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姑鱼“金鳞1号”

2017-09-03 10:22王志勇,谢仰杰,陈庆凯
中国水产 2017年8期
关键词:网箱水温饲料

黄姑鱼“金鳞1号”

水产养殖新品种

日前,农业部发布第2515号公告,公布经第五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团头鲂“华海1号”、黄骨鱼“金鳞1号”等14个水产新品种。为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养殖效率,本刊将分期刊登这些品种的繁殖及养殖技术。

一、品种概况

(一)培育背景

黄姑鱼Nibea albiflora (Richardson)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姑鱼属,为暖水性近海中、下层经济鱼类,在我国沿海各个海域都有分布,是东海主要经济鱼类之一。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原因,黄姑鱼的自然资源量已明显减少,捕捞量急剧下降。

自然资源减少,价格上升,促进了黄姑鱼养殖业的发展。黄姑鱼对刺激隐核虫有很强的免疫力,在养殖海区爆发白点病时基本不受影响,甚至完全不感染白点病,养殖性状优于大黄鱼,更进一步引起了养殖业者的养殖兴趣。但由于育苗和养殖成活率偏低、生长速度慢等问题的存在,致使黄姑鱼养殖业发展缓慢。

通过遗传改良提高黄姑鱼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成活率,促进黄姑鱼养殖业的发展,成为福建和浙江海水鱼类养殖业发展和黄姑鱼野生资源保护的迫切需求。因此,集美大学鱼类遗传育种研究团队从2008年开始与福建省宁德市一家水产有限公司合作,着手开展了黄姑鱼规模化人工繁育、养殖以及遗传改良的工作,并逐渐引起了科技主管部门重视,2011年福建省教育厅、随后福建省科技厅、省海洋与渔业厅、厦门市南方海洋研究中心等单位先后予以了科研项目立项资助。

针对黄姑鱼养殖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育苗与养殖成活率低,生长速度慢、养殖周期长,后者不仅增加了养殖成本,而且在养殖过程中遭受台风等自然灾害袭击的风险也大大增加。为此将生长速度和亲本健康状况作为选育的主要目标性状,同时兼顾体型与体色等形态学性状。制定的主要选育目标为:生长速度和养殖(相对)成活率分别比未经选育的群体提高20%。

(二)品种特性

与普通养殖黄姑鱼相比,“金鳞1号”黄姑鱼具有下述特征

1.生长较快,养殖成活率较高。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过连续定向选育的普通黄姑鱼相比,“金鳞1号”养殖18个月平均体重和成活率可分别提高21%和25%,养殖24个月平均体重和成活率可分别提高24%和30%。

2.吻较短、上颌短钝,鳞被略呈金黄,体色较鲜艳,胸鳍、腹鳍和臀鳍鳍条呈鲜艳的橙黄色,尾鳍也较鲜黄。目前市场上吻尖、上颌显著长于下颌的黄姑鱼销售价格明显较低且较难以销售,体型好、体色鲜艳好看的黄姑鱼售价高,“金鳞1号”恰好符合当前市场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因而其商品鱼售价较高。

3.遗传纯合度较高,YD-26微卫星标记位点等位基因少(目前只发现159bp和154bp2个等位基因),其优势等位基因(159bp)频率≧0.979。

二、人工繁殖技术

(一)亲本选择与培育

为保证亲本质量和避免近交导致种质退化,候选亲本应从较大的群体中进行选择,选择压力≦5%;每个产卵群体亲本数量应不小于50组。可以在产卵亲本加入一些优选的、符合种质标准要求的雌核发育体,以进一步提高群体的种质水平。亲鱼应选择体质健壮、无伤病和畸形、1.5龄以上、雌鱼体重大于750g、雄鱼体重大于500g的个体。雌雄比例为1.5∶1左右。

为了保证亲体强化培育的效果,培育密度不宜太高,控制在2kg/m3左右。

根据生产计划,在产卵前2个月左右,对亲体实施营养强化,促进性腺成熟。以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新鲜鳀鱼等小杂鱼虾为饵,每日投饵2次,日投饵量为体质量的10%左右,或者投喂亲鱼专用配合饲料,日投饵量为体质量的5%左右,并定期投喂适量的鱼肝油和VE;每天换水100%以上并及时吸污。

