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中医”探源

2017-09-07 04:33黄河清
中国科技术语 2017年4期
关键词:词源中医西医

黄河清

摘 要:汉语本无“西医”“中医”之名,自从西方医术、医药传入中国以后,情况才发生了改变。这两个名称的出现是在19世纪,“西医”见于1839年林则徐的《华事夷言》;“中医”的出现虽然晚一些,但至少在1876年也已经有了,例如,当年徐寿在《医学论》中就使用了“中医”一词。

关键词:西医,中医,词源

中图分类号:N04;R-09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7.04.014

Abstract:Western medicine is the science and practice of the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disease. Chinese term “xiyi”(Western medicine)is firstly recorded in Lin Zexus Huashi Yiyan in 1839.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 style of traditional Asian medicine informed by modern medicine but built on a foundation of more than 2500 years of Chinese medical practice. The term “zhongyi”(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used by Xu Shous Yixuelun in 1876.

Keywords:xiyi, zhongyi, traceability

西医是最近三四百年来建立在解剖学、生物学等科学技术基础上的一门医学科学。而中医则是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的传统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那么汉语什么时候有了“西医”“中医”这样的分别①,本文试图做一些考查。

一 “西医”词源考

基督教有借医传教的传统,唐代景教入华时已有这方面的记载。自唐以后,不断有西医西药的传入[1]129,特别是到了嘉庆八年(1803),西班牙人将种痘法传入中国,当时有一个叫海官的人,得此医术,在30年间为百万人接种痘苗[2],影响遍及广东地区。但当时将西洋医术叫作什么,还不是很清楚。不过,据周振鹤考证,在1857年的《六合丛谈》上的一则新书广告中已见“西医”这词[3]175。当年英国来华传教士合信(Benjamin Hobson)写了一本医书,书名就叫《西医略论》。这则广告中两次提到这个书名[4]。因此,《六合丛谈》中“西医”一词的出现应该在《西医略论》刊印之后。

《西医略论》并非“西医”的始见书证,因为在《华事夷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前此西洋耶密等在京作钦天监,曾带西医与各官府往来,借行克力斯顿教,是以教师,必先晓医道,方能为人所说。”[5]1页阳面这里就已经有“西医”了。《华事夷言》是林则徐令人根据1836年英国出版的一本书编译的一份材料[1]225,刊印于何时未详,不过书中在谈到“沙文”(servant)时说:“外夷雇中国人供役,曰沙文,故华夷有事,官府辄先以禁买办、火食及撤退沙文为首务。嘉庆十二年,夷兵头特鲁厘带兵上澳,及嘉庆十九年英兵头那列士到澳门,时道光十九年,律劳卑到省城时,均即封港停止贸易,驱逐沙文,打破夷馆,提拿通事。必待事停,始开舱发沙文也。”[5]1页阳面-2页阴面。这里“时道光十九年”应该就是编译者写这句话时的年代,据此,《华事夷言》的成文时间是1839年②。

因此,“西医”至少到1839年就已经见诸汉语文献。但是,“西医”是个多义词,1839年例指的是医生③,另外它还可以指从欧美各国传入中国的医学。应该说《西医略论》中的“西医”就是这个意义。周振鹤也说,这个“西医”用来译Surgery in the West[3]175。但其实在《西醫略论》之前,已经有这样的用法了,而且它仍然和合信有关。1851年,合信写了解剖学专著《全体新论》。次年,也就是1852年,署名为“海山仙馆主人”的人为该书写了“弁语”。“弁语”说:

医家自东垣李氏之书出,罗谦甫传其学于江浙,是为南医。自丹溪朱氏之书出,刘光厚传其学于关陇,是为北医。几如禅门之有南北二宗、画苑之有南北二派矣。迨朝鲜国阳平君《许浚宝鉴》一书行于中土,于是又有东医之名。盖其书有可传不以僻陋在夷而外之也。西域人运思灵巧,好语精微,其天文、算法诸书久为中国所收录,而医学独未之。前闻嘉庆初西洋医士以彼国种痘之法传之华人,近复来广州设药局为人疗病,是东医之外不妨又称西医矣。[6]

从这段话来分析,特别是最后一句中的“不妨”两字,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感觉:“西医”的这种用法好像以前还没有过,这是第一次使用④。海山仙馆主人是潘仕成(1804—1873)的名号,他是当时广东一个十分有名的儒商。

除了“西医”这词外,近现代用来指西医的还有别的词,例如:

洋医:1873年张德彝《随使法国记》:“俞惕庵以内科不精,乃急请洋医调治。”[7]468

欧医:1907年《图画新闻》第一册:“非洲孔哥国人,终日好睡,无所事事,种族凌夷殆尽,欧医某,得其治疗之法,现已医愈数十人。”[8]

蕃医:1934年陆渊雷《生理补证》卷三:“今邨亮,日本人,此所引者,书名《医事启源》,著于文久二年,当逊清同治元年。其时日本已渐行荷兰传入之西医,即今邨所谓‘蕃医者也。”[9]

