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

2017-09-08 10:11臧玉成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7年18期
关键词:例文写作方法操场

臧玉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8-0105-01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阅读的深化和提高。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读中学写”。即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写作要点。知道课文写什么,怎样写的,从中吸取课本中的营养,融会贯通,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这是“读中学写”的最终目的。为达到这个目的,我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结合训练重点,有意识地将写作方法、技巧渗透于阅读教学之中

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安排基本是按讲读课文、阅读课文、读写例话、基础训练四部分组成。这四部分内容安排在一起,体现了一个训练重点。因此,在教学中要紧扣单元训练重点。首先提出训练目标,然后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通过比较的方法总结写作方法,最后通过仿写等形式的训练,形成自己的技能。达到“读中学写”的目的,除紧扣单元训练重点

以读导写外,还根据不同的课文的不同特点交给学生必要的写作技巧,让学生了解运用这些技巧。如教《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对老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人物进行具体描写。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作者是选取了三个有代表性的老人、小孩、中青年来说明所有的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浓厚感情,说明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学会这种写法后,让学生用这种以点带面的写作方法,写作文《联欢会》《观花》等。

二、创造机会随文练笔,强化训练,将“读中学写”落实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文章的写作手法,遣词造句,并学习文章的写法,从文章结构、好的片断、开头、结尾等方面入手,指导学生仿写。强化学生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1.学例文的写法,列简单的写作提纲。教学《参观人民大会堂》之后,我马上让学生仿例文写《我们的学校》,首先要求写出叙述顺序,学生仿照例文的写作。列出了写作提纲,写出了学校大门→操场→操场北面的升旗台→旗台后面的教学楼→教室。同时依照例文写出过渡句,如进了大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宽敞、整洁的操场,站在操场往北看,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庄严的升旗台。通过读中练写的提纲和过渡句的练习,学生逐渐掌握了参观一个地方必须按参观的顺序写,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必须有过渡句的写作方法。

2.学例文,写片断。课文中有不少精彩的片断,它们的写法如果经常运用到作文中,会使文章增色不少。我们应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练笔。如学习《小八路》一文第一段中“他是谁,你看他身穿军装。头戴军帽,脚穿草鞋,胳膊上还有臂章呢,原来他是个“小八路”。课堂上我随时让学生仿写一个同学外貌。其中一个同学写道:“你猜她是谁?只见她身穿粉红色连衣裙,头上扎着两朵大蝴蝶结,脚是穿着一双‘长鼻子的白凉鞋,再配上那金丝边的小眼镜还挺斯文。噢,原来她是我们班上的刘丽。”仿写中自然渗透了观察和描写外貌的顺序和方法。

3.学例文的写作技巧,写好开头、结尾。有些教材开头很有特色,结尾恰到好处,巧妙利用它导写也是一种好办法。如学习《金色的鱼钩》后,我让学生知道这是一种倒叙的开头,能吸引读者,然后让学生用倒叙方式开头写一篇作文。学完《凡卡》后,让学生仿照课文以梦境结尾的写作方法,写自己做了一件事,晚上做了一个梦,让学生掌握用梦境寄托美好愿望的写法。

4.根据例文进行口头讀写等形式的趣味作文练习。这种形式的训练,不仅使学生愿意去尝试。而且能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教学《会摇尾巴的狼》后,我让学生口述“老羊走后”的情景,学完《小摄影师》让学生续写后来发生的事。

三、巩固训练重点,激发学生读中学写的兴趣

通过阅读实践,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要使学生真正掌握写作方法,还必须有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注意课文内容和写作的联系。把课内、课外相结合,大量阅读实验教材,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拓宽眼界,增长知识,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因此,在作文指导课上,我除了要求学生回顾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外,还借鉴实验教材,阅读“读写知识”“佳作欣赏”等栏目,说说本次习作可以借用哪些写作方法,如指导第六册第五单元写动物的作文时,让学生讨论本次习作可以借鉴哪些写作方法,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从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作用三方面。有的说写动物的外形可采用先总写再分写,从动物的眼睛、皮毛、尾巴、脚等方面写,但要写出特点。有的说写动物的生活习性,就是从吃住、活动等方面进行描述,这样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把例文的写法都借鉴过来,感到写作并不是一件难事。

(责任编辑 陈 利)endprint

猜你喜欢
例文写作方法操场
我们的操场
我们的操场
研究性论文摘要的写作方法
学校操场
以例文引路,促妙笔生花
例文引路,读写相随
下课了
“未来的桥”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网络新闻写作方法与技巧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