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工程学院管理学院教改研究

2017-09-06 08:06陈立山林晓娜
科学与财富 2017年24期

陈立山+林晓娜

摘 要: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使学生成为人格健全、个性和谐的人,而不是‘专家,应始终成为学校的目标。”针对福建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如何进行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改革提出部分研究。首先分析指出当前本学院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方法的不足以及专业课程选择及教学方式的不足。其次,着重介绍学生参与度概念在我校高等教育评价实践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建立适用于我校的学生参与度评体系和更高质量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 学生参与度考核标准;多种教学方式;平行院系教育管理模式

一、现阶段我校管理学院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课程设计安排选择固化

我校管理学院下设有工程造价、会计学、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房地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等8个专业,这些专业所囊括的课程可谓五花八门,但是每个专业的课程设计却十分的固化。就拿工程造价专业来说,其课程就有包括工程制图、建筑CAD、建筑材料、工程力学等大约20门课程,其中还不包括课外选修课及其他的思想必修课,而学校为了方便管理在为学生安排课程时实行的是统一排课,统一上课,简单的来说就是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安排相同的课程,学生个人无法根据个人意志选择课程学习的先后和种类。也就是说,本专业的学生要在短短的3-4年时间里硬性的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进行大大小小的20多门的课程学习。其结果是学生自主课程选择程度降低,繁多且硬性固化的课程安排消耗了学习的信心和热情,进一步导致学生对学习方向的迷惑,“学了那么多的课程,都不知道那一个才是重要的?哪一个才是我所喜爱的?”

(二)课程教学弊病多

(1)教学模式单一

现阶段我院主要采用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既教师大班讲座性教学,学生统一听讲的方式,严重缺乏互动,缺乏启发式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一知半解无法有效及时的在课后进行实践运用。

(2)案例教学是纸上谈兵

管理类课程的学时设计中包含了部分案例环节,这无疑是强调实践在管理中的重要性,只有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的应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的领悟掌握管理。但事实上,大多数教师的案例选材多为知名企业、知名企业家,这种用全社会公认的典范的企业管理经验来进行实践讲授显然太多于单一片面,并且生涩难懂,对于大学生来说难度过大,过于抽象。也有很多案例教学看似搞的有声有色,但实则只是表象,真正的教学还是理论色彩凝重。

(三)教育测评制度不合理

我院大部分课程的考核方式都是由期末书面考核成绩+平时考核成绩组成的,但是期末书面考核还是占据较大比例,最高可达到80%,因此造成的部分同学临时抱佛脚的行为,平时根本就没学习,在快要开始考试的时候找些重点通宵突击下也能低分通过。再则,对于平时的考核不够严谨,平时成绩大多来自于出勤率和作业上交率,考核依据单一片面,缺乏科学性,没有实际意义。

二、用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建立平行化的教学管理模式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1]通识教育指的是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教育。针对学院专业课程安排过于笼统的问题,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很好的将课程一分为二即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前者更加注重选择的多样性,其囊括了自然科学、文学、历史、哲学在内等多个方面在内的广泛式基础教育,传达人类兴趣的所有学科的准确,一般性知识。

(二)建立平行院系的学习方式

针对上述课程设计固化问题,个人认为应该建立平行院系学习方式,将学生从固定的专业划分解放出來,在学生刚刚入学的一年级时进行一年的通识教育课程学习(无学分限制要求),在这一年里学生科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管理学院所提供的大类通识教育课程,等打下学科基础后,再根据相应的兴趣爱好选择对应的专业课程学习。其次,在教学条件允许下可进行导师制。具体可以模仿港台的及浙江大学、哈尔滨大学的通识教育做法。

(三)自由选择课程

在通过一年的通识课后程,每个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管理学院下的专业。之后进行自由课程选择学习,即在每学年修满40个学分前提下可以自由的选择对应课程学习。

三、建立更多形式的教学模式

学习氛围和学习服务方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十分巨大,二者虽然都是外在变量元素,但是,如同潘懋元先生一针见血指出的高等教育环境是重要的。因此我们应该打破传统教育的单一化与枯燥,建立形式多样的教育模式,提高学校的学习服务水平。

首先,将教育从传统的课堂中解放出来,进行更加有益于师生互动和自我学习的新型教学方式,比如:讲座(Lecturres)、讨论班(Seminars)、实践课(Workshops)、一对一辅导(Tutorials)、田野调查(Field Trips)、陈述展示(Presentation)、论文(Essay)、测试(Exam)、报告(Report)、作品集(Portfolio)等。这些方式各样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实现了“教”,并且更起到了真正的“育”的作用。更加注重学生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工院的高等教育不仅仅是要培养有一技之能的专业素质人才,而是集“素养+能力+一技之长”三方面于一体的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提高学院的教育服务水平。教师是院校环境对学生成长产生影响的主体。与以往相比,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的各方面都发生很大程度的变化,逐渐从传统的被动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化,这就要求高校任课教师能适应教育需求的转变,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引导以促进其更大程度地参与到教育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主人公”意识。20世纪以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形象、声像并茂的优势在现代教学方式中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通过直击视觉、听觉、和感知的方式,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激发其学习兴趣,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应该提高教师启发互动式教学方式的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多参加课外科研活动的机会。[2]再则要提高各种硬件设施和学习生活服务水平,如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的便利程度、国外院校学习教育机会、就业指导服务、心理咨询服务等方面。

四、建立一种以考察学生参与度为标准的考核方式

正如[3]Pace 认为可以将学生的收获分为四个维度:一是自我认知,包括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理解他人、团队合作能力等内容; 二是通识教育,包括涉猎各领域知识、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清楚有效的表达能力及对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适应等方。面; 三是智力提升,包括逻辑分析能力、独立学习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及职业规划等项目; 四是理解科学,是指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进程及其应用、良好的数量分析能力等。

因此,建立以“学生参与度”为标准的考核方式迫在眉睫。学生参与度大致可以为:[4]学习活动参与、艺术活动参与、实践活动参与及思维意识参与。本文主要从学习参与角度进行阐述。

学习参与主要指学生在课内学习、课外学习、课堂表现以及课外与老师同学讨论等一系列活动总和。就个人认为,学院在对学生个人进行课程评测时,理应从这几方面进行考察,更加注重学生在该课程的课堂表现、学习过程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个人对该课程的理解运用能力,而不是通过期末的书面考试来定成绩,书面成绩仅可作为部分参考依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