新医:1940年中华公教医师会编辑委员会《中华公教医师会第五次大会纪念册》:“先生感觉,新医事业之发展,又当提倡新药。故于诊务之闲,复联合同志,从事新药事业之推广。”[10]

上面的“蕃医”应该来自日语“番医”(ばんい),但它在汉语中并不常见,《汉语大词典》也没有收录这个词。

二 “中医”词源考

“西医”一词的出现,意味着要把医学、医术进行区分,因此“中医”这词也就应运而生。1876年,徐雪村在《格致汇编》上有一篇文章,题目叫《医学论》。文章开头有这样一句:“昔西士合信氏与管茂才翻译西医书数种,病之根原、传变以及治法,朗若列眉,世之读者皆知西医之治病确有把握,非如中医之徒,讲阴阳五行生克为空虚之谈也。”[11]这里就见有“中医”一词,指的是中国固有的医学。不过是不是“中医”一词的始见例证,还不能确定。现在只能说,它要比《汉语大词典》“中医”条下在此义项中所提供的例证早18年⑤。《医学论》的作者徐雪村,就是清末科学家徐寿(1818—1884),雪村是他的号⑥。

“中医”和“西医”一样,也是个多义词,它除了指中国固有的医学之外,还用来指用中国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治病的医生。这一义项的例子出现较晚,我们现在找到的例子见于1881年《申报》第3032号:“西医不重利而重名,中医不重名而重利。”[12]当然,这个例子可能也不是始见例证,它也只不过比《汉语大词典》“中医”条下在此义项中所提供的例证早一些⑦。

除了“中医”这词以外,用来指中医的类似的词语曾经还有许多,例如:

华医:1873年张德彝《随使法国记》:“其病若经本地外科疗治,必使其肿出,割破见脓血而后已,不知几月方愈;虽亦必留有痕迹,何能如此之速耶?可见华医与西医,各擅其长,并行不悖。”[7]412

汉医:1890年黄遵宪《日本国志》卷三十七:“关于医术者,曰医术会、曰汉医会、曰洋医会、曰剖解会(洋医中之讲求剖解支体者也)。”[13]

旧医:1933年陆渊雷《细菌学补编》:“彼西医者,同此世俗潮流观念,自居新医以为漂亮,称中医曰旧医,以污辱之,乃不知新者不必是,旧者不必非也。”[14]

国医:1934年丰子恺《吃瓜子》:“近来国内有不少人努力于国粹保存。国医、国药、国术、国乐,都有人在那里提倡。也许水烟和煤头纸这种国粹,将来也有人起来提倡,使之复兴。”[15]

上面的“汉医”是来自日语的词,在当时还是比较常用的,但《汉语大词典》没有收这个词。

“西医”和“中医”这两个词的词源考证,到这里暂告一个段落,但上面所提供的例证,是否一定属于始见例证还不敢说,特别是有关“中医”的两个例证,因此还有望读者进一步考证。

注释

① “中医”的本义指中等的医生或医术。如唐柳宗元《愈膏肓疾赋》:“夫上医疗未萌之兆,中医攻有兆之者。”但本文指的是后起义,即与“西医”相对的那两个意义:一是中国固有的医学;二是用中国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治病的医生。

② 《华事夷言》存世的版本不多,这里只能根据《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中所收录的这一版进行论述。

③ 《汉语大词典》“西医”条下在此义项中无例证。

④ 《汉语大词典》“西医”条下在此义项中给出的例证取自巴金的作品,这显然太晚了。

⑤ 该词典提供的例证取自1894年郑观应的《盛世危言》。

⑥ 在《医学论》我们还见到“中药”这词:“西医之内科未尝不精也。病之所在确有指明,先考其根原,后论其治法,证验有定凭,久暂有定侯,药味无多,功效立显,非如中药之多用而少力也。”[11]这里的“中药”就是指中医所用的药物。《汉语大词典》“中药”条在此义项下没有提供书证。

⑦ 该词典提供的例证取自邹韬奋(1895—1944)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29.

[2]张星烺.欧化东渐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63.

[3]周振鹤.《六合丛谈》的编纂及其词汇[M]//沈国威.《六合丛谈》附解题·索引.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4]伟烈亚力.六合丛谈[J].上海:墨海书馆,1857,1(12): 8页阴面.

[5]林则徐.华事夷言[M]//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9册第11帙.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

[6]合信.全体新论[M].北京:中华书局,1991:3-4.

[7]张德彝.随使法国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5.

[8]图画新闻[N].上海:时事报馆,1907(1):3.

[9]陆渊雷.生理补证:卷三[M].1934:14页阳面.

[10]中华公教医师会编辑委员会.中华公教医师会第五次大会纪念册[M].1940:2.

[11]傅兰雅.格致汇编:1876年春季[J].上海:格致书室,1876年春季:8页阳面.

[12]申報:3032号[N].上海: 申报馆, 1881-10-09(1).

[13]黄遵宪.日本国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93.

[14]陆渊雷.细菌学补编[M].1933:12页阴面.

[15]丰子恺.缘缘堂随笔集[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90.

猜你喜欢
词源中医西医
“Sentence”:词源追溯、结构意义与术语中译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五官”一词源于五个人
“顿”的量词用法的词源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