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胆泻肝汤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湿疹临床研究

2017-09-03 10:48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7年7期
关键词:龙胆斯汀皮肤科

邓 瑾

(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医院皮肤科,河南 三门峡 472000)

龙胆泻肝汤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湿疹临床研究

邓 瑾

(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医院皮肤科,河南 三门峡 472000)

目的:观察龙胆泻肝汤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12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及观察组65例,两组均予以依巴斯汀,观察组加用龙肝泻肝汤,治疗10天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72.3%、观察组91.6%,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龙胆泻肝汤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湿疹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湿疹;龙胆泻肝汤;依巴斯汀

湿疹是皮肤科门诊较为常见的一种皮肤疾病,根据症状可分为急性、慢性、亚急性3种[1]。我院采用龙胆泻肝汤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湿疹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25例,均为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我院门诊收治的湿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5例。对照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18~52岁,平均(42.8±4.6)岁;急性18例,慢性26例,亚急性16例。观察组男40例,女25例;年龄18~46岁,平均(44.2±5.3)岁,急性20例,慢性28 例,亚急性1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2]:主要好发在手、小腿、股部、外阴、肛门等,且呈对称性;具有某些皮损,如红斑、丘疹、水疱、肥厚、皲裂等;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病情可轻可重,迁延不愈。

中医诊断标准[3]:皮肤暗淡或病变处伴有鳞屑,少许渗出,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内蕴证。

排出标准:近期服用类胆固醇药物,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病变,既往有精神疾病。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依巴斯汀片(杭州澳医保灵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503)10mg,日1次,温开水送服。

观察组加用龙胆泻肝汤。药用生甘草6g,泽泻10g,白鲜皮10g,木通12g,当归12g(酒炒),龙胆草12g(酒炒),柴胡12g,黄芪15g(炒),栀子15g(酒炒),生地15g(酒炒),车前子15g(布包)。每日1剂,早晚顿服。

两组均治疗10天。

3 疗效标准

采用瘙痒3分4级别评分法,3分表示剧烈瘙痒且影响生活质量,2分代表瘙痒可忍耐,1分代表微有瘙痒感,0分表示无瘙痒感觉,疗效指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

痊愈:皮损症状消失,皮肤恢复正常,疗效指数大于95%。有效:皮损基本消失,瘙痒及渗出明显好转,疗效指数40%~95%。无效:皮肤瘙痒、渗出等未见减轻,疗效指数小于40%。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60 9.64±2.35 4.68±2.17*观察组 65 9.72±2.61 3.14±2.0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对照组出现口干、乏力2例,总发生率3.3%,观察组出现口干、嗜睡3例,大便稀1例,总发生率4.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 讨 论

湿疹是由多种复杂的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皮肤炎症反应[4]。临床认为多与机体内分泌失调、失眠、情绪变化及食物有关,其中过敏体质者是主要的好发群体[5]。依巴斯汀是长效、强效同时具有高选择性的组胺H1受体阻滞剂,可有效抑制组胺释放,且不会穿过血脑屏障引起中枢神经兴奋。此外,依巴斯汀还具有一定的消炎作用,可减少渗出物,但停药易复发[6]。

湿疹属中医“湿疮”范畴。病机为脾胃虚弱为本,常见症候有湿热证、血燥证、风热证、脾虚湿蕴证四大证候,其中湿热证比例最高。龙肝泻肝汤源自《医方集解》,其配方中龙胆草、黄芪、栀子为君药,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车前子、泽泻、白鲜皮共为臣药,可祛风燥湿、消肿清热。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当归活血化瘀。柴胡泻火解毒。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除湿、解毒凉血之功效,故治疗湿热内蕴型湿疹效果较好[3-7]。

龙胆泻肝汤联合依巴斯汀可有效治疗湿疹未增加不良反应,可有效改善皮损、瘙痒症状。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环境与职业性皮.外用中成药治疗湿疹皮炎的专家共识(2012)[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4,47(6):440-441.

[2] 全军中医药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 湿疹皮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2009年讨论稿)[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8(5):327-327.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4] 陈红风.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134-135.

[5] 陈宏,程晓蕾, 梁军亮,等.湿疹患者外周血白介素17和白介素23水平及白芍总苷治疗前后的变化[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4,43(4):219-223.

[6] 高丽,赵利涛.依巴斯汀联合青鹏软膏治疗湿疹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30):87-88.

[7] 朱相贡.龙胆泻肝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急性湿疹(湿热内蕴证)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2016,25(5):881-883.

R758.23

B

1004-2814(2017)07-0819-02

2017-02-28

猜你喜欢
龙胆斯汀皮肤科
龙胆泻肝汤辅助治疗湿热瘀滞型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观察
依托皮肤科独立病区开展皮肤科住院医师规范化教学查房探讨
皮肤科医生6招教你抗“冬痒”
尖叶假龙胆化学成分的研究
凯帕斯汀《变奏曲》的特点及启发
邢台市中医院皮肤科
5种龙胆属植物种子生物学特性比较
不同厂家龙胆泻肝丸中龙胆苦苷、栀子苷、黄芩苷的溶出度测定和比较
炎琥宁联合依巴斯汀片治疗急性湿疹疗效观察
依巴斯汀联合胱氨酸、卤米松治疗斑秃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