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2017-09-06 22:36朱艳佳
科学与财富 2017年24期
关键词:就业经济学问题

朱艳佳

摘要: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难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深层次的,但就业归根到底是经济问题。本文对从经济学角度对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进行深刻的剖析。

关键词:就业;问题;经济学

近年来,在党、政府和高校的积极作为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不断推陈出新,就业机制与运行系统日趋完善,大学生就业总量不断增加,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等,当代大学生就业发挥了人才资源服务社会的优势,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维护了社会安定稳定,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仍然存在,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自身都有关,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有直接原因也有间接原因,有显性原因也有隐形原因,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但就业归根到底是经济问题,要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探讨。

一、经济转型导致对就业的拉动乏力

从2012年开始,中央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增长目标与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和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及时调整经济增长目标,经济增长下行,市场需求必然萎缩,就业自然更加困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引发的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劳动力结构要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的变化相适应,如果劳动力结构与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变化不相适应,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就会必然出现“有人没事做”和“有事没人做”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我国就业结构的扭曲,第一产业富余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将减弱,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严重限制了就业渠道的拓宽和就业岗位的增加。经济体制变革的负面效应,影响毕业生择业心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使毕业生的择业心态变得浮躁。分配制度的不完善也影響着毕业生的价值取向。

二、就业体制与制度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尚未完全打破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制度,在教育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户籍制度、医疗制度及金融信贷制度等制度层面上的差异,多轨并行的“二元”劳动力管理制度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自由流动。就业制度与相关政策脱节,毕业生就业仍受到指标限制。毕业生跨省市流动受到限制,一些地方服务毕业生就业的保障机制、扶持政策不落实,就业促进与见习计划等落实不到位。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社会上便出现了钻法律空子、地方保护主义、甚至出现资本代替制度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就业歧视阻碍大学生就业。

三、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改革的深化,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劳动力市场“多峰叠加”的局面就悄然形成,在新世纪大学生大军进入劳动力市场,“多峰叠加”的压力日益增大,大学生在“多峰叠加”的劳动力市场中,“买方市场”行情日渐看涨,竞争压力加剧。市场就业信息不对称,延误毕业生就业。就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不对称不仅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造成困扰,对于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来说也是一大困惑。当前,各项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步伐,各种矛盾伴随着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而凸显。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化,用人单位不断扩大的自主权和最大化的利润追求,却导致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先进管理理念的学习,一些单位法律意识淡薄,管理理念、手段落后,注重眼前利益,用人观念滞后,既希望有很高的素质,又希望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对于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是难以实现的。

四、高等教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在大发展过程中,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却跟不上大发展的步伐,使得人才培养质量严重下降。由于招生规模增长过快,普通高校软硬件条件普遍跟不上发展步伐。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性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途径之一就是传统大学都进行了“外延式”扩张,致使不同类型高校功能的相互重叠,人才培养模式趋同,毕业生难以实现就业的多样化。一方面,传统大学板块逐渐向职业方向漂移。另一方面,地方性院校、职业院校板块也积极向学术性院校靠拢。专业结构改革滞后,导致人才培养结构失衡。新世纪以来,高校扩招速度不断加快,但由于培养人才的周期性和滞后性的特点,高校专业设置无法及时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有效对接。不少高校一味的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导致一些专业重复设置或简单“改头换面”的严重趋同,专业结构体系调整过于统一,缺乏灵活性,专业结构变革滞后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

五、大学毕业生自身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快速转变,是一次深刻的变革,各方方面面在短期内出现不适应、不配套在所难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不适应也尤为明显,自身的不足与缺陷也暴露无遗。首先是就业观念滞后,就业期望偏高。许多大学生“精英教育”的就业观念根深蒂固,一门心思往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就业,而中小型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无法吸引大学生的目光。在这种观念作祟下,部分大学生贪图享受,对薪酬、地域、工作环境和个人发展空间等期望偏高,既想多赚钱又想要安逸的生活,不愿意到偏远地区或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二是人际交往能力弱。网络科技的高度发达,既带来了种种便利,也无奈使大学生陷入了“宅”生活,现在大学生习惯“宅”在电脑前、手机中,购物、交流全凭“指尖”完成,而面对面的交流却显得不习惯,口头表达却越来越弱,人际交流不同程度出现障碍,在求职应聘过程中,更是不够从容自信,无法很好地展现自己。三是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由于高等教育滞后性特点,难以与就业市场需求同步,而高考填报志愿时一味选择当时的热门专业,等到毕业时却已不再是就业热门,更由于该专业毕业生人数的剧增而使得就业愈加困难。四是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许多大学生在学习期间没有客观地分析自己,对自己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职业兴趣和择业目标认识模糊,对自己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缺乏规划,到临近求职时才仓促上阵,盲目性较大,往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寻找工作却仍然与自己兴趣、专业都不合拍的。

参考文献:

[1]朱芳漪.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影响的定量测算及对策建议[J].中国物价.2011(12)

[2]杜祥军,谢霖.从经济学的角度浅析大学生就业难[J].管理观察.2009 (01)

[3]章亚斌.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增刊.2009

[4]武毅英.转型期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姚裕群.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演变与近期发展趋势[J].人口学刊.2008 (01)

[6]赵珍.大学生就业的供求矛盾分析及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 (03)

[7]谢作诗,杨克瑞.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北京教育.2007 (09)

[8]张雄.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四大结构性矛盾与对策[J].改革与战略.2004(03)

[9]朱国仁.挑战与创新:构建新经济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谢维和,王洪才.从分配到择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实证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endprint

猜你喜欢
就业经济学问题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简明经济学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经济学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