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探究
——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

2017-09-08 02:20
关键词:课外俱乐部学院

沈 军

(浙江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探究
——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

沈 军

(浙江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为深入探索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运行模式,在借鉴国内其他高校体育俱乐部运行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浙江师范大学的实际,制定出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俱乐部模式:课内-课外一体化俱乐部及训练-竞赛一体化俱乐部2种.实践结果表明:相比于以往制度化、标准化的课程模式,这种体育俱乐部制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课外活动参与率.

课内-课外一体化;训练-竞赛一体化;学生自治;开展形式

0 引 言

当前,国内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主要以课程教学为主.体育课程教学存在标准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优势,但往往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1-2].近年来,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改革正在国内众多高校展开,而不同高校的体育俱乐部开展模式不尽相同.高校体育俱乐部中各组织机构间有效的分工协作,长期保持合理的沟通和交流机制是体育俱乐部实施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3-4].浙江师范大学(下简称为浙江师大)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现为浙江省首批重点发展的5所高校之一,而体育学学科又是该校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5].学校历来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对学生体育课程的教学、课外体育运动参与等一直不断探索与改革.本文在总结国内高校体育俱乐部制的发展现状、模式及组织管理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浙江师大的实际,制定出浙江师大体育俱乐部的运行模式方案,为国内高校开展相关的学校体育工作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期刊网等学术期刊数据库中以“高校” “大学” “体育俱乐部” “教学模式” “组织形式”等关键词进行组合搜索.从高校体育俱乐部性质、开设类型、教学模式、组织形式等方面对搜索到的文献进行整理与归纳.

1.2 实地调查法

实地走访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和深圳大学.对5所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体育俱乐部开设类型、教学方式、组织模式、学生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经费管理、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等进行深入交流与访谈.

1.3 专家访谈法

对浙江师大分管学校体育工作的副校长、体育学院院长及公共体育部教师就本校学生体育工作的现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发展的方向等进行深入交流.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省内8所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部主任进行访谈,了解省内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工作开展的重点和难点,并就俱乐部组织管理体系、运行模式等详细地征询了专家的意见.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校体育俱乐部开设的性质

国内已有一些文献[6-10]对高校体育俱乐部进行了定义,但不同文献的定义不尽相同.如:文献[8]认为:高校体育俱乐部应该从体育文化层面来定义,是指对某一具体项目有共同兴趣的学生通过自主选择所形成的体育团体,是一种以自我运动技能提高为一致目的的社团;文献[9]认为:应该从体育文化层面来定义,是指高校学生中的体育爱好者自愿选择相同爱好的项目而形成的自立性体育组织,这一组织具有社团性质;文献[10]对此作出了更为广泛的定义,认为高校体育俱乐部应具有商业化与福利性并存、承包经营与免费开放共生、同时兼顾学校体育的性质.

教育部于2014年发布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11],强调高校体育教学应使学生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相比于其他文献的定义,姚毓武等[12]给出的定义更与学校体育工作精神相吻合,他认为:高校体育俱乐部以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掌握1~2项运动技能,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自发组成的具有俱乐部特征的体育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姚毓武等提出的高校体育俱乐部性质与浙江师大学校体育工作目标相符.为进一步落实每周3次,每次1 h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目标,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学习与掌握1~2项喜爱项目的运动技能进行终身锻炼.浙江师大试图探索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主要涉及2个层次:1)成立课内-课外一体化俱乐部;2)建立训练-竞赛一体化俱乐部,形成班级—院级—校级3级的单项俱乐部联盟赛制.

2.2 体育俱乐部开设的类型与实施

2.2.1 课内-课外一体化俱乐部

课内-课外一体化俱乐部是指以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为核心,使得课内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体育比赛及运动训练有机结合,丰富现有高校体育工作模式,有效提高学生日常体育锻炼的质量和时间,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教学模式.许多研究发现,高校课内-课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改革效果显著.赖锦松等[13]的研究发现,课内-课外一体化的体育课程教学对于学生运动技能、身体素质改善效果显著,对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和学习动机的改善效果也非常明显.尹念龙[14]的一项研究则经过长达4 a的追踪,结果表明:学生对于“课内-课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喜爱程度的人数比例随着年级的提高而显著增加.

