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标准“走出去”适应性研究的思考

2017-09-03 03:24陈源
中国铁路 2017年6期
关键词:走出去适应性解决方案

陈源

(中国铁路总公司 科技管理部标准协调处,北京 100844)

中国铁路标准“走出去”适应性研究的思考

陈源

(中国铁路总公司 科技管理部标准协调处,北京 100844)

中国铁路标准是支撑中国铁路“走出去”的重要技术基础。对照“走出去”目标国本地化需求,通过开展中国铁路标准“走出去”适应性研究,促进中国铁路标准更好地服务于中国铁路“走出去”工程,是深化中国铁路“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举措。详细介绍中国铁路标准“走出去”适应性研究的必要性、原则、主要内容与方法,提出更好地开展中国铁路标准“走出去”适应性研究的相关建议。

铁路标准;走出去;标准适应性;标准国际化

1 研究的必要性

中国铁路标准(包括工程建设标准和技术标准)是以中国铁路科技创新为支撑,系统总结铁路建设和运营实践经验而形成的[1]。伴随着中国铁路特别是高速铁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中国铁路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标准体系,涵盖了铁路勘察设计、装备制造、试验验收、运营维护等全部技术领域[1]。全面完整的标准体系,与性价比高的工程建设周期和成本、先进的技术装备、成熟的运营经验一同成为中国铁路承揽“走出去”项目的主要竞争优势[2];而标准“走出去”也同工程建设“走出去”、技术装备与服务“走出去”一并成为中国铁路“走出去”的重要内容[3]。开展标准“走出去”适应性研究正是推进中国铁路标准“走出去”、服务中国铁路“走出去”项目的关键环节。

所谓标准“走出去”适应性研究(简称标准适应性研究),就是以中国标准“走出去”为目标,从“走出去”目标国本地化应用需求出发,提出中国标准本地化应用方案,并通过比对分析、仿真计算、现场试验等手段进行验证的研究工作。标准适应性研究的必要性体现在:

(1)中国技术适应当地国情的必然要求。中国铁路标准是在符合中国法律法规,适应中国地理、环境及资源要求,充分反映中国铁路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而制定的。“走出去”目标国在国情上与中国存在差异[3],必然造成“走出去”项目不能完全机械照搬中国铁路标准。这种差异体现在:①地形地质、气象水文、政治经济、宗教人文、出行习惯等自然人文环境的差异。②法律法规的差异。特别是当地技术法规中涉及运输安全、节能环保、工艺材料等方面的强制性要求可能与中国存在差异。③技术制式的差异。最为明显的是世界各国在供配电电压制式、铁路专用无线电频率等方面的差异。④铁路技术体系的差异。按照列车开行速度,中国铁路一般分为120 km/h、160 km/h、200 km/h、250 km/h、350 km/h等几个速度等级,相应的各系统工程建设标准也主要围绕这几个速度等级制定,而“走出去”项目要求的速度等级往往与中国不同,如委内瑞拉铁路项目要求建设速度为220 km/h的客货共线铁路[4];中国高速铁路列控制式为CTCS-2/3级,而“走出去”项目往往依据欧洲标准,要求提供ETCS-1/2级列控系统等等,这些都是铁路技术体系差异的典型情况。⑤铁路相关标准的差异。一方面,在铁路各标准中都引用了很多关于基础的符号规则、数据格式、工艺材料、试验方法等方面的中国国家标准,而“走出去”目标国在上述方面采用的标准与中国并不相同。另一方面,在铁路建设中除了铁路标准以外,还会用到其他方面的标准。如关于健康、环保、消防、卫生等方面的标准,“走出去”目标国在这些方面采用的标准也很可能与中国不同。所有这些国情方面的差异,都增加了中国铁路“走出去”工程的实施难度,也使标准适应性研究成为“走出去”工程实施的先决条件和影响工程进度的重要因素。

