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HPV感染与女性外阴和宫颈HPV感染的相关研究

2017-09-05 15:22徐敏乔亮田润丽
医学信息 2017年16期
关键词:尖锐湿疣感染外阴

徐敏 乔亮 田润丽

摘要:目的 男性HPV感染与女性外阴和宫颈HPV感染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对男性尖锐湿疣患者和男性HPV潜伏感染患者的性伴进行外阴和宫颈的HPV进行检测。对比分析尖锐湿疣组和潜伏感染组性伴的感染率及外阴和宫颈HPV感染有无相关性。结果 尖锐湿疣组其性伴HPV的感染率高于潜伏感染组(P<0.001);尖锐湿疣组性伴外阴和宫颈的感染率无明显差异(P 0.108),潜伏感染组性伴宫颈感染HPV的概率高于外阴(P=0.034);尖锐湿疣组性伴外阴HPV感染率高于潜伏感染组(P=0.020),两组性伴宫颈HPV感染率无明显差异(P=0.919)。结论 男性患尖锐湿疣则其性伴感染HPV的概率大大增加,其性伴宫颈和外阴感染HPV的概率没有统计学差异,提示在进行宫颈HPV检测的同时,应该对外阴进行HPV的检测,这样更全面。潜伏感染HPV的男性患者其性伴宫颈感染率相对更高,说明对于潜伏感染患者其性伴宫颈HPV的检查更有意义。

关键词:人类乳头瘤病毒;尖锐湿疣;感染;外阴;宫颈

中圖分类号:R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6-0181-02

女性宫颈高危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1-3]。很多研究显示,HPV的感染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所以对于男性HPV的检测是很有必要的。本研究首先对有高危行为的就诊男性进行了检测,随后对其性伴宫颈和外阴进行HPV检测,并分析数据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9月~2016年12月来自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有高危行为的男性患者451例,其中有疣体组158例,无症状组293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3±16.6)岁。其性伴共451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41±12.3)岁。

1.2方法

采用凯普21种人乳头瘤病毒HPV分型检测试剂盒(PCR +膜杂交法)。通过提取临床样本病毒DNA,经过PCR扩增,利用导流杂交平台,在已经固定好核酸探针的低密度基因芯片上杂交,显色,诊断脱落细胞标本中的21种HPV病毒DNA分子的存在。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16.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感染的基本情况

有疣体组单纯低危感染113例,高危低危混合感染31例,单纯高危感染14例。其性伴感染HPV 87例。其性伴外阴HPV感染68例;其中45例感染型别相同,占66.20%,14例感染少于男性,占20.60%,9例感染多于男性,占13.20%。其性伴宫颈HPV76例;其中40例感染型别相同,占52.60%,11例感染少于男性,占14.50%,25例感染多于男性,占32.90%。

无症状组HPV潜伏感染共计74例,其中单纯低危感染15例,高危低危混合36例,单纯高危感染23例。其性伴感染HPV 25例。其性伴外阴HPV感染13例;其中7例感染型别相同,占53.80%,4例感染少于男性,占30.80%,2例感染多于男性,占15.40%。其性伴宫颈HPV感染21例;其中9例感染型别相同,占42.80%,6例感染少于男性,占28.60%,6例感染多于男性,占28.60%。

2.2两组感染的比较情况

我们首先比较两组的感染率,有疣体组其性伴感染87例,潜伏感染组其性伴感染25例,有疣体组感染率高于潜伏感染组(?字2=119.060,P<0.001)。进一步比较有疣体组性伴两种不同部位的感染率(?字2= 2.578,P=0.108),无明显差异;潜伏感染组性伴两种不同部位的感染率(?字2=4.504,P=0.034),宫颈感染HPV的概率高于外阴。进一步比较两组性伴外阴HPV感染率(?字2=6.640,P=0.020),有疣体组明显高于潜伏感染组。比较两组性伴宫颈HPV感染率(?字2=0.010,P=0.919),无明显差异。

