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晒”账单 消费取向多元化

2017-09-04 13:52王斌宗新蔡朝阳文友琪
海峡摄影时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生活费消费同学

王斌+宗新+蔡朝阳+文友琪

裸贷、无力偿还贷款而跳楼、冒用同学身份网贷……这一年有关大学生财务方面的新闻层出不穷,大学生的消费问题似乎不容乐观。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大学生都把钱花在哪里了?大学生可以掌控好自己的消费行为吗?

准大学生升学季大“血拼”

“电子产品1万多元、衣服鞋帽2000元、旅游5000元……”日前,市民王先生晒出了准大学生女儿的消费清单。进入暑期,“学生经济”日趋升温,类似王先生这种情况的家长不在少数。一些家长甚至调侃,“孩子列出的购物清单,整套置办下来过万元,如同‘抢钱。”

大学生和准大学生的购物方向已趋时尚化、高端化,是暑期消费市场的主力军。今年高考成绩不俗的小李,出手相当“阔绰”,消费6588元购买了一款苹果手机。“孩子高考成绩不错,算是给他十年寒窗的奖励吧。”小李的母亲言语中透着一丝无奈。

当前,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已成为大学生和准大学生的消费重点,这一群体对电脑配置要求较高,普遍青睐五千元以上的产品。

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家庭购买力的增强以及家长对子女的关爱,是暑期“学生经济”火爆的主要原因。另外,商家的深度营销也为学生经济添了一把“火”。

“并不是所有家庭都具备优越的经济条件,学生消费超‘钱化现象对学生心理及学校教学环境会产生不良影响。”不少家长担心,学生购买商品追求品牌化、高端化,家长若一味满足,会使他们形成爱慕虚荣的攀比心理,对其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建议大力倡导新生节俭入校、轻装上阵的新风尚,学校应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使其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保持勤俭节约的良好作风。

一名教育工作者表示,暑期“学生经济”的火爆从某种角度上反映出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广大学子和家长一定要理性消费,避免攀比心理,更不要在商家诱导下冲动消费或无效消费。

大学生月均消费1212元

大学生平均消费水平和理财手段如何?“麦可思2016大学生消费理财观调查”显示,在校生月均消费1212元,在被调查学生中,41%的学生生活费能够满足日常需求,并有結余。

在校大学生每月平均开销为1212元(不含学费、家庭与学校间往返交通费)。家庭是学生生活费的最主要来源,94%的学生生活费由父母或亲戚提供,其次为打工兼职(30%)。这1212元都花在了哪里呢?被调查学生选出了每月消费比重最大的三项支出。除去基本伙食费外,大学生最爱的是“吃”,零食、饮料和营养品等其他食品(58%)是最大的支出项。男生每月主要消费在社交和娱乐(51%)、其他食品(50%)和形象消费(38%)方面,女生每月主要在其他食品(64%)、形象消费(62%)和社交与娱乐(43%)方面消费。男生将钱用在通讯、上网费(31%)和数码电子产品方面(16%)的比例,分别比女生高7个和11个百分点,男生用于形象消费方面比例(38%)则比女生低24个百分点。

在被调查学生中,41%的学生生活费能够满足日常需求,并有结余。超三成大学生曾入不敷出。调查显示,24%的学生偶尔生活费不够用,8%经常不够用。

调查还显示,四成大学生不会对生活费的使用进行计划和安排。当生活费无法满足开销时,43%的大学生选择放弃消费,而其他人会选择“向父母求助”(40%)、“先消费后付款”(20%)或“向朋友借钱”(15%)等形式满足消费需求。

超33%学生每月额外消费超700元

除日常基本开销外,休闲娱乐类(聚餐、电影、旅游)、衣服鞋帽、化妆护肤品是学生主要的额外支出。超过33%的受访学生每月的额外消费超过700元,24%学生的额外支出在300~500元区间。

这些钱从哪里来?“我平均每月聚餐娱乐花费300多元,买衣服300元左右,基本都是自己攒下来或兼职得来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大二学生小神表示,身边很多同学和她一样,父母给的生活费可以支持日常开销,但如果要满足更大的消费欲望,就需要自己想办法。

调查发现,45%的学生表示,额外消费的钱一部分由家里给,一部分靠自己挣,如中山大学大三学生小钱,就会不定期参加兼职;31%的学生消费全部依靠父母支付;21%的学生完全靠兼职、奖助学金等。

手上的钱不够,又需要支付较多的费用,怎么办?

“如果是超前消费,就不想让父母知道。”中山大学大三学生小李会选择使用蚂蚁花呗和京东白条进行无息分期还款。“父母给的生活费有限,又想‘剁手购买电子产品,我就会先贷一笔钱购入商品,等勤工助学工资发下来,再按月还款。”

调查统计发现,受访大学生普遍听说过蚂蚁花呗、京东白条、分期乐等分期贷款产品,愿意尝试使用的比例为37%,与不愿意尝试的36%相差不大。

实际上,真正使用过这类产品的学生比例更低。243名受访学生中,仅有12人经常使用,35人偶尔使用,占比为19%。其中,64%使用分期贷款购买衣服鞋帽,休闲娱乐、购买电子产品均占比38%。从每月还款金额来看,还款100元~200元和400元以上的人数比例均为32%,占比较高。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二年级的小冯不久前在蚂蚁花呗上申请5000元贷款,用于在外地实习期间租房。“如果手上有足够的钱,当然不会去贷款。”小神表示,最近学校多次提醒学生警惕不良校园贷,因此大多数同学不会使用分期贷款产品,基本上不会“透支消费”。“据我所知,身边只有2个同学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短暂使用分期贷款。”