(二)人工繁殖

1.人工催产

黄姑鱼“金鳞1号”的繁殖时间可以通过控制水温、光照和饲料营养等加以调控,如果条件满足,可在一年四季任何季节繁殖。在福建海区自然温度下,春苗养殖1.5周龄~2周龄、秋季培育的苗种须养殖2周龄以上性腺可发育成熟,之后一年可在春末初夏(3月下旬至5月)和秋季(9月至11月)自然成熟和繁殖两次。根据养殖的需求,目前主要在春季(3月~6月)和秋季(9月~11月)进行人工催产繁殖。

催产用的雌鱼应选择腹部性腺轮廓明显、手感柔软、前后大小匀称、生殖孔松弛且红润的个体。雄鱼以腹部有性腺轮廓、手轻压鱼腹部有少量乳白色精液流出的个体。

亲鱼催产注射之前应用30mg/ L~50mg/L的丁香酚溶液等适合于鱼用的麻醉剂浸浴麻醉。常用的催产剂是LRH-A3,有效剂量视性腺成熟度而定,对雌鱼一般为每千克体重1μg~3μg,雄鱼的剂量减半。

人工催产后,将雌鱼、雄鱼放入产卵池中,使其自行产卵受精,然后用80目以上筛绢制作的手抄网或浮游生物网在产卵池两头来回拉网收集受精卵。也可以设计专门的产卵池、集卵器进行受精卵的收集,收集时注意不要损伤受精卵。将收集的卵放入容器中,除去未受精卵、死胚和杂质,将受精卵直接移入育苗池或孵化器中孵化。

2.孵化

采用孵化器或育苗池进行孵化。孵化器容积约为0.2m3~1m3,孵化密度掌握在40万/m3~60万粒/m3,连续充气,充气量700mL/分钟~1000mL/分钟为宜,育苗池容积约为30m3~50m3,孵化密度掌握在1万粒/ m3~3万粒/m3。但基于工厂化育苗的考虑,一般采取在育苗池中一次性布卵、直接孵化的方式,即将收集的受精卵直接放入育苗池中进行微充气孵化,孵化密度1×104粒/m3~3×104粒/ m3,幼体孵出后直接留在原池培育。

孵化适宜的水温为19℃~25℃,pH8.0左右,连续充气,保持溶解氧含量在5mg/L以上。控制孵化池海水盐度21~29,并保持相对稳定。在上述条件(主要是温度的影响)下,幼体的孵化时间为23h~27h。孵化池每1.5m2池底布设一个散气石,充气量以气出水面呈微波状为宜,当仔鱼即将破膜而出时,适当加大充气量。孵化时一般采用静水充气方式,定时添加或更换清新过滤海水。

孵化期间应保持水质清新,育苗池孵化时每天添加或更换新鲜海水30%左右;孵化器高密度孵化时,每天换水3次以上。保持孵化水温的稳定,控制温差小于0.5℃。及时吸污除去底部污物和死卵。

(三)苗种培育

1.鱼苗培育

(1)培育密度

仔鱼期2.4×104尾/m3~3.2×104尾/m3,稚鱼期1.2×1 04尾/ m3~1.6×104尾/m3,幼鱼期0.5×104尾/m3~0.6×104尾/m3。

(2)理化条件

培育水温21℃~30℃,最适水温23℃~25℃左右;pH8.0左右,盐度在23~33之间;氨氮在0.02mg/L以下;控制光照强度1000lux~5000lux,以均匀漫射光为佳,应避免环境条件突变。育苗期间应连续充气,一般每2m2布散气石1个,保持溶解氧5mg/L以上。前期气量以小且均匀为宜,随着幼体的生长,逐渐加大充气量。

(3)饵料系列及投喂

轮虫:仔鱼开口后须用100μm以下的小个体轮虫投喂3天,然后投喂大个体轮虫;轮虫投喂总天数应达到10天以上。水中轮虫密度为3个/ mL~5个/mL。轮虫投喂前需经小球藻液强化培养6h以上。