(2)提高中国铁路“走出去”工程效益的关键环节。中国铁路“走出去”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注重工程质量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注重经济效益也是中国铁路“走出去”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标准的选择与适用,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对工程成本、工期进度有很大影响。一方面,为适应中国铁路严酷的运营环境和繁忙的运营要求,中国铁路标准在相关产品的疲劳度、可靠性、安全性和冗余配置等方面都设计有一定的裕量,而对于特定的“走出去”项目,其运营环境和运营要求往往要简单的多。在该前提下通过优化部分标准的技术经济指标可以对项目经济效益的提升产生明显作用。另一方面,受经济发展所限,“走出去”目标国在铁路项目中的投入往往有限。根据工程预算限额的硬性约束,不采用标准规定中的上限“高配”而是采用简化设计及功能配置的“简配”,也是工程项目经常采用的方法。从经济角度出发,通过标准适应性研究,可以在符合合同要求和满足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在现有标准基础上优化技术指标和功能配置,从而实现提高项目经济收益的目的。

(3)有效规避和防范境外项目风险的重要手段。工程适用标准的协商与确定是“走出去”项目技术合同洽谈的核心内容,也是风险防范的重要环节之一[5]。标准的选择不仅与工程建设、设备制造、工程验收、运营维护直接相关,往往也与劳务培训、产品运输、出口检疫等有密切联系。在合同确定和商务谈判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是全部采用中国铁路标准就不存在问题和风险。在以往的工程当中存在很多相关的案例:如中国铁路标准要求采用Ⅰ级道砟,而当地合格道砟却严重缺乏[4];按照中国铁路标准生产的长钢轨难以找到合适的运输工具等等。通过标准适应性研究,从降低项目风险的角度出发,合理设置合同中的标准条款,为明确技术要求、避免合同纠纷、挽回可能的经济损失等提供助力。

(4)推动中国铁路标准“走出去”的关键环节。从占有市场和推广产品出发,以“走出去”工程项目为起点,将重要的中国铁路标准系统转化为当地标准,是中国铁路标准“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也是进一步扩大中国铁路影响和承担更多“走出去”工程项目的契机。在标准转化过程中,必须以适应性研究为前提条件,不能生搬硬套;应以当地国情为基础,根据实际需要,对标准原内容和条款进行必要的调整,才能让中国铁路标准真正为当地铁路运营维护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2 研究原则

标准适应性研究的主要原则包括:

(1)以应用中国技术和标准为主要任务。中国铁路标准是中国铁路技术的集中体现。标准适应性研究不是研究中国铁路标准用不用的问题,而是要研究中国铁路标准如何更好使用的问题。适应性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合理更有效地将中国铁路标准与“走出去”实际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国铁路技术优势。适应性研究的目标和方向不能偏离这一点。

(2)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标准适应性研究是以解决现场使用中国铁路标准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展的。这样的实际问题具有3个特点:一是突发性,实际问题的发生往往难以预期。二是目的性,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的不是一般原则性的解答,而是立即可以运用于实践的明确的解决方案。三是时限性,由于工期等限制,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往往存在较为紧迫的时间约束。这3个特点都是标准适应性研究必须面临的挑战。

(3)以科学为依据。标准适应性研究成果会立即应用到工程实际当中,因此适应性研究提出的方案中如果涉及对原标准的变更,无论是具体指标的优化,还是对应用范围的调整,都必须以科学为依据,经过严谨的论证,如理论计算、试验验证、工程试用等,才能正式给出,从而确保解决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做好提前谋划和举一反三。如前所述,标准适应性研究一方面从问题出发,需要尽快给出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可能涉及到标准的调整,需要有足够严谨的论证。时间性的约束往往是标准适应性研究最大的困难。为了解决时间难题,就需要标准适应性研究能够提前谋划,通过对共性和相似的问题进行举一反三,为关键性的方案验证预留足够时间,从而使问题的解决能够最大限度满足“走出去”工程的进度要求。

图1 标准适应性研究主要流程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从问题导向出发,以适应性解决方案为主要研究内容,标准适应性研究可分为适应性解决方案准备、提出、论证、应用等阶段(见图1)。

