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科普的产业开发

2017-09-06 12:44张艳霞高翔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7年8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科普

张艳霞+高翔

摘 要:科普及其内容均属于文化资源的范畴,其产业开发即遵循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一般理论,据此建立起科普产业开发的基本分析框架。主要包括五部分的内容,即科普产业开发的定性、理论依据、分类、投资理念和营运理论及其基本模式。

关键词:科普;产业开发;文化产业

1 科普产业开发的定性

(1)基本概念的澄清

本文所言的科普,即科学普及的简称。学界的共识认为,科学技术普及是指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应用的活动。文化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包括人类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存在形式,狭义的文化则指人类在精神层面的积极创造物[1],本文取狭义论。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产业是指介于企事业等微观经济单位与宏观经济单位之间的,以投入一定的经济资源为代价生产某类具有共同特性产品的集合体。

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生产具有文化特性的服务产品和实物产品的单位的集合体。包括三个部分:文化艺术业和广播电视电影业;与文化产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直接相关的行业;三大产业中较多地体现文化特征和审美艺术特征的部分行业。对文化产业的广义界定认为,是否为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是文化作为产品或服务内容的嵌入性和主导性,而非以是否市场化为界定标准,也即文化产业既包括市场化的文化部门也包括国家财政支持或社会捐助的文化部门,所有生产具有文化特性的服务产品和实物产品的部门都可统称为文化产业。对文化产业的狭义界定认为,文化产业仅限于市场化运作的文化部门[2]。本文采广义论的观点,但重点是探讨文化产业的市场化方面。

(2)科普的产业属性

科普的实体内容是科技人文,属于文化范畴;其终极目的在于满足公民的科技人文需求,提高公民的科技人文素养;其运作过程(普及活动)的基本介质是各种经济活动。科普的内容和目的决定其纳入文化(生产与服务)的范畴,其运作方式无论是否市场化都必须以经济活动的形式展现出来,因此,科普资源的产业开发应归于文化产业的范畴,是后者主要的组成部分。科普产业开发的实质是在将科普活动视作经济活动的前提下,探讨其作为文化资源的可开发性和市场化运作模式。西方“知识产业”概念对“知识”的界定采用狭义理解即科学技术和文化创意,是指围绕知识创意生产与传播的经济集合体的统称,主要包括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及其相关教育[3],文化产业与知识产业有交叉也有区别,前者与后者的交集是文化创意和科技教育,但不包括科技开发,作为一种社会教育的文化形式,那么,科普可被纳入科学教育的范畴,也即具有知识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这是由其以人文形式傳播科技知识的复合特征决定的。不得不指出的是,文化产业、知识产业抑或创意产业等新兴经济名词的提出其本质都是对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特征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上的反映和反思,其交叉之处频频。例如科普产品属于知识产品,也当具有文化产品的一般特性。

科学技术知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成果,对全民进行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学校的正规教育和学历外的科普活动构成了科技知识传播的最基本途径。科普活动的客体即科技知识具有文化资源的一般特性,属于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成果及其转换。按历时性标准,其在体现为文化历史资源的同时,更多的以文化现实资源的形态存在。前者如“四大发明”、地动仪等为典型代表的科技历史文化遗产,后者则指除历史遗产以外的各种科学技术的现实存在。科技现实资源又主要以文化现实智能资源的形态存在。需要指出的是科学普及本身也是一项文化活动,属于泛社会教育的范畴,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资源,同其客体一道被置于可开发资源的地位。

(3)科普文化产业的形态

具有文化产业属性的科普产业同样是具有文化特性的服务产品和实物产品单位的集合体。科普产业也是科普产品的一种现象,包括两种基本形态(科普实物产品与科普服务产品)和三种衍生形态(向其它产业提供科技知识附加值的产品,以著作权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数字化科普知识产品)[4]。科普产业开发的基本内涵包括三层:科普产品或服务的基本价值源于它所提供的科技知识价值;科普产业开发既涉及传统的广播影视、音像出版、视觉艺术等环节,又包括数字媒体、版权、创意等环节;知识经济下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科普的产业开发具备了广阔的产业链发展愿景。