卤虫无节幼体:投喂时间为10日龄~18日龄,投喂密度为0.5个/ mL~1个/mL。

桡足类:投喂时间15日龄~40日龄,投喂密度达0.2个/mL。应从无污染、无病原体的水域中采捕。

配合饲料:35日龄后可开始驯化投喂配合饲料。

(4)日常管理

添加小球藻:黄姑鱼“金鳞1号”孵化幼体入池直至培育到20日龄,均应在育苗池中加入小球藻,维持池水呈微绿色。

换水和清污:开始投饵后,每天换水1次,换水量约30%,隔天吸污1次,清除池底的残饵、死苗及其他杂物;投喂卤虫后每天换水50%,吸污1次;投喂桡足类后每天换水60%~80%,吸污1次~2次;投喂肉糜及配合饲料后每天换水100%,吸污2次并视水质情况加以流水。同时,清除水体表面的油膜和污物。换水时温差不得超过1℃。

日常观测:每天观察幼体摄食、活动及生长情况,检查池中的饵料密度;测定水温、盐度、pH、DO、氨氮、光照强度等理化因子并作好记录。

病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采取控制育苗密度,保证饵料质量,保持水质清新和稳定,及时消毒场地和工具等综合预防措施。如有发生疾病,用药必须符合规定,并做好用药记录。

(5)出苗及运输

当全长达4cm以上时,即可出苗,进入鱼种培育阶段。鱼苗、鱼种的运输由气候条件、运输距离的长短、数量的多少来决定。目前黄姑鱼鱼种运输有二种方法:船运和车运,船运一般采用活水舱船运输或普通的船舱进行连续充气运输。车运一般使用水箱、水桶、帆布桶连续充气运输。鱼苗的运输除上述两种方法外还可以用塑料袋充氧运输。一般运输距离短、数量少,采用车运为宜;运输距离长、数量多,则宜采用活水舱船运。运输前要停食,还要除去过多的粘液。如用塑料袋充氧运输,要求在放苗袋的泡沫箱内装上适量的冰袋,以保持低温运输。另外,在用车运输时,须防止剧烈颠簸。

2.鱼种培育

黄姑鱼“金鳞1号”鱼种培育一般采用海上网箱培育方式。

(1)海区选择

养殖海区应选在港湾内,风浪较小,水深5m以上,潮流畅通且平直,流速小于1.0m/s,经挡流、分流和网箱组排等措施后网箱内流速小于0.2m/ s的海区。

(2)水质水源

水源水质应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的规定,养殖用水水质应符合NY5052的规定;海区表层水温8℃~30℃,适宜水温18℃~25℃;盐度10~40,适宜的盐度范围为23~33。

(3)网箱要求

网箱规格一般为长、宽各3m~4m,深4m,也可用更大的网箱,网衣为合成纤维无结节网衣。种苗全长40mm~50mm时,网目长为4mm~6mm;种苗全长50mm以上时,网目长为8mm~10mm。在网箱分布中,沿潮流方向应留足通道,最多以200箱左右连成一片。

(4)放养密度

刚放养种苗时(全长50mm左右)密度在400尾/m3~800尾/m3左右,随着鱼体的长大,密度逐渐降低。

(5)饵料投喂

刚入网箱的种苗,投喂适口的颗粒配合饲料、鱼肉糜等;养至25g以上的鱼种直接投喂经切碎的鱼肉块或颗粒配合饲料。采用少量多次、缓慢投喂的方法进行投喂,种苗刚入网箱时每天投喂4次~8次,鱼肉糜日投饵率100%左右,随着鱼体长大,逐渐减少至早晨和傍晚各投喂1次,并逐渐降低投饵率。

(6)日常管理

网目长4mm的网箱每隔5天~8天、网目长5mm的网箱每隔8天~12天、网目长10mm以上的网箱视水温每隔15天~30天换洗一次。定期对苗种进行筛选分箱。每天定时观测水温、盐度、透明度与水流等理化因子,以及苗种集群、摄食、病害与死亡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

越冬前对鱼种进行分箱操作及强化饲养。水温10℃~15℃时,每1天~2天投喂1次,投饵率1%左右,傍晚投喂,尽量避免移箱操作。越冬后期水温回升每天投喂1次,投喂量再缓慢逐日增加。

