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河西走廊驻军数量演变略论

2017-09-04 21:39仇脁脁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河西走廊明代

仇脁脁

摘 要:明代甘肃镇地跨河西走廊,下辖十二卫三所,其“界在羌番、回虏之间”,三面临敌,非常难守。明代创新性的在河西建置卫所,屯驻重兵防守。但从洪武末开始,卫所制度逐渐衰落。在边政败坏,管理不善,军屯破坏和河西走廊周边局势变动等内忧外患之下,河西驻军数量总体上持续减少。河西驻军数量的演变可以说是明朝国力变化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明代;河西走廊;驻军数量演变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0-0126-02

一、前言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甘肃镇在明北部边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引起诸多学者从军事、移民屯田、经济贸易、历史地理等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学术界对明代西北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准,成果颇多。驻军,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很少有人关注,只有唐景绅《明代河西的军屯》中提到了明初军卒的来源,初步探讨了河西的军额。李超的《明代甘肃镇防务研究》考述了甘肃镇的兵马等。重视的程度还很不够。因此,本文拟在为数不多的针对河西驻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史料梳理,理清明代河西走廊驻军数量的演变,并分析河西驻军数量演变的原因。

二、河西驻军数量的演变

河西共十二卫,守御千户所三。明制,一卫五千六百人,一千户所一千一百二十人,十五卫所当为七万五百六十人。甘肃卫所原额军数,“会典甘肃一十二卫三所军士七万五百六十名”①,《明宪宗实录》和《明孝宗实录》均记甘肃原额军七万余名。可见明初甘肃镇诸卫所常操官军应该是七万余名。

明初制度严密,军多足额,故后来人们追溯甘肃旗军旧额时,都说在七万以上。《明会典》中记载到:“兵马。原额官军九万一千五百七十一员名”②,《春明梦余录》记甘肃镇原额军为95998名,《续文献通考》记各卫原额计 96398名,三者数字相近。这多出来的将近二万余名的人是哪来的呢?《九边考》的记述可供参证: “肃州左等一十五卫所原额冬操夏种舍余并调到备御陕西兰、临等卫官军八万九千五百一员名”,即万历《明会典》等记9万余名之数应该是在 7万余名卫所常操官军之外,加计了班军和冬操夏种舍余。之后又记,“本镇官军舍余七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员名”③,这应是减掉轮操班军后的数字,与《明宪宗实录》和《明孝宗实录》等所记甘肃镇常操官军数相仿。

但无论是7万还是9万,这两个数额均不能反映河西驻军真实数额,仅是在册之兵。在册之兵与实有之数有很大的悬殊。明初外,明代历朝甘肃镇实有军数远未足额。

洪武末,凉州等十一卫应有旗军六万一千六百人④,加上其他四个卫所军及冬操夏种舍余,河西驻军应该有七万余名。建文至永乐初年,陕西行都司属卫曾有改动,军额尚未能确定。且从永乐朝开始戍守甘肃的还有班军。张梅松认为永乐朝甘肃各卫军额应在七万名(不包括轮操班军)以上。⑤

宣德初,甘肃总兵官都督佥事刘广奏:“甘肃操备军士,陕西都司调至一万人,行都司续调至者五千人。”⑥但陕西都司和行都司大部分卫所的协同戍守安排存在不合理之处,往往出现舍近趋远的情况,劳费颇多。宣德七年,将原戍甘州的延安、庆阳卫军改戍宁夏,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

正统朝,土木之变前,“自延绥至肃州东西逶迤六千余里,守备官军舍余不过五万六千余人”,其中“甘肃已有四万二千八百人,足以守备,惟宁夏、延安军少”⑦。

潘潢《查核边镇主兵钱粮实数疏》记载,“嘉靖十年,该巡抚甘肃都御史唐泽奏:“本镇官军并冬操人等四万二百四十五员名”,另据魏焕《九边考》统计,“本镇官军舍余七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员名。实有官军舍余三万六千一百六十四员名”。⑧此后,甘肃镇所辖主兵继续下降,嘉靖二十三年时,“十五卫所军存者止三万三千一百五十余人,较之故籍已失其半”⑨。

《明宪宗实录》和《明孝宗实录》两条记载的年限相差37年,而所记旗军的原额和实有名额却非常接近,且这两个时期兵员的实有名额与《九边考》所载肃州等卫的实有名额也非常接近,这说明自成化年间到嘉靖前期,甘肃镇的兵员数量一直稳定在4万多一点。