根据科普的特性,可将科普的产业开发分为四类方向:一是传媒产业——广播影视、音像、互联网为媒介并通过深度渲染来传播科学知识,最大程度的影响社会大众,特别是现代影视作品在高科技支持下对科普内容的展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相对经济性,依然是科普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二是旅游产业——利用博物馆、科普夏令营及其它展馆或组织形式,以体验式消费为主要形式吸引公众参与科普体验。三是智力竞技产业——通过智力竞技激发公众的科普参与意识,主要表现为航模比赛、电玩比赛和各类科技设计比赛。四是文学产业——科幻文学在满足公众休闲、娱乐、猎奇等精神需求的同时传导了最为前瞻性的科学知识,对青少年的影响尤其深远;优秀的纯科普作品往往是揭开高科技神秘面纱,拉近受众与高科技距离的最好桥梁,它们的著作权需要得到充分保护,并以产业链的形式进行延伸开发才可放大影响力、增进作者利益。

2 科普产业开发的理论依据

科普产业开发的基础理论遵循马克思文化生产力理论、文化资本理论、二重价值理论及文化产品的价值决定和供求机制[5,6]。

在文化资源的开发方面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性路径依赖,即文化事业化还是文化产业化,对于同属文化范畴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普及活动同样存在着如上的选择性问题。以上的根本分歧其实是对文化资源两种根本性特性的偏执坚持,即文化资源既是一种社会资源,需要体现公平性和社会化占有;也是一种个体资源,存在个体消费的差异性,需要借助市场来调剂。前者作为一种社会性满足借助于国家之手来分配;后者作为个体性满足基于市场来配置资源。二者应以市场配置(产业开发)为基础,以国家调节(事业分配)为辅助,相辅相成,虽有主次之分,但不可固执一端。比及其它文化资源形式的开发,科普产业化的争议更加趋于激烈,也主要在于“普及”本身的社会化、基础化色彩较浓所致,但事实证明,人们对于科技知识的需求也具有日益明显的个体差异,尤其是在义务教育普及的现代社会,科普活动有沦为“零食”消费的趋向,因此,基于市场的产业开发更有利于科普消费品的供给效用发挥。同时,计划体制下对一般资源的配置已证明效率低下,没有市场机制激励的科普活动同样存在一方面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又浪费严重的痼疾,亟需产业化开发来促进其深入发展。

作为文化资源的科技知识,特别受到一国特定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的直接影响,这是它不同于一般文化资源的显著特性。科技的发展水平决定着自身的普及水平,反过来又受制于科普水平对其反作用的推动。

作为文化资本的科技知识已成为当代各国综合国力的核心焦点。科学知识在一国的普及水平直接决定该国的人力资本水平进而影响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的可利用水平,故其具有明显的主导作用,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之一。

科普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具有特性。它分化为个体消费品和公共物品两大类而呈现出不同的供求关系,前者的购买需要通过市场付出对价,但有充分的选择余地,满足度较高;后者的得到由国家免费或低价提供,因而具有垄断性和选择的局限性,满足性较低。

作为个体消费品的科普资源具有突出的商品价值,而作为公共物品的科普资源则具有明显的社会价值。二者皆兼具精神内涵与物质依赖的双重特性,即科普知识的精神内容必以特定物质载体得以传播。

3 科普产业开发的分类

科普资源的产业开发从其内容角度,主要分为科普历史资源的产业开发和科普智能资源的产业开发两大类。

一是科普历史资源的产业开发。科技史的社会教育是科普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可通过科普历史资源的旅游业开发拓展产业化广度。主要有:科技发展史遗迹资源的旅游业分散式开发;科技史博物馆的集中展示等[7]。

二是科普智能资源的产业开发。传播当代科学技术知识是科普活动的根本使命。它的产业开发路径较为丰富。影视作品可主要通过科技纪录片和科幻片等,如《侏罗纪公园》、《阿凡达》等;出版物主要通过科幻小说、科学猎奇报刊等,如凡尔纳《地心游记》;还有纯科普作品,如霍金《时间简史》等;还可通过模拟体验为主的展馆和各种展会活动来吸引公众的参与,如位列五星景区的上海科技馆等,上海世博会即是展现科普精神的盛会。上述科普产业开发形式皆可直观形象细致深入的展示科技人文的魅力,同时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典型的成功范例。

4 科普产业开发的投资理念

科普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必须依赖实业投资和风险投资[8]。毫无疑问,传统的国家事业性科普投资应验了以投资主体为中心的投资价值链思维的局限性,且在行政管理僵化的计划体制下将这一投资思维的弊端加以放大,致使传统的科普事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不明显。而建立在顾客价值营销理论基础之上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投资价值链思维,必然在市场化条件下成为最大程度满足公众科普需求,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生共荣的长效机制。

科普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9]。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 这种“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它像一只“无形之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企业间因为科普传播的经济价值以分工协作为纽带构成企业链,以契约为媒介组成供需链,为集约资源,节省成本在空间上往往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分布,从而构成一个以满足科普产品、服务的消费需求并以此为价值源泉的利益共同体。

