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英译者的分析研究

2017-09-06 11:03谢瑞琪
卷宗 2017年24期
关键词:道德经林语堂英译

摘 要:《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文学著作之一,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教育、宗教和科学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道德经》被翻译成西方的语言多达250多次,主要集中在英语、德语和法语。本文的目的主要是对《道德经》英译者的整理和分析。

关键词:《道德经》;英译

1 《道德经》的介绍和主要英译者

道德经是一本在哲学和道教方面举足轻重的著作,深刻地影响了法家、儒家和中国佛教,其中佛教在传入中国的时候大量的词汇和概念都是与道教戚戚相关。中国历史上众多的诗人,画家,书法家甚至是园艺家都把《道德经》当作是一种灵感源。《道德经》广泛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东亚,传播在全世界各地,而且也是世界文学史上被翻译成其他语言次数最多的作品之一。《道德经》第一个知名的英译本是1868年由苏格兰新教传教士John Chalmers翻译而成。其它《道德经》的知名英译本主要是一些中国自己的学者翻译的,其中包括林语堂1948年的版本,吴经熊1961年的版本,刘殿爵1963年的版本,陈荣捷1963年的版本,冯家福和妻子Jane English1972年合作翻译的版本。《道德经》大多数的译本都是由有着汉语基础和哲学思想的译者,他们尽力把原原本本的意思用英文翻译出来,而一些更受欢迎的译本则来自一些更不具有学术性且带有个人观点的解读。

2 《道德经》英译者的整理和译文特色分析

1. John Chalmers

John(1825-1899)是苏格兰在中国的一名新教徒传教士,也是一名翻译家,其中翻译的最著名的一部就是《道德经》的第一本英译本。1868 年,伦敦图伯纳出版社出版了 John翻译的《老子玄学、政治与道德律之思辨》(The Speculations on Metaphysics, Polity and Morality of“The Old Philosopher”, Lau-tsze)。他将《道德经》看作是一个整体,对“老子”从“形而上学”、“政体”和“道德 律”三方面进行思考。这三个方面,可以说是湛约翰乃至于同时期的传教士们,研究中国 经典时最为关心的问题。近人陈鼓应曾总论老子哲学思想时说,“老子的整个哲学系统 的发展,可以说是由宇宙论伸展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延伸到政治论。……他的形上学只 是为了应合人生与政治的要求而建立的。”

2.林语堂

林语堂祖籍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是中国著名的作家,语言学家和翻譯家,个人作品包括《京华烟云》和《啼笑皆非》,译著包括《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其中他翻译的《道德经》英文版在全世界有一定的权威性。

林语堂《道德经》的英译文可以说很忠实地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主要原因是因为林语堂本人深厚的文学功底,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水平,都称得上是大师水准,从全英文的著作《京华烟云》就可以看出来。还有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在翻译前先研读道家的思想,讲古代各家的思想结合起来对比研究,并且很推崇读《道德经》的人去读庄子。有一个例子:视之不 见 名 曰 夷 , 听之不 闻 名 曰 希 , 搏之 不得 名 曰 微 。 ( 第十 四 章),其中的夷希微三个字很考验译者的综合素质,林语堂分别把这三个字译为Invisible, Inaudible和Intangible,三个英文单词都是以字母I开头,很好地体现了一致的美。

林语堂出生在一个基督教家庭,一生信奉基督教,并融合了自身所积累的人文主义思想,把《道德经》翻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

3.吴经熊

吴经熊(1899-1986),祖籍浙江宁波人,中国著名的法学家、作家,毕业于密歇根大学法学院,做进包含中文、英文、法语和德文,大部分的主题与基督教精神和法律。他同时也是中华民国宪法的编写者之一。对《道德经》英译的研究非常丰富,但对吴经熊的译本的研究却少之又少,而他的英译本又是有研究价值。

例:“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字面的意思大概是大国对小国谦下,就可取得小国的归附;小国对大国谦下,就可取得大国支持。吴经熊的英译文是If a small country can lower itself before a great country,it will win over the great country.。吴经熊用了一个条件从句就把主要关系写得一清二楚,而不像很多《道德经》的其它译本,用复杂长句把逻辑关系给搞乱,使受众的读者看得云里雾里。吴经熊在这方面上竭尽所能地把《道德经》的一些表达用最简洁的英文句子翻译出来,从而不会造成译文上的冗杂。还有一个例子;“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 而杀之,孰敢”,原文的意思大概是:若人民都畏惧死,一有人做坏事就被抓起来杀掉,那还有谁敢胡作非为呢?吴经熊的英文翻译为:“若人民都畏惧死,一有人做坏事就被抓起来杀掉,那还有谁敢胡作非为呢?”吴经熊的英文译文为:“If you could make the people always afraid of death,and still there should be breakers of the law, then you might with reason arrest and execute them, and who would dare to break the law?”吴经熊在此方面上就没有忠实参照原文,但是他可以说是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把原文意思给表达了出来,可以说比较好地起到了传播《道德经》的作用,尽管他没有能够把《道德经》最原汁原味的精华给翻译出来。

例3. 原文:“功遂身退”。 大概意思是指“功成名就之后就退隐不再做官”,吴经熊将其翻译为“When you have done your work,retire.”吴经熊以这么一种对读者讲话的语气来翻译,使读者能在难懂的大道理上以一种身在其中的方式读懂原文。

例4.原文:“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大概意思是“和解大的怨恨,必然还有残余的怨恨,怎么能算是妥善呢?”吴经熊的英文翻译为:“When a great wound is healed,there will still remain a scar. This is not a desirable state of affairs.”吴经熊用一种比喻的手法来把原文的内在含义给表达了出来。

