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如何抓住文本中的留白进行阅读教学

2017-09-08 11:46吴斯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7年18期
关键词:小学课堂

吴斯

摘 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形式,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文本的留白之处,不仅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文章内涵、理解人物形象,还能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利用留白进行有效的随文练笔。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尝试探讨如何从故事情节、标点符号、人物形象三个方面的文本留白进行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 小学课堂 文本留白 个性化理解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8-0035-02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留白就是教材作品中写的含蓄、留给读者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的地方。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学生也是一种生成性的存在,这种生成不是按照学生已有的固定的轨道走,而是具有不确定性和各种可能性,不是前人生活的简单重复,而是一种新的创造、新的转换。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紧紧抓住课文中留白之处,引导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来填补,将会大大拉近学生与文本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使课堂闪现出智慧的火花。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文本留白去想象,感悟文本的内涵,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品味文本的艺术境界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具体的做法。

一、运用想象填补情节上的留白

接受美学原理提到:作品的美学价值是作者在创造过程中和读者在接收过程中共同创造的,这创造的基础就是作品的空白。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重在提供规范的文体结构框架,不少故事情节都一笔带过,抓住这样的留白,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关心人物命运,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例如,在六年级下册契诃夫的小说《凡卡》中,作者对凡卡最后的命运没有明确写出来,这正是契诃夫先生让读者细细体会的地方。我让学生根据文本的内容去想象凡卡最后的命运。这是一个有开放性的问题,关键在于理解凡卡当时的处境,留意文中对主角命运的铺垫。如:凡卡的地址写不清、邮差是醉醺醺的,所以极有可能爷爷收不到信,所以凡卡的命运得不到改变。学生经过这样的续写,既能感受到作者在细节上铺垫的巧妙,又能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理解人物生存状态,通过合理的想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用这样的素材进行习作的练笔,不仅是对课文原文的关照和检测,也能迅速帮助学生理解小说情节的特点。

二、联系上文想象标点处的留白

标点是书面语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目前,阅读教学的走向是主张回归语言本位、强调整体感悟,而标点在辅助理解文字和情感的方面恰巧能够起到其独特的作用。一个看似平常的标点符号,却可以增强表达效果,延伸出文本的未尽之意。有些课文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

例如,四年级下册《父亲的菜园》中,描写父亲不顾一切冲进雨中拯救菜园的句子中,连续用了几个动词,最后留下了意味深长的省略号。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就是抓住人物描写来体会人物精神,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利用了动作描写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想象父亲在雨中还会遭遇什么,还会做哪些动作。学生理解父亲的急切及坚持后,回答五花八门,如:他在雨中狂奔,拼命睁大眼睛要看清暴雨中的小路;父亲脚底一滑,在雨中跌倒,却毫不犹豫爬起来,膝盖磕破了也不在乎。这个补白的环节,既让学生感受了父亲坚持不懈的精神,也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了运用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一举两得。

三、感悟形象突破人物刻画上的留白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小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生活体验,去感受人物的命运和生活。教师可以抓住这些人物刻画的文本空白,让学生运用特定的描写方法刻画人物,走进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品质,更深入的了解人物形象,突破教学难点。

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可贵的沉默》时,教学到老师的两个问题让孩子先是兴高采烈,紧接着全体沉默时,让学生试着描写在这片留白中,人物心里的想法。學生中有的主要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后悔,有的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写人物不知自己的错误,更多的是多方面的刻画人物的自责,通过班上学生在沉默中最后的表现的刻画,学生们深入理解了家人之间的爱和付出是相互的,也掌握了文章的主旨,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

值得注意的是,文本的留白是作者有意而为之,它必须是为文章主旨服务的,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时,要避免学生脱离中心。另外,对文本空白的运用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它必须服从于课堂教学的思想和内容,所以教师对文本空白的运用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鲜明的针对性性,从实际出发调整。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巧妙的运用文本空白,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更能调动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真正的使教学锦上添花。“留白”是一种绘画技巧,在文学作品中,由于文本是借助语言来描述形象和感受,本身具有间接性,加上作者写作中讲究用语的含蓄,结构的精巧与审美感受的需要,往往曲笔成文,留给读者充分想像空间。

参考文献:

[1]刘国皇.构建面向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卢梭,李平沤译.爱弥儿(上下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 李 翔)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学课堂
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把握课堂引导
建于生命关怀基础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丰富音乐教学手段,让小学音乐课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