计中只有库哈斯对原建筑的改动最大,她的设计要求剥大烟囱的外壳,却只留下了少部分的结构。不仅如此,在这个方案里,建筑被改造得很彻底,旧厂房除了外墙被保留,其建筑主体基本都大改特改。她将原建筑内部几乎掏空,只留下了部分外墙和原址最基础的结构,在厂房内部分建了几个相互脱离的展示空间。库哈斯的设计模型,一目了然,这样的改造显得内部混乱、外部不伦不类。与库哈斯不同,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设计是将对原建筑本体的处理与对空间的塑造联系在一起,以達到原有的与新增的融合为一体的目的。这些改造都是把旧建筑当作基地的一部分,设计就是在此基础上再实现自身对于新事物的探索。

这个例子说明,旧建筑对库哈斯来讲,仅仅意味着结构、功能,旧的空间就像没有生命的躯壳一般,只有随着新功能的需要被任意裁剪。库哈斯偏好改变传统的功能,加入新的现代因素,以形成新与旧的力量对比,但也很容易就忽视只有重视和体悟旧建筑的内涵才能最好的将新与旧融合,一位追求新,只能使建筑越发怪异。

二、当代旧址改造矛盾性的利用

旧址改造,一方面要保留其独特的复古气质和历史感,另一方面设计更要迎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即适当的利用存在于旧址改造中的矛盾性。改造后的建筑身上依然能够看到以往岁月的印记,并且能够感受到存在于旧建筑本身的精神特质。以德国汉堡易北音乐厅(Elbphilharmonie)为例。

位于汉堡的老港口的原址上是一个占地面积19000平方米的大仓库,仓库最初于1875年建造,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轰炸,导致其建筑严重损坏,而刚结束战争的德国没有精力和财力去修复这个仓库了。于是,1963年汉堡决定炸掉残破的仓库,再在原地新建一个仓库,至此它被重建并更名Kaispeicher。但它的命运还是很坎坷,20世纪90年代,海运集装箱的运输飞速兴起,Kaispeicher失去了它原本的存储功能,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

直到2003年有了转折,汉堡开发商聘用了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设计在仓库旧址上建造一个现代音乐厅。设计师打算在原本仓库上叠加一个建筑空间,设计成了一个拥有波浪形外表的玻璃幕墙盒子,听起来很不可思议的组合。在改建时,仓库外墙的墙壁被完整的保留下来,只是对于内部进行清理和空间再设计。仅仅是玻璃幕墙设计师就设计了3种不同纹理和表面,甚至在玻璃内夹都有纹样,从细节处就可以窥探设计师在最初设计定稿时花的心思。从内、外看都有非常奇特的视觉感受,更加奇妙的是与底座,也就是仓库本身融合的如此恰到好处。室内采用了与建筑外形相配的经过回收、重制的人造板材料。并且使用了特殊的打磨方式,让石板上形成自然变化的纹理。厅室内每一个灯罩都是手工定制,每一处都设计的恰到好处。经设计后的Kaispeicher成为了崭新的音乐厅,但同时每一位观者都能从其保留的底座和外墙、自然的装饰材料、贴合的设计感受到旧址的气息,使得沉重的历史感与超前的现代感的精彩碰撞在这一有限的空间里被无限放大。

三、旧址改造成功实例启示

(一)设计师对于旧空间的体悟

旧建筑不论是外部还是内部空间,改造以前往往是充满残破和废旧意味的。过去人们总是嫌弃旧建筑中破旧残缺的构架、斑驳不堪的墙体、报废的机器垃圾等,但是现在人们总能从旧址空间里得到无限灵感和遐想,这是建筑空间“旧”的部分所能带给我们的感受。当艺术家和设计师可以捕捉并表现这种残破感时,一种来稍带有哥特气质艺术美感——残破之美就油然而生了。汉堡易北音乐厅,这就是改造的成功案例。创造出了一种新旧交合的美感。“新”与“旧”时代的碰撞和历史气息的动态线形律动,不断带给观者丰富的视觉感受和复杂的思想启迪。

(二)尽可能多的保留旧址素材

以德国西北部埃森红点设计博物馆(Red Dot Design Museum)为例。这座博物馆的原址是一座被废弃的煤矿工厂,设计师诺曼·福斯特[1]改建时,尽可能多的保留了原址,只对室内小面积的局部空间进行的改造。值得一提的是,在其内部还保留了原工厂工业生产时的部分機械设备和遗留的钢架结构等,点缀其中起到了一定的装饰效果,拓宽了室内空间。相对来说改造的部分则比较少,新型材料和设计穿插于旧的建筑空间,现代合金材料、抛光合成材料与老旧的墙壁、锈迹斑斑的遗存构件及粗重的老旧机器形成强烈的对比。

去过南京先锋书店,这是一个由地下车库改造而成的现代书店。设计师在设计中仍保留了旧址内部空间地上的车道线和车位线,经过设计和改造,可以说书店里的每本书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停车位,可爱又不失原味。对历史过往的记录,静止存在于原地,新注入的元素跳动其中,新旧元素的交合使用,在这一小小的空间内把人类文明发展的动态观念演绎得深刻而耐人寻味。

(三)与民族文化结合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古老的民族,旧建筑总是有着浓厚的历史记忆。以成都的武侯祠为例。武侯祠作为刘备与诸葛亮的合祀祠庙,是当地著名的历史文物性建筑,是蜀文化的象征,更是民族历史的记录者。武侯祠的改建就充分运用了民族遗迹这一素材,旧址外部墙壁上的每一块砖瓦都承载了一段历史,改造就将外墙作为起始点,向外部空间进行有计划的扩展,设计并开发延伸出一条以清末民初蜀地民俗风貌为主的景观街巷空间,称为“锦里古街”,这是对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继承,并且在空间上有了突破和创新。

对于旧建筑的改建,需要尽可能保留旧建筑本身,甚至是与其相关建筑构件。在改造时,设计师需要合理利用旧建筑的民族历史文化背景,体悟空间并开发更多可能性,将这些要素、感受融入新建筑改造中去,使旧建筑成为新建筑的依托,新建筑成为旧建筑的延伸和扩展。

四、结语

在全球都快速、高度城市化的过程中,老旧建筑空间的改造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过去的保护和改造不当已经使得旧建筑的历史感和地域文化流失了不少,所以对旧建筑的保护改建显得尤为重要。现代的设计师们运用多种空间设计手法对旧建筑进行修建改造,出现的问题还很多,新型材料及现代结构与旧建筑空间及其文化属性的结合是极具矛盾性的,但同时这一审美空间也存在合一性和无限可能性。在改建旧址时需要体悟空间魅力、保留旧址素材、结合民族文化、丰富建筑内涵等,以达到建筑文化的延伸及创新的效果。在全球倡导生态意识、环境保护的理念下,旧建筑空间的重建,同时也是体现了有限资源循环利用、降低成本等可持续生态理念。对旧建筑及其空间的改造修建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值得我们更进一步探究。

注释:

[1]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英国,建筑学学士(曼彻斯特大学),建筑学硕士(耶鲁大学),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国际上最杰出的建筑大师之一,被誉为“高技派”的代表人物,第21届普利兹克建筑大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