笔者对近年来国内高校课内-课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模式报道的文献进行整理后发现,多数高校会根据学校自身实际进行课内-课外一体化俱乐部具体实施方案的制定.吴立柱等[15]报道了河北师范大学“课内-课外一体化”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模式,该模式随着年级的不同而有所调整,大一年级具体活动内容包括体育课、素质练习、趣味游戏、班级比赛、裁判培训和校运动会,大二年级则在大一年级的基础上加入了体育理论和体育鉴赏,大三和大四年级则参加野外健身、健身房锻炼等;而在组织管理上,大一年级的俱乐部运行主要由任课班教师负责,大二年级在教师负责的基础上,增加了学生骨干和学生干部的协助作用;大三和大四年级则由体育教师指导、监督,院学生会、班级学生干部和学校体育骨干进行学生自治的俱乐部运行模式.夏贵霞等[16]报道了湖北大学课内-课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该模式中,“课外”涵盖的范畴则包含了课堂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和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

2.2.2 训练-竞赛一体化俱乐部

训练-竞赛一体化俱乐部主要指由学生兴趣导向选择的单项体育俱乐部,学生日常出席俱乐部开设的训练活动,参与学校、学院和班级组织开展的单项体育赛事,并将参加训练和比赛的次数和成绩等作为体育课程教学过程性评价内容的模式.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深圳大学采取固定赛季时间和比赛项目的方法,每月举办2~3项比赛,每年如此,既便于学生有目的地围绕比赛进行准备性训练,以赛促练,调动学生开展余暇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利于竞赛的组织和管理,由各俱乐部申报比赛项目和时间,体育部统一安排.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运用多级校园阳光体育赛事平台,通过校园阳光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运行及效果评价,以及体育骨干、裁判员培养实践为辅助,根据学生所在班级、年级、院系、学校,以个人或团体进行个体、班级、年级、系部及院级之间5级赛事的运作,形成俱乐部制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多级校园体育赛事网络;各项目代表队由单项俱乐部组建,各项目俱乐部负责训练和参赛,提高体育竞技水平,学校教务处进行必要的课时和学分论证.

3 浙江师大体育俱乐部模式设计

3.1 组织形式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开设类型需要遵循兴趣导向和健身导向兼顾的原则.浙江师大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主要从2个方面展开,即课内-课外一体化俱乐部和训练-竞赛一体化俱乐部(尖峰俱乐部联盟),见图1.

课内-课外一体化俱乐部主要实行健身导向原则,而训练-竞赛一体化俱乐部主要实行兴趣导向原则.据文献[17]与文献[6]的调查数据,结合浙江师大的实际,尖峰运动俱乐部先期试行排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深受学生欢迎、参与人数多的项目;课内-课外一体化俱乐部开设包括健美操、健身街舞、健美、足球、空竹、篮球、伦巴、太极拳剑、剑术、跆拳道、牛仔舞、排球、乒乓球、网球、形体健身、游泳、羽毛球、户外健身、定向运动、素质拓展等19个,且要求学生选择与课程对应的课外活动,主要为了保证学生每周增加1 h的课外活动时间,同时进一步强化体育课程内容的学习.

尖峰运动俱乐部联盟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自治管理并制定章程和管理办法,见图2.

图2 浙江师大尖峰运动俱乐部联盟组织框架

校体委负责制定学年俱乐部工作计划,指导体育俱乐部联盟开展工作,协调各部门(学工部、本科教学部、宣传部、团委、校医院、保卫处)与学院的关系,保障俱乐部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体育俱乐部联盟:设委员会和3个中心(人事管理中心、宣传外联中心、竞赛管理中心);单项体育俱乐部:设主席和5个部门(竞赛、宣传、技术、培训、外联).