出于中国与“走出去”目标国国情存在差异、提升中国铁路“走出去”工程效益、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等原因,现场可能发现某个中国铁路标准无法直接在“走出去”项目中应用,即产生一个标准适应性问题,也是标准适应性研究的起点。从标准适应性问题出发,首先要进行限制性因素分析和对标准条款进行梳理,即要从问题出发,明确是哪个标准中哪些条款与哪个具体的限制性因素存在差异和矛盾。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适应性问题可能只表现在限制性因素(如当地技术法规某条款要求)与标准条款在某个具体参数指标的差异,但往往意味着同一标准中与之相关的设备功能构成、工艺要求、检验方法等内容,甚至是引用该标准的其他中国铁路标准都可能随之无法适用。因此,对标准条款的梳理,一是要准,要准确把握问题的核心和实质;二是要全,要找出随之可能受影响的所有条款。

当完成了限制因素与标准条款梳理后,就需要在对适应性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初步的适应性解决方案构想。一般说来,典型的适应性解决方案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进行解释说明。这种情况多适用于双方关于采用标准不同的分歧。比如,基于当地技术法规规定,某项技术要求按照某欧盟标准执行。通过标准条款梳理,发现该欧盟标准与中方拟采用的中国铁路标准是等同采用同一个国际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只需要向相关方进行必要而充分的解释即可。二是调整选用标准。中国提供的成套标准,特别是工程设计标准(如120 km/h、160 km/h不同速度等级铁路设计标准)是根据中国国情确定的。关于同一技术装备,从不同技术和需求角度,也常常存在不同的标准(如可能有设计标准、验收标准、维修标准等)。考虑到国内外需求的差异(如国外铁路的年运力往往远远小于国内同等级别的铁路),如果因为当地实际情况的限制造成应用某一标准(如设计标准)出现实际困难时,可以在满足工程需求的前提下,考虑调整采用其他适当的中国铁路标准。三是标准指标优化。如在不影响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安全裕量进行标准指标的优化,从而满足当前工程在成本、用地、能耗等方面的硬约束。四是技术方案调整。标准的选用往往是与技术方案相对应的。在当前标准无法满足要求、技术指标优化空间不大时,可以通过调整技术方案,如改变系统配置(如某些情况下,提高设备可靠性的要求可以通过增加设备热备冗余的方式来解决)等来解决当前的适应性问题。适应性问题不同,解决方案也不同。除以上方案外,也可能有其他解决方案。

提出适应性解决方案,往往只是解决适应性问题的第一步。需要通过适当的论证手段来验证适应性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一般说来,常见的适应性解决方案论证方法包括:一是科学检算。当标准中的具体指标是根据某一特定算法计算得出时,如果适应性解决方案涉及到指标的调整,有必要根据当前工程实际和双方认可的边际条件进行科学检算,以确认新指标的有效性。二是案例分析。当适应性解决方案已经在类似的工程实践中有过成功的应用先例时,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来说明适应性解决方案的有效性。三是仿真试验。根据当前工程实际和双方认可的边际条件,搭建仿真环境,采用仿真手段对适应性解决方案进行验证。四是当地试验。根据要求,在工程当地搭建验证环境,根据双方认可的验证手段和方法,对适应性解决方案进行验证。五是国内试验。如果当地不具备试验条件,可以在双方认可的情况下,在中国国内搭建验证环境,对适应性解决方案进行验证。当适应性问题比较复杂时,往往可能需要多种验证方法综合使用(如先进行仿真试验,再进行当地试验),以达到验证的目的。

适应性解决方案验证的过程,也是对适应性解决方案进行调整优化的过程。很可能当初方案或方案的一部分经过验证证明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就需要重新调整思路,提出更合理的解决方案并进行验证。

当最终的适应性解决方案经过论证后,就可以应用于“走出去”工程。也可根据该适应性解决方案的研究成果,对中国铁路标准进行调整并转化为当地标准。此外,按照标准适应性研究举一反三的原则,当前的适应性问题、方案和论证方法也可以适用于其他相关标准适应性问题的研究工作。在适应性解决方案中所有标准指标的优化,也可为我国标准相关技术指标调整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4 结论与建议