例5.原文:“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大概意思是说:“天下总有一个开端,我把道作为形成天下万物的原因。”吴经熊的英文译文为:“In the world there is a Young Virgin,whom I regard as the Mother of the world”。吴经熊把“始”意为“女之初”,英文翻译为“a Young Virgin”。吴经熊给出的解释是他从《说文解字》对此的阐释说明,并以此为依据,追根溯源,把中国古文化给表达了出来,这一点尤其难得。

例6. 吴经熊在《道德经》的第六十八章中“不敢 为天下先,故能为器长”一句中把“器”翻译成“vessel”,读者一看容易觉得是直译,但事实并非如此。吴经熊在注释中解释道他用“vessel”是借用《圣经》里的一段典故。吴经熊采用“vessel”这一翻译目的是为了表达出道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上的相似性。

例7. 原文:“夫何故? 以其无死地。”大概意思是:“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它们没有处在必死的境地(面临死亡的境地)。”吴经熊的英译文是:“How is this? Because there is no room for Death in him.”。吴经熊在文中的注释中解释道他当时在翻译这一句的时候看到一则新闻,内容是关于一艘军舰在进退两难的情况究竟要如何选择,吴经熊在译文中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这不但对原文作品是一种很好地传播,也是对中华文化很好地一种宣传。

吴经熊用“中庸”的一种思想翻译了《道德经》,既忠实地表达出了原文的意思,也在一些段落把原文“原汁原味”地翻译了出来,兼顾了中西方两种思维习惯,值得后人品鉴。

4.刘殿爵

刘殿爵出生于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香港,是著名的汉学家、语言学家、翻译家和作家,1970-1978年任伦敦大学中文讲座教授,是英国历来首位出任中文讲座教授的华人。其英译的《道德经》、《孟子》和《论语》是西方研究中国古典文籍必读的三本译作。本文以分析刘殿爵《道德经》译文的特点为目的。

例文:“善闭者无关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

也”。原文大概意思是:“善于将某些东西关闭、锁闭起来的人,他们不会设置明显的机关、枢纽,但是其他人却很难打开这些东西,只能看到表面,却无法深入,自然也就不能发现这些东西中的内容、秘密。”刘殿爵的英文译本为:“One who is good at shutting uses neither bolt nor lock yet what he has shut cannot be opened; One who is good at trying uses no cords yet what he has tied cannot be undone”。刘殿爵这句的英文翻译体现了译者他对归化翻译原则的看重,很好地体现出了翻译理论家Venuti的翻译策略。一些后来的研究者称刘殿爵很好地向世界传播了《道德经》“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5.陈荣捷

陈荣捷,祖籍广东省开平市,美国籍华人学者,在研究中国哲学上有很高的知名度。

陈荣捷在《道德经》的第三十九章中的一句“是以候王自谓 孤寡不榖”中的“不榖”英译为“unworthy(没有价值的)”,这一次在历史上存在很多争议,陈荣捷还给了注释不善,意味着他还试着给后人留下些开放的思考空间;陈荣捷在整体译文风格上还是尽量采用了用自己的东西来解释给自己听,比如说他在翻译“任”和“理”两个字上,分别用拼音译成“Ren”和“Li”,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西方的读者的推介上起到了一种很好地宣扬中国的古典哲学思想。后人总结陈荣捷在《道德经》的英译上倡导用儒家的思想给译文添注,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翻译《道德经》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上做出了贡献。

6. Stephen Mitchell

Stephen Mitchell是一名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的诗人,翻译家和学者。他对《道德经》的英译文本颇受读者的欢迎,这个英译本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他对《道德经》的翻译,第二部分是他对《道德经》自己个人的解读,这对西方视角下看《道德经》的英译有一定的贡献。一下将讨论他的英译本的特点。

例子1. 原文:“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原句大概意思是:“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使它渐渐澄清?”。他对此句的解读是:“Do you have the patience to wait till your mud settles and the water is clear?”,而且他还表明了“mud”stands for concepts,judgments,desires… that obscures and narrows reality. 他的这句注释强调了他不用理性思维看待问题,而是重视直觉感觉等主观意识。

例子2. 原文:“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輺重”,原句大概意思是:“人做事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估量,把握住事情的根本和关键”,他将此句翻译为:“Thus the master travels all day without leaving home”,他解释“without leaving home”为“she never loses touch with who she really is”。他这一点的解释说明了他避免用主观上的“自我”来解读《道德经》。

3 小结

从近代到当代《道德经》的英译者,从第一人John Chalmers到Stephen Mitchell,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译文特色,为后人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文本,同时也为中国古典文化、哲学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Austin, Michael. Reading the World: Ideas that Matter[M]. New York: W. W. Norton& Company, 2010.

(2)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Memorials of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to the Chinese[M].Shanghai: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867.

(3)Broomhall, Alfred. Hudson Taylor and Chinas Open Century: Barbarians at the gates[M].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982.

(4)梁濑溟.东方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0.

(5)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6)林语堂.老子的智慧[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李亚丹.洗练简洁、神形兼似———评吴经熊英译《道德经》[A].华先发.翻译与文化[C].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8)老子.道德经(刘殿爵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2.

作者简介

谢瑞琪(1994-),男,汉,福建龙岩,硕士,翻译(笔译),湖南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道德经林语堂英译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探访林语堂故里
HIS COUNTRY AND HISPEOPLE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易说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