3.2 管理特征

浙江师大课内-课外一体化俱乐部开展形式为:学生通过教务处选课系统确定上课项目、时间、教师,自动成为该项目的课内-课外一体化俱乐部会员.通过俱乐部联盟管理系统再选择具体的活动时间,参加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课程俱乐部每个项目由1~2名教师负责,并有3~4名体育学院研究生作为助教,参与技术指导,每周设3~4个活动时间,每次2节课;每个时间段活动人数根据场地要求进行限制.活动开始时,教师进行点名(手持机刷一卡通点名),点名情况记入俱乐部管理系统的个人数据中;学生参加俱乐部活动情况,作为学生体育课过程性评价成绩.

浙江师大训练-竞赛一体化俱乐部开展形式为:建立班级—院级—校级俱乐部单项联盟赛制(见图3).根据项目的特点,结合学校的体育传统项目,打造学校品牌俱乐部联盟赛制.校级俱乐部联赛每学期举办一届,每周开展1~2次比赛,课余时间各学院自己组织训练.联赛运作中,教师以指导、协调为主,各单项俱乐部联赛完全由学生自主管理、运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与管理能力.各学院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成立各单项俱乐部,大学院至少成立5个以上、小学院至少成立3个以上的体育俱乐部.如学院申报校级没有的单项体育俱乐部,应先向学院学工办提出申请,再报尖峰俱乐部联盟批准后成立.申请时该俱乐部会员必须有30人以上,并制定好该俱乐部章程和成立组织管理机构.院级俱乐部统一由尖峰俱乐部联盟进行年度考核.各院级俱乐部根据项目的特点和会员情况,制定活动计划,开展班级或年级间的长期和固定化的联赛.各学院须有80%以上的学生参与1项及以上项目,通过校级、院级俱乐部活动的开展,保证90%以上的学生达到每天1 h、每周3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的目标.室内、外场馆除教学外,正常工作时间面向学生开放,保证校级俱乐部联赛的场馆使用,协调院级俱乐部联赛的场馆使用.对于各学院的联赛和日常课余训练,校体委继续安排公体部骨干教师下到各个学院进行长期、系统地指导.

图3 尖峰运动俱乐部赛事体系框架图

3.3 外部环境支持

1)本科教学部:负责学生的选课、必修和选修学分的认定工作;对参与俱乐部教学指导的教师,每学期给予一定的课时补贴;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俱乐部制的开展,在软件开发设计和购买仪器等方面,提供经费支持.

2)宣传部:在俱乐部的宣传与推广方面起到重要的协助作用.此外,负责有关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建、校园体育赛事的宣传,以及将俱乐部有关赛事活动的宣传上升到学校层次.

3)学工部:对在体育俱乐部表现优异的学生,在奖学金的评选及其他方面的推优工作中优先考虑.为各单项俱乐部运行管理设立勤工俭学岗位,对表现优异的学生提供长期的、固定的奖励等.

4)校团委:推荐优秀的学生到俱乐部参加管理工作,开展优秀指导员、优秀俱乐部、优秀俱乐部干部等评比,将符合条件的主要组织管理者推荐到校团委参与优秀团干部的评选系列.

5)二级学院:学院的辅导员对于本院学生参与俱乐部的引导和管理、日常活动的督促、信息传达等方面提供帮助,学院对学生外出参加竞赛、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

6)校医院:对俱乐部的日常体育活动、竞赛、体质测试现场的医疗监督和卫生等提供保障.

7)保卫处:为俱乐部大型活动期间的场地安全等提供安保服务.

8)体育学院:利用体育专业资源,发挥体育专业学生的作用,选聘部分高年级的体育专业学生作为各单项体育俱乐部的指导教练,开展运动技术和裁判工作的辅导.

3.4 其他促进措施

3.4.1 营造校园体育文化

浙江师大历来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加强教职工体育协会、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建立长效发展机制.阳光体育运动会、各学院丰富多彩的趣味竞赛、学生体育协会等组成了浙江师大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品牌.借助俱乐部联赛的开展,体育运动委员会与学校党委宣传部、校学生处、校团委等机构和部门合作,深入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挖掘俱乐部文化,开展俱乐部主题色、标志、吉祥物、奖品、服装、宣传展示栏等全方位设计.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微信等)全方位地宣传报道学校体育活动的内容.