3讨论

HPV感染通常为一过性,多数可自然清除,平均清除时间为8~10个月,目前一般对于宫颈持续HPV感染才会采取治疗措施,HPV持续感染的定义为:间隔一年以上的时间连续两次检测出同一高危型的 HPV被认为是持续性感染[4]。但是患者是初次感染还是重复感染难以区分,是一次性感染还是持续性感染也难以界定,同时对于患者而言,一旦查出HPV阳性,会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所以建议HPV感染应该早查早干预,及时切断病毒传播[5]。

目前,女性宫颈HPV感染已列为常规检查项目,而HPV的传播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所以应该加强其性伴的监测,有效控制病毒的传播,从而有效的预防宫颈癌的发生[6]。

本研究表明,男性患尖锐湿疣则其性伴感染HPV的概率大大增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同时感染高危HPV的几率很大,所以应当对于男性尖锐湿疣患者的性伴进行常规宫颈和外阴HPV的检测,同时建议积极治疗,尽量快速有效的清除HPV感染。宫颈和外阴感染HPV的概率没有统计学差异[7]。提示在进行宫颈HPV检测的同时,应该对外阴进行HPV的检测,这样更全面。

有高危行为潜伏感染HPV的男性患者,其性伴感染HPV的概率相对尖锐湿疣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于有临床症状的患者要对其性伴进行有效的检测,以有效控制HPV的传播。外阴与宫颈感染率有统计学差异,宫颈相对更加易感,可能与宫颈的解剖结构有关,另外宫颈相对于外阴比较更温暖潮湿,更利于HPV的种植,说明对于潜伏感染患者其性伴宫颈HPV的检查更有意义[8]。

有疣体组与潜伏感染组比较性伴外阴感染HPV的概率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尖锐湿疣男性患者其女性性伴外阴感染HPV的概率大大增加,需对其进行必要的检查、监测及干预[9]。endprint

有疣体组与潜伏感染组比较性伴宫颈感染HPV的概率无统计学差异,说明潜伏感染同样可引起性伴宫颈HPV的感染,应对性伴进行必要的监测,以预防宫颈癌的发生[10]。

其中有28例男性HPV阴性,而女性性伴阳性。其可能原因为男性生殖器解剖结构决定男性生殖器环境较女性干燥,HPV相对容易清除,或者男性取材时易出现取材不到位的情况,或者女性也有不洁性交的可能。

参考文献:

[1]Sabeena S,Bhat P V,Kamath V,et al.Community-Based Prevalence of Genital Human Papilloma Virus(HPV)Infection: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 Apjcp,2017,18(1):145.

[2]Venturoli S,Costa S,Barbieri D,et al.Time to viral clearance after successful conservative treatment for high-risk HPV-infected high-grade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and early invasive squamous cervical carcinoma[J].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2016,86(3):270-272.

[3]Gao G,Smith D I.Human Papillomaviru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Cancers[J].Cytogenetic&Genome Research, 2017,150(3-4):185.

[4]崔麗阳,岳天孚.高危型 HPV 持续感染的影响因素探讨[J].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4,20(3):209-212.

[5]雷雨,阚延静,潘连军.女性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的现状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3):5405-5408.

[6]彭雪,胡丽娜.HPV感染及危险因素的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0(3):168-170.

[7]Stier E A,Sebring M C,Mendez A E,et al.Prevalence of anal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 and anal HPV-related disorders in women:a systematic review[J].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Gynecology,2015,213(3):278.

[8]Barzon L,Militello V,Pagni S, et al.Distribution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s in the anogenital tract of females and males.[J].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2010,82(8):1424-1430.

编辑/李桦endprint

猜你喜欢
尖锐湿疣感染外阴
CO2激光联合胸腺法新治疗尖锐湿疣疗效分析
ALA-PDT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肌注治疗尖锐湿疣的效果观察
尖锐湿疣患者感染HPV亚型的研究及临床分析
加味五味消毒饮熏洗坐浴治疗外阴白斑病验案2则
改良肛门镜治疗妊娠合并尖锐湿疣的效果评价
惹人痒的外阴白斑
培育情感之花 铺就成功之路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骨三相显像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松动与感染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降钙素原在外科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