在兵员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嘉靖年间开始募军,通过招募、清勾等来补足原额。潘潢《查核边镇主兵钱粮实数疏》记载,“嘉靖二十四年,又该巡抚都御史赵锦等奏,募军二千四十七名”,到了嘉靖二十八年,军数减少情况并没有改善,《边储薄》“开官军三万九千八百八十二员名”,“兵部咨送甘肃抚镇等官,奏开本镇实在官军三万九千六百七十六员名”。

《明经世文编》卷389收入杨俊民《边饷渐增供亿难继酌长策以图治安疏》,编者旁注撰于万历二十一年。内中载“甘肃镇官军四万六千九百一员名”。万历初年至天启年间的五、六十年间,陕西地区几乎无年不灾⑩。天启七年,陕西北部大旱连年,“赤地千里”。11崇祯四、五年间,陕西饥民遍野,吴甡奉命到陕西考察灾伤、安抚百姓。对灾害饥荒之下的陕西军兵状况,他描写到:“边兵皆化为流寇,边备废弛至极,不可复振矣。”12

综上所论:

(1)按制,明初甘肃镇诸卫所常操官军应该是七万余名。加上舍余、土兵、募兵和民兵以及后来的班军,大致是九万余名。但是这基本上是户部或兵部的大册军额,而非实有其数。从洪武末开始,卫所制度逐渐衰落,不仅主兵存在缺额问题,定期征调协守的客兵也经常失额。(2)洪武末到永乐初,河西地区实有军7万左右;之后河西地区驻军继续减少,到正统朝土木之变前减少到4万余人;自成化年间到嘉靖前期(嘉靖二十年),甘肃镇的兵员数量一直稳定在4万多一点;万历中期之前呈上升趋势而后又逐渐下降。

三、河西驻军数量演变的原因分析

驻军数额的演变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原因也很复杂。下面试就河西的情况,作简略的分析。

(一)边政败坏,组织管理不善

军队将领虚报军额,冒领年例银。地方官员在造册时弄虚作假,使得上报数据有籍无名、有名无实。正德时,户部认为,“各边初皆取给屯粮,后以屯田渐弛,屯军亦多掣回守城,边储始唯民运是赖矣,而其派运之数,又多逋负,故岁用往往不敷,乃以银、盐济之,舍此似无长策……今宜令鎮巡官月核军马见存及故物若干,以杜虚报、冒支之弊”13可见,军队将领虚报、冒支年例银已是较为普遍的现象。陈九畴担任甘肃巡抚后曾上奏,“军七万余,存者不及半,且多老弱,请令召募”14因国库空虚,户部便向明世宗提议:“逃军既众,则余粮亦多,募军月粮等需,即移逃军所遗之粮给之”15可见,正常情况下兵饷扣减,多出来的兵饷大多落入各级将领的私囊。将领贪婪无度,剥削士兵,造成士兵贫困,生活不安。兵部侍郎李越也指出,“陕西三边地方广阔,年来将不择人,守备全废。兼以剥削日甚,索取百出,以致衣粮不得给散,军士因而逃亡缺伍,粮草托故扣除,马匹因而瘦损倒伤,积弊之极,言不能尽”16认为是将领的贪婪造成了士兵逃亡、马匹倒死、弊端百出、边政大坏,军队战斗力下降。endprint

(二)军屯遭到破坏,财政危机严重

明太祖建国之初,便设立卫所制度,寓兵于农,实行军屯。明初,沿边因初行屯田,加之吏治较为清廉,故屯田收益明显,成为军饷的主要来源。正如明臣梁材所言:“祖宗朝卫所军饷全仰屯田”17。屯田收入虽不像当局者溢美的那样“一军之田足赡一军之用”,但它是明初军饷来源的重要支柱,与民运、开中、犯人赎纳等形式一起基本解决了当时的军队粮饷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法久弊生,军队屯田多被军官、豪右、内监等占夺,军屯有名无实,据《明史·食货志》载:“自正统后,屯政稍弛,而屯粮犹存三分之二。其后屯田多为内监、军官占夺,法尽坏。”军屯体制运转大不如前,屯田收入越来越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卫所世兵制度逐渐失去其存在的基础而向募兵制转变,并导致明代军费转由民户负担、从国家赋税中支付。明廷通过直接拨款、减免税粮、开中法等手段,不断地向河西走廊划拨所需费用或运送所需物资。18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军饷拖欠,军士生活贫困,因而逃亡缺伍者日增。