科普文化同样具有文化资本的一切特性并遵从其自在规律。科普产业开发的投资同样具有以盈利为目的、投入一定的经济量、面向科技知識普及领域等三个重要维度。科普产业开发有以下特质:特别强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兼顾;产业开发的零散性和不平衡性;整体发展水平的幼稚性;投资周期长,产品更新慢,个性化需求满足难度大;投资风险较大;我国目前基本以国家公益投资为主,发达国家主要以社会公益投资、捐赠为主等。

5 科普产业开发的营运原则及其模式

科普产业开发的营运由于强调社会效益的主导地位,故应从正反两个方面探讨其营运原则。首先,市场检验原则。特定科普内容是否采用事业化或产业化形式应交由市场检验,只有那些确实难为市场运作成功的科普内容方宜退守事业化形式。其次,低成本原则,科普本身的使命决定了科普对象的大众化,其总体社会投资巨大,这就要求应尽量节约投资,同时由于科普水平与科普投入之间呈现明显的边际收益递减效应,故对于高科技科普的规模化投资应以低成本为主,须慎之又慎。第三,法制化,对于尚处于摸索阶段较为幼稚的我国科普产业开发尤其需要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一方面加强国有投资的严格管控防止国有投资被滥用,另一方面则从法规政策入手加强对幼稚企业的扶持,特别是通过准入认证、产权保护、融资信贷、竞争控制、税费优惠等环节促进科普产业开发主体的快速成长。

从表现形式上讲,科普产业开发的一般模式包括:产品型、服务型、营销型、社会责任型[10]。

产品型。产品型是传统的科普产业开发模式,主要指科普相关教具、玩具和设施、设备的设计、开发和制造,以及科普文学、科普影视作品等的出版和发行。

服务型。服务型是当前科普产业开发的基本模式,主要指以参观和体验为主的科普旅游和娱乐形式,往往以固定展馆、临时展会、营地和节庆为组织形式。

营销型。主要指某些推出高科技产品和服务的企业通过对相关科学原理的宣讲和演示以获得消费者对其产品、服务的认同,它既发挥了科普的社会效果,又实现了产品营销的商业收益而纳入科普产业开发的范畴。

社会责任型。主要指部分企业将科普作为履行其社会责任的基本手段之一,通过赞助科普活动、捐赠科普设施设备、派员义务科普、建立企业科普展馆等举措提高企业形象,间接扩大企业社会影响力,获得长期商业效益。

6 结语

将科普纳入文化产业的范畴,运用文化资源开发的视角透视科普活动,其意义在于:

首先,有利于科普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从文化资源的角度挖掘科学普及的社会价值,有利于加深对科普活动的认识,从而探究其自在的文化属性,从而更好地推动其发展。

其次,有利于推动科普活动实际运营水平的提高。产业化乃至市场化思维的引进不在于压低科普传播的社会意义,而在于理性地认识传统科普的根本局限性,摆脱公共产品国家投资的单向思维,启发社会化、市场化供给科普产品的双向思维。并通过市场检验和经济核算切实提高科普活动的运用水平。

再次,有利于满足科普需求个性消费的差异化。市场化优点就在于尊重消费主体的消费偏好,作为一种知识时代的大众需求,大众对科普消费的个性化要求不断提高,市场化无疑是满足科普消费差异需求最经济、最便捷的运营模式。

本文认为科普及其内容均属于文化资源的范畴,其产业开发也遵循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一般理论,从而建立了科普产业开发的基本分析框架。主要包括五部分的内容,即科普产业开发的定性、理论依据、分类、投资理念和营运理论及其基本模式。

参考文献

[1] 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1858.

[2] 陆伟中.科普产业的含义、产业化本质及其理论基础[J].科普研究,2008(10):11-13.

[3] 邹东涛.知识经济:知识价值实现的经济[J].经济学家,2000(3):22-24.

[4] 吕庆华.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9:22-45.

[5] 金元浦.文化生产力与文化经济[J].上海社会科学学术季刊,2000(1):36-39.

[6] 花建,等.文化产业竞争力[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0:122-138.

[7] 方宝璋.略论我国文化产业对文化历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6):43-48.

[8] 戴维﹒思罗斯比.什么是文化资本[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1):62-65.

[9] 范厚军.知识产业竞争结构研究中波特竞争模型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4,6:59-65.

[10] 菲利普· 科特勒.市场营销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7:274-281.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科普
科普达人养成记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对文化产业创新模式的分析:以传媒类文化产业为例
文化产业
微科普
微科普
微科普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