因地制宜开展中国铁路标准“走出去”适应性研究是深化中国铁路“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举措,是解决中国铁路标准在“走出去”目标国水土不服的重要手段,是有效推进中国铁路“走出去”工程的重要环节。根据标准“走出去”适应性研究的特点,给出以下几点工作建议:

(1)建立与适应性研究相匹配的有效机制。适应性研究有其特殊性,依靠一个单位往往很难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承揽“走出去”项目的工程单位可能只是标准的使用单位不是编制单位,对于标准中关键指标的制定情况不了解,难以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标准编制单位给出初步的解决方案又缺乏能够在目标国本地或在中国国内技术验证的条件;能够进行解决方案验证的单位对于当地情况又不够了解,无法自行确定验证的初始或边界条件。因此,标准适应性研究需要形成与之匹配的有效机制,充分促进各方合作、调动各方积极性才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大力宣传使用中国主持、参与制修订的国际标准。相较各国的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一般具有更好的全球适用性。对于国际项目来说,采用国际标准也是最容易被双方接受的方案。近年来,通过大力推动标准国际化工作[6],中国铁路标准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铁路主持、参与了多项国际铁路联盟(UIC)、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的制修订工作[7],在充分考虑全球适用性的基础上,纳入了中国铁路的先进标准和技术。这些由中国主持、参与完成的国际标准,也属于中国铁路标准的范畴,且更适合在“走出去”项目中使用。要大力宣传使用这些国际标准,增强中国铁路标准的认同度[3],让中国铁路标准国际化成果更多更有效地为“走出去”服务。

(3)国内标准制修订要适当考虑“走出去”需求。中国铁路标准是标准“走出去”的源头,也是标准适应性研究的基准。因此,中国铁路标准的全球适用性越好,标准适应性研究的难度就越小。中国铁路标准在首先保证能够满足中国铁路应用需求的同时,应适当考虑“走出去”需求;在指标设置或者技术性能要求中为“走出去”工程应用留有适当余地,从而为“走出去”项目应用中国铁路标准提供更多的调整空间,更有效地促进中国铁路标准“走出去”。

[1] 周黎.做好新时期中国铁路总公司技术标准工作: 在中国铁路总公司技术标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 铁道技术监督,2014,42(9):1-6.

[2] 孙鑫.中国标准助推高铁“走出去”[J].国际工程 与劳务,2015(7):63-65.

[3] 徐飞.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十大挑战与战略对策[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14):58-78.

[4] 许佑顶,高柏松,杨吉忠,等.中国铁路工程建设 技术标准“走出去”战略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 2016(5):116-122.

[5] 付英梅,谷云龙.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决策分析: 以雅万高铁为例[J].中国市场,2016(31):15-16.

[6] 郑凯锋,邵海涛,郝佳佳.中国高铁走出去的积极 意义和应对措施:“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 嘉宾发言综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4,15(1):1-7.

[7] 陈源.国际铁路联盟(UIC)的国际标准工作及发展 战略分析[J].中国铁路,2016(9):6-9.

责任编辑 李凤玲

Thought on the Research of Adaptability of China Railway Standards in Overseas Application

CHEN yuan
(Standards Coordination Division,Scientifc and 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Department,CHINA RAILWAY,Beijing 100844,China)

China railway standards constitute a key technical foundation for supporting China railway's goglobal efort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deepen the strategy of go-global eforts of China railway is to carry out a study on the adaptability of China railway standards in the process of go-global, considering the localization demands of potential markets, so as to improve the capability of China railway standards in better serving the go-global eforts of China railway. This paper introduces in detail the necessity, principle, main items and methods of the study on the adaptability of China railway standards in the process of go-global,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how to carry out the study in a better way.

railway standards;go-global;adaptability of standards;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tandards

G307

:A

:1001-683X(2017)06-0012-05

10.19549/j.issn.1001-683x.2017.06.012

2017-04-11

陈源(1979—),男,高级工程师。

E-mail:chenyuantky@163.com

猜你喜欢
走出去适应性解决方案
艾默生自动化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和折中方案
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卷评析及备考建议
简洁又轻松的Soundbar环绕声解决方案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7大睡眠问题解决方案
低温环境适应性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