三、健康养殖技术

(一)健康养殖(生态养殖)模式和配套技术

“金鳞1号”黄姑鱼适宜于我国福建、浙江等地沿海养殖。养殖方式以常规的网箱养殖为主,也可进行围网养殖、池塘养殖、深水大网箱养殖以及室内工厂化循环水养殖。

1.网箱养殖技术。

(1)网箱规格

常用网箱规格为长、宽各4m~12m,深6m~10m,网目长为20mm~50mm,网衣为有结节网片。

(2)放养密度

根据鱼体的大小调整放养密度,一般对规格75g/尾的鱼种推荐放养密度为25尾/m3。潮流流速小、水体交换条件较差的海域和网箱,放养密度应适当降低。

(3)饲料类型及投喂

养殖金鳞1号与养殖普通黄姑鱼一样,可以使用低值鲜杂鱼与人工配合饲料,目前市面上没有黄姑鱼的专用配合饲料,但可以用大黄鱼配合饲料代替。目前市场上有多种品牌的大黄鱼配合饲料,效果不一,而优质优价是一般规律,推荐使用质量好、营养全面的人工配合饲料进行黄姑鱼成鱼养殖,即使价格稍贵,只要生长好、成活率高,最终效益要优于采用劣质廉价饲料。饲料类型可以用软颗粒饲料,也可以用浮性或半沉性硬颗粒饲料,硬颗粒饲料投喂前须用淡水浸泡。一般每天早上与傍晚各投喂一次,投饲量控制在鱼总重的1%~4%,根据摄食情况进行适当增减。夏季高温期宜减少投饲量。

(4)日常管理

根据水温和网目堵塞情况,及时换洗网箱,同时进行筛选分箱和鱼体消毒。每天定时观测水温、盐度、透明度与水流等理化因子,以及鱼的集群、摄食、病害与死亡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在潮流不大的内湾以及网箱较为密集的区域,高温季节、尤其是小潮停潮和平潮时,以及出现大量降雨时,应采取措施对网箱进行增氧,或通过分稀疏散降低放养密度,防止鱼缺氧死亡或因经常处于低氧环境导致影响其健康状况和生长。

(5)病害防治

如有发生疾病,用药必须符合NY5071的规定,并做好用药记录。认真做好防病工作,以预防为主。发现有病的鱼应及时隔离,防治感染。掌握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定期用药。

(二)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黄姑鱼“金鳞1号”在养殖过程中尚未发现危害严重的病害,参考往年已经报道的黄姑鱼病害情况,对几种可能的病害及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烂鳃病

病因:细菌性感染。

主要症状:病鱼体色发黑, 游动缓慢, 外界刺激反应迟钝, 呼吸困难,食欲减退, 鱼体消瘦。病鱼鳃盖内表皮充血发炎, 鳃上淡黄色粘液多,鳃丝肿胀部分呈淡红色, 并可见小出血点。危害程度达到5%~10%。

流行季节:此病多发在5月~8月、水温25℃~30.5℃条件下。

防治方法:用漂白粉先溶于水中, 滤掉残渣, 制成浸泡消毒水,浓度为10PPM。将网箱内的鱼全部浸泡3分钟~5分钟,隔天再消毒1次。严重者连续消毒3天。为防止缺氧,每消毒一批换水1次。

预防措施: 盛料的饲料台用20PPM浓度的漂白粉水溶液或用40PPM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并定期曝晒。

2.竖鳞病

病因:在赤潮或污水污染后鱼体受伤时经皮肤感染易患此病。

主要症状: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当水质浑浊时,病鱼在水面缓游,严重时呼吸困难。病鱼体发黑,受伤处鳞片竖立,鳞囊内积有半透明液体,严重时液体含血。当触及竖鳞处,鳞片脱落。病鱼的胸、腹和尾鳍基部出血,腹部膨大,腹腔内积腹水。病鱼皮肤、鳃、肝、脾、肾和肠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发病死亡率达60%,治疗不及时2天~3天内死亡。