3.4.2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能力

要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发挥大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管理、组织和协调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参与,增加奖项,对运动成绩出色或工作能力突出等个人和团体可以设立“优秀体育俱乐部指导员”“优秀体育俱乐部干部”等奖项,并在校园内重点宣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3.4.3 管理组织智能化

管理和组织的智能化将会对体育俱乐部的工作效率带来显著提升.智能化探索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尽可能借助学校现有的一些智能化系统,为方案的实施节省成本和改善工作效率,如会员信息与校园一卡通挂钩;二是借助校内外的研究力量自主研发一些适合浙江师大实际情况的智能化组织管理系统,如学生的活动出席考勤系统、体质健康水平自我监督和反馈系统等;三是利用现有的一些新媒体技术如“微信”等为俱乐部的管理组织和活动的开展带来便利.

4 结 语

浙江师大体育俱乐部开展的目标是依据高校学生体育工作的精神,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掌握1~2项运动技能和方法.具体实施包括课内-课外一体化俱乐部和训练-竞赛一体化俱乐部.课内-课外一体化俱乐部通过学生预约课外活动时间,完成规定的活动内容,将课外活动、出勤次数等作为课程过程性评价成绩;而训练-竞赛一体化俱乐部根据项目的特点,结合学校的体育传统项目,打造学校品牌俱乐部联盟赛制,日常组织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治能力.

[1]刘志敏,丁振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新体系的构建——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探索[J].体育与科学,2008,29(3):82-86.

[2]刘守燕,裘玲珍.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特色及启示[J].中国体育科技,2001(S1):32-33.

[3]滕栋梁.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2):61-62.

[4]盖文亮,吕兵.建立我国高校综合性体育俱乐部体制的若干构想[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1):96-97.

[5]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一批省重点建设高校名单的通知[EB/OL].[2015-04-03].http://www.zj.gov.cn/art/2015 /4/8/art_12461_199583.html.

[6]吴秋林,茆飞霞.华东地区高校体育俱乐部现状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3):25-29.

[7]王港,王建伟.我国高校现有体育俱乐部的构建形式[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8(1):95-96.

[8]邹师,冯火红.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类型与特色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1):70-73.

[9]秦纪强.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若干问题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1):117-119.

[10]王勇,张文普.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的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3):12-14.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EB/OL].[2014-06-12].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273/201407/xxgk_171180.html.

[12]姚毓武,张大为.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研究综述[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5(3):34-37.

[13]赖锦松,余卫平.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的武术课学习评价的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4):105-107.

[14]尹念龙.“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对大学生体育态度及行为的阶段性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4):119-123.

[15]吴立柱,司鹏巧.普通高校“课内外一体化”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模式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3):115-118.

[16]夏贵霞,舒宗礼,夏志,等.湖北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体育学刊,2010,17(2):74-77.

[17]王京琼,何培森.对湖南省高校体育俱乐部现状与发展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1(1):73-74.

(责任编辑 杜利民)

Study on the P.E.Club patter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 case study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 Jun

(CollegeofPhysicalEducationandHealthSciences,ZhejiangNormalUniversity,Jinhua321004,China)

Based on the P.E.Club framework experienc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bining the reality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ZJNU), it was presented the ZJNU P.E.Club patter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compared to traditional school P.E. conducted pattern, P.E. could induce students′ interest obviously. ZJNU P.E.Club included curriculum and extra curriculum P.E. (CEC P.E.)and integration of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ITC). Practic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institutionalized, standardized curriculum mode, mode of sports club system could stimulate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sports, improve the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participation.

curriculum and extra curriculum P.E.; integration of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students′ autonomy; forms of developing

10.16218/j.issn.1001-5051.2017.03.018

�2017-03-02;

2017-04-25

2017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7SCG343)

沈 军(1971-),男,浙江金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体育运动训练.>

G807.01

A

1001-5051(2017)03-0356-05

猜你喜欢
课外俱乐部学院
小满课外班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西行学院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