广东工业大学大三的小黄经常用蚂蚁花呗,但他坦言:“这类业务利用了手机便捷支付的优势,但却是一个‘甜蜜陷阱,还是建议无法控制购物欲的学生不要使用。”

消费能力差距值得关注

方晓恬,北京大学新闻学专业博士一年级学生。每个月,除了必要的基本生活和学习支出外,对于她来说,美容、旅游、健身也是开支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行走中开阔视野,让身体和精力保持在一个最佳状态,都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方晓恬的支出方向在麦可思研究院“2016大学生消费理财观”调查中得到印证。调查显示,目前“社交与娱乐”和“形象消费”已成为大学生群体消费的主要方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消费的方向也不再局限于日常的吃穿上,而是将更多花费放在提升自己的能力、视野,以及精神享受方面。这些并不是爱慕虚荣,而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方晓恬说。

“相较于当前大学生消费习惯的改变,大学生之间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所存在的差距,更应该引起重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洪明博士表示,“来自五湖四海、拥有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们聚到一起,在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方面的巨大差距,对很多学生,尤其是那些家庭情况比较困难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和心理压力。如果不能正确引导,会引发非常多的问题。”

理性消费为主流

就消费心态而言,当前大学生消费呈现怎样的特点?网上热议的“大学生消费过高”问题,是否真的普遍存在?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辅导员王婧介绍,“总体来看,尽管有部分同学存在追时髦、爱面子、重时尚等现象,但大部分同学还是将费用花在了必要支出,如学业、自我提升、求职等方面。而且,因为费用支出的增多,倒逼学生们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兼职和参与社会实践,这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财富观、增强社会实践能力。”

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编导综艺节目方向的大四学生章小雨也表示,自己每月的消费并不低,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要完成学业。“我们是学编导专业的,平时完成作业需要自己支付拍摄费用,一般小一点的作业需要1000元,拍摄5分钟视频则需要6000~1万元不等的费用,这些都需要由小组的成员分摊。”

章小雨说,为了满足这一部分的开支,自己平时会去公司和电视台兼职,或接一些师哥师姐介绍的“活儿”,写写策划案,增加一些收入来源,“和过去不同,现在很多专业就是比较‘烧钱的,我觉得没必要‘过度紧张。”

“对不同时代大学生消费绝对值加以比较并没有太大的意义。”白云龙分析说,如果说多年前,大学生消费渠道比较单一、呈线性的话,那么当下大学生的消费渠道则呈扇形。真正需要留意的是,这个扇形是大扇形还是小扇形,其方向和取向分别是什么,在相对同质化的消费行为中,是否处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

“比如说,如果大部分学生的开支都在1500元到2000元这个区间,那么这个消费就是相对理性的。对于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困难的同学,要依据国家政策,结合社会力量,给予必要而精准的帮扶。如果有个别学生的花销高到了5000元,甚至8000元,就需要引起关注,并加强理性引导了。”白云龙表示。

75%学生“恋爱经费”来自家长

日前,南京理工大学公布一份校园恋爱调查报告结果:近75%的学生承认,“恋爱经费”出自父母给的生活费,只有25%左右学生表示“能通过兼职等方式满足恋爱花费”。

这份高校恋爱调查样本是南京理工大学100名大学生,人群覆盖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

调查问卷中“你觉得大学生恋爱每个月花多少钱比较合适”一题,近一半学生选择“500元~1000元”一項,近15%的大学生选择“500元以内”,5%的同学选择“1000元~1500元”。一部分女生还存有攀比心理:当她们看到,别的情侣中男方给女方购衣服首饰、进歌厅餐厅时,一些女生会提出类似要求,弄得男生左右为难。

“恋爱和学习孰轻孰重”一题,近四成学生认为“学习比恋爱更加重要”,其余大部分同学认为“学习和恋爱同样重要”,只有极少同学选择“恋爱比学习更加重要”。

“大学生应该出于何种目的谈恋爱”一题,45%的学生选择“丰富业余生活”,30%的同学选择“摆脱孤独和寂寞”,15%的同学则明确表示“谈恋爱应以结婚为目的”。

“你是否支持快餐式恋爱”一题,55%的学生表示“反对”,30%的学生持中立态度,15%的同学支持“快餐式恋爱”。

建立理性的消费观

在理性看待大学生消费变化的同时,个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值得关注。

“现在大学生人情往来,相互吃请、送礼物建立友谊的情况的确存在,而且并不鲜见。特别是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的学生,对这种风气影响非常大。”洪明表示,“这对于家境好的学生来说不算什么,但却可能对相对困难的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引导不好,甚至可能让这些学生产生孤僻、仇富、自卑等不良心态。”

“经济差距很难抹平,但多一份友善和体谅,可以避免很多问题的产生;同时,学校的辅导员也应该注意引导,避免因为经济问题撕裂学生之间单纯的友谊。”洪明提醒,大学是步入社会的第一步,应站在社会治理的高度去关注大学治理的问题,这无论是对学生本人的成长,还是对社会的和谐发展,都非常重要。

此外,针对近日频频爆出的校园贷、裸条风波,有高校负责人谈道,高校仍是当前电信诈骗和金融诈骗的高发区,要引导学生建立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猜你喜欢
生活费消费同学
发愁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未满60周岁四种情形可主张被抚养人生活费
@大学生每月需要多少生活费?
40年消费流变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关于进一步规范生活费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新消费ABC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