流行季节:发病季节4月~12月

防治方法:用40PPM浓度的高锰酸钾擦洗患病处,然后把高锰酸钾液洗净,每天l次~2次,连续使用3天~5天。

预防方法:分网捕鱼时操作要小心,避免体表受伤。

3.肠炎病

病因:细菌性肠炎病的发生往往和水质恶化、饲料变质以及鱼类暴食有关。

主要症状:病鱼离群独游, 游动缓慢, 体色黑, 食欲差或不食。发病早期肠壁局部发炎,肠腔无食物, 肠内粘液多。发病后期肠壁充血发炎呈红色,肠内只有淡黄色粘液, 肛门红肿, 有红色粘液从肛门流出。幼鱼受害时死亡率极高,

流行季节:水温18℃~30.5℃时流行, 此病常与烂鳃病并发。

预防措施: 饲料台用漂白粉或高锰酸钾消毒;变质饲料不投喂;定时、定量投喂,防止投料量不匀或暴食;改变养殖环境, 换用新网箱, 降低养殖密度。

4.淀粉卵涡鞭虫病:

病因:病原为眼点淀粉卵涡鞭虫。淀粉卵涡鞭虫寄生在海水鱼类的鱼体上, 虫体内含有淀粉粒, 成虫用假根状突起固着在鱼体上。

主要症状:淀粉卵涡鞭虫主要寄生在黄姑鱼的鳃、皮肤和鳍等处, 严重感染的病鱼肉眼看上去有许多小白点。病鱼游泳缓慢, 浮于水面挣扎, 停止摄食,鳍条、腹部充血, 口张大, 鳃的开闭不规则。重病鱼鳃表面形成一层米汤样的白膜, 鳃上的虫体一般附着在鳃小瓣之间, 寄生很多时成为淡灰色团块;虫体周围的鳃小瓣上皮增生、愈合, 将虫体包围起来, 严重者组织崩坏, 软骨外露, 呼吸机能发生障碍,窒息死亡。有时病鱼继发感染细菌或真菌。从体表或鳃上刮取粘液, 制成水封片, 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大量虫体时就可确诊。显微镜下在鳃、鳍条上可观察到大量黑点状的虫体,可看出淀粉卵涡鞭虫不是寄生在上皮组织内,而是寄生在表面。此病感染迅速,且传播快、死亡率高, 一般从出现症状后2天~5天内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

流行季节:该病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 一般在4月~7月或9月~11月发生,水温22℃~28℃,pH7.3~8.3时容易发生。

防治方法:

预防措施: 苗种应先经淡水浸泡5分钟后再放养。发现病鱼要及时隔离治疗,确认已病得无可救药的鱼和死鱼要立即捞出,防止病原传播。

治疗措施:黄姑鱼育苗室内幼苗寄生此虫时,可采用如下方法。

(1)有条件时将水温降到19℃,海水比重降到l.008,同时降低养殖密度,提高换水量。

(2)用20mg/L~50mg/L的福尔马林浸泡5h~6h,再加土霉素1mg/L~2mg/L(根据苗体大小及承受力而确定浓度和浸泡时间)。

(3)用淡水浸洗病鱼2分钟~3分钟(根据苗体大小及承受力而确定浓度和浸泡时间,如果症状轻微,鱼活力好,可以适当延长浸泡时间到5分钟~10分钟),大部分营养体会脱落,但有些可能钻在鳃的粘液内,淡水影响不到它们,以后仍能形成包囊进行繁殖,所以隔3天~4天后应重复治疗1次。

(4)规格较大的苗种可移到海区暂养,几天内就可痊愈。

四、育种和种苗供应单位

育种单位: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

宁德市横屿岛水产有限公司

种苗供应单位:

宁德市横屿岛水产有限公司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邮编:352100

联系人:陈庆凯

电话:13905936570

(王志勇 谢仰杰 陈庆凯 叶坤)

猜你喜欢
网箱水温饲料
四种青贮法 饲料新鲜又适口
原来饲料还可以这样玩!许愿斌用短短1年时间,开辟了饲料创业新赛道
某轻型卡车水温偏高的分析及验证
粤海饲料
高密度聚乙烯(HDPE)近海养殖网箱框架抗弯刚度分析
一道样本的数字特征与频率分布直方图的交汇问题
基于PLC的水温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DS18B20水温控制系统设计
北方网箱水域的鱼情分析
10kV配网箱变局放检测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