(三)河西走廊周边局势变动等边疆危机对河西驻军数量的影响

从地缘上讲,甘肃镇“以一线之路,孤悬千五百里,西控西域,南隔羌戎,北遮胡虏”19,西面紧邻赤斤、哈密等关西卫及东察合台汗国,为中原通往西域的孔道;南面管理安定等四卫与西番十三族,北面紧控河西走廊内陆河中下游隘口,防止蒙古南下与藏族联合。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而且很难防守。成化至嘉靖初年,哈密危机成为明代西北边疆最严重的危机,由于明朝统治者坚持以闭关绝贡来解决哈密危机,使事态愈加严重,土鲁番势力扩张至甘肃镇,战火蔓延到河西走廊。20正德十一年(1516),土鲁番包围肃州城,游击将军芮宁率 700余人出城抵御,结果全军覆没,土鲁番“大掠而去”。哈密危机愈演愈烈,从此进入了最为严重的时期。嘉靖三年(1524)九月,满速儿率领三万骑兵进入甘肃镇,包围了肃州城,抢掠甘州,使明代河西走廊经受了一场自哈密危机以来,来自土鲁番最为严重的兵燹。21

此外,甘肃的地理和气候特征也是士兵逃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嘉靖朝兵科都给事中许复礼言:“甘肃穷荒极鄙之隅,亦常有需求征调之扰,人心玩揭,思变久矣”22,甘肃物产贫乏,且劳役繁重,由此造成士兵生活困苦,这是士兵逃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结语

《明史·西域传》载:朱元璋“甫定关中,即法汉武创河西四郡隔绝羌、胡之间,建重镇于甘肃,以北抗蒙古,南捍诸番,使不得相合”23,明朝通过与西域的朝贡贸易阻止蒙古贵族与西域诸国的结盟,从而减轻明朝北部边防压力。故而,甘肃镇一方面要成为推行明朝民族政策的窗口和民族融合的重要场所, 另一方面要扮演阻止“西番”与北方蒙古各部联合对明朝国防构成巨大威胁的重要角色。甘肃镇突出的军事地位, 决定了在这里建立一支庞大军队的必要性。

明代河西走廊确实驻守着大量的军兵,守军人数最多时达9万多人。但由于明整体国力下降,明政府在西北地区不得不实行收缩政策。加之中后期边政败坏,军屯遭到破坏,组织管理不善,以及河西走廊周边局势变动等边疆危机的影响,各朝的军数都低于原额,实有军数又低于现有军额。明嘉靖时不断用清勾、召募等方法补充军员,然而成效有限。河西驻军数量演变的总体趋势是持续减少。

注释:

①《明神宗实录》卷8[M].隆庆六年十二月辛己,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影印校勘本,上海:上海书店,1985:312.

②万历《明会典》卷130《镇戍五·甘肃》[M].北京:中华书局,1988.

③魏焕撰.《皇明九边考》卷9《甘肃镇·军马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④唐景绅.明代河西的军屯[J].敦煌学辑刊,1980(01).

⑤张梅松.明初军额考[J].齐鲁学刊,2006(02).

⑥《明宣宗实录》卷60[M],.宣德四年十二月戊寅:1427.

⑦《明英宗实录》卷129[M].正统十年五月丙子:2566.

⑧魏焕(明).《皇明九边考》卷9《甘肃镇·军马考》[M].

⑨《明世宗实录》卷293[M].嘉靖二十三年十二月辛未:5612.

⑩雍正《陕西通志》卷47《祥异志》.

11 葛剑雄,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4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426.

12吴甡(明).《柴庵寤言》卷1《记忆》清抄本.

13《明武宗实录》卷37[M].正德三年夏四月甲戊:876.

14张廷玉(清)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8:5380.

15《明世宗实录》卷240[M].嘉靖二年六月癸丑:771.

16严从简(明).《殊域周咨录》卷19《鞑靼》[M].第627页.

17梁材.议覆陕西事宜疏》,《明經世文编》卷 105.

18田澍.明朝对河西走廊的财政政策[J].甘肃社会科学,2001(02).

19魏焕(明).《皇明九边考》卷9《甘肃镇·保障考》。

20田澍.明代哈密危机述论[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04).

21《明世宗实录》卷43,嘉靖三年九月丙戌[M].第1130页.

22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19《鞑靼》[M].,第629页.

23《明史》卷330《西域二·西番诸卫》[M],第8549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河西走廊明代
继续向北
基于离散系数协调度的河西走廊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关系评价
“学术敦煌”的定位是丝绸之路文博会保持永久魅力的重要基石
河西走廊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考
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集聚发展研究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
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
明代延绥镇列女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