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

2017-09-03 10:57◎温
哲思2.0 2017年3期
关键词:猫腻机遇影视

◎温 言

世上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

◎温 言

有次,我和一个作者朋友聊天。我俩同一年出生,小时候都报名参加过“新概念”作文大赛,野心勃勃而去,结果初赛就惨遭淘汰。她问我:“你说当年的比赛到底有没有猫腻呀?”十多年过去了,两位当年志在夺冠却惨遭淘汰的选手,如今都已成长,却在微信里热烈地就此讨论起来。讨论了半天,我俩得出一致的结论:应该没有猫腻,就是我们当年写得不够好。

一腔热血去参赛却失败,屡屡投稿又被不停退稿,还要在学习间隙打游击似的读小说、搞创作……这些经历固然令人沮丧,可并不影响我俩在十几年后还在孜孜不倦地写作。

这位作者去年写了一篇不足万字的小说,一夜之间在网络上疯传,收获了千万点击量,出版公司纷至沓来,影视公司也接踵而来要买版权。我自己也出版了好几本书。可见一个人的写作生涯,其实并不会被大大小小的作文选拔赛评委们所左右。

当然换个角度而言,我们也不能凭现在所取得的这些成绩而认为当初的自己真的就拥有特别闪耀的才能。或许我们当初都因为文章的平淡无奇而落选,但致使我们最终得到机遇的,除了点滴积累的经验技巧外,还有这些年持之以恒的经验积累——在此基础之上,也勉强可以认为拱出了几棵才华的小树吧。

社会上充斥着各种一夜成名的神话。横店拍群戏的演员火了,默默无闻的午夜故事集被人人传诵,地下室创业的创始人获得千万融资……成功的故事都那么传奇和蛊惑人心,在模式上又如出一辙。现实中曾碰到过许多号称“怀才不遇”的长辈们,有些是真的因为历史原因受到重创,而另一些人到中年后,就懒得再重新开始,主动放弃了机遇。

我认识一位大叔,恰恰是人到中年后才“怀才终遇”的。他原先是一家传统媒体的资深主编,得过国内新闻的最高奖项。有次,他随手把以前写的零散小说片段贴在文学网站上,被读者称赞“有写小说的天赋”,但当时他觉得自己并没有时间写整篇作品,就搁置了。后来他换部门,经常被新思潮和观点碰撞洗礼,家里又正赶上孩子出国。在疲惫与兴奋混合的情绪下,他的创作欲望空前高涨,居然在极度纷繁忙碌的生活里,挤出空暇时间,写出了一部完整的关于留学生生活的小说。

自此,他细胞中沉睡了几十年的写作能力,突然迅速调集起来。他几乎每个月都能写完一部长篇,有时还没写完,就有影视公司上门来购买版权,甚至有公司没有抢到版权,就堵在门口请求看他写的下一部小说的大纲。

他写的那些长篇,情节推进迅速,人物塑造丰满,结构逻辑严谨,这些来自他多年媒体生涯历练的直觉。而他又比普通作家更精于选题,总能找出既关乎时代热点,又具备一定前瞻性的矛盾来,这些又来自几十年管理业务的精进与积累。

所以不要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不妨掂量一下:你怀里抱的究竟是璞玉还是顽石?你一直在守株待兔而不遇,还是怀璧自荐而不遇?遇到岔路口的时候,是不是你主动放弃了那些可能的机遇,而选择了看似更稳妥的道路呢?比如我自己,尽管也喜欢写作,但从没想过大学申请中文系,也没有想过要把写作当作专职来发展。到了今天,我其实没有任何资格埋怨不认识“圈里人”,或抱怨“我写得也不错,怎么人家找她不找我”。

因为当别人选择在十平方米不到的出租屋里每天写上万字的时候,我选择了去外企工作;当别人从高层岗位辞职,在家里爬格子,一年出两本推理小说的时候,我选择了从一家公司跳槽去另一家公司……当梦想平等地袒露眼前的时候,人生的幸与不幸再没有任何借口。如果在这样枝繁叶茂的机遇空间里,你依然在“怀才不遇”,或许只是因为你还没认真上路,更或许是那个“才”还没有真正揣在你的怀里。

猜你喜欢
猫腻机遇影视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Y7000P的i5/1060款7099元已成“常态价”
再见,机遇号
你看到的是问题,我看到的是机遇
指数再创新低 把握底部机遇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对中国影视独特的爱
声速表中的猫腻
影视
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