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以白山地区为例

2017-09-09 23:47许世豪
现代交际 2017年17期
关键词:保护现状

许世豪

摘要: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文化间相互交流融合增多,文化趋同性明显,曾经给中国历史留下宝贵文化遗产的满族文化习俗正在悄然消失,因为对于满族文化习俗的保护和开发对我们有很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所以对满族文化习俗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满族文化深受它生长的土壤的影响,有其自身的特点,但种种原因使得满族文化保护困难重重。了解满族文化内涵对于保护满族文化至关重要,只有深刻了解满族文化的内涵,才能制定出相应的满族文化的保护方法。满族文化保护困难重重,但是满族文化背后的经济潜力十分巨大,对于我们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满族文化特点 保护现状 保护难点 保护方法 白山地区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7-0028-02

一、满族文化基本特点和保护困难

满族文化发源于白山黑水间,所以它带着强烈的地区特色。恶劣的环境赋予了满族人朴实直爽,乐观好客的民族性格,这种民族性格下孕育出的满族文化包容性和生命力极强。但满族文化也正在悄然失去自己的特色。如满族曾经一度信仰多神教的萨满教。萨满有宫廷萨满和民间萨满两种,宫廷萨满的主要负责清朝历代皇帝的祭祀典礼,如设“堂子”祭天,都用满语诵经跳神。但清王朝覆灭之后,宫廷萨满消失。民间萨满分为以跳神为职业的萨满和管祭祀的家萨满两种,现在也基本消失。现在全国范围内会说满语和写、识满族文字的人寥寥无几。一些满族文化保护得比较好的村落,正在开发民俗旅游,但是由于不合理开发以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复制模仿,不探究这些满族文化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深刻意义,导致景区环境恶化,失去特色。而且景区缺乏具有较强专业知识的人才来指导,主要靠枯燥的讲解,显然难以很好地传承和传播满族文化。

二、白山地区满族文化

白山市坐落在吉林省东南部,地处长白山腹地,在长白山的怀抱中孕育出许多独特的文化,满族文化也在白山地区生根发芽。清朝的奠基者、后金的开国皇帝——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2岁时流落到白山市江源“佟佳老营”,成为佟氏的赘婿。后来,在“佟佳老营”的全力资助下,努尔哈赤征服女真各部,统一东北,制定满文,创建八旗,改建满洲,拉开了创建后金国、奠定满清王朝基业的序幕。白山市江源“佟佳老营”既是努尔哈赤的崛起之地,也是满清文化的发祥之地,拥有丰富宝贵的满族文化遗产。

在白山市长白山满族文化博物馆馆展中,有中华名岳长白山、长白山满族神山崇拜、长白山满族历史源流、长白山满族生产习俗、长白山满族生活习俗、长白山满族文化艺术六部分,还设有长白山松花石与松花砚、长白山特种物产标本、长白山人参、白山精品、长白山美术等展区,不光将满族文化完地展示给观览者,还突出了满族文化根脉,使白山地区的满族文化完整,令人信服。长白山满族文化博物馆一定会成为满族文化研究的一个基地,肩负起普及满族文化的重要任务,是白山地区满族文化辉煌发展的重要依据。

在白山市的抚松县漫江镇南侧25公里的丛林中建有锦江木屋村,据抚松县史志记载,该遗址建于1937年,号称“中国最后的木屋村落”。锦江木屋村村民解放前多以开荒、狩猎、人参采挖和捕鱼为生,现除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以外,部分村民借助长白山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壮大,由镇政府帮助村委会组织成立了抚松县鑫源木屋旅游专业合作社,经营农家乐特色旅游接待。2015年,錦江木屋民俗文化旅游专业合作社成立并运营。我们在看到白山地区在满族文化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白山地区满族文化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差、文化底蕴薄弱、开发政策混乱,餐饮与住宿条件差,导致游客稀少。还有吉林大部分居民是闯关东过来的,当地原始居民渐渐被同化。少数民族文化保留不完整,这种状况就导致了吉林地区整个文化底蕴薄弱。种种因素使得白山地区的满族文化保护存在许多困难。

三、保护满族文化的方法

首先我们要进行深入挖掘满族文化的内涵,比如满族有许多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故事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当时满族人的生活状态。他们的许多神话传说都受到渔猎文化因素的影响。还有他们对于祖先的崇拜,对于英雄人物的崇拜,对于大自然的崇拜等。这些故事有些虽然有可能是虚构的,但是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却是不可估量的,而且这种正在消失的文化,完全可以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通过对神话传说进行二次创作与当地的民俗旅游相结合,可以使这些文化内容焕发新的生机。还有许多故事当中所反映出的满族风俗,可以通过满族村落得到还原形成特色。

满族还有许多的传统节日也值得我们探究。满族有许多节日同汉族一样,如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等。但是其中很多节日的庆祝方式却不相同,如清明节的时候,不同于汉族在祭祀过后会在祖先的坟墓压上纸钱,而是会在祭祖的时候,在先人的坟上插上“佛朵”。“佛朵”是满语,翻译成汉语的意思为“柳”或者“柳枝”。这背后就蕴含着独特的满族文化。满族对柳有独特的信仰,他们认为柳是人类的始祖,在祖先的坟墓上插柳,就代表着子孙兴旺。除了同汉族相似的节日外,满族也有其独有的节日如颁金节。颁金是满语意思是满族的命名之日。颁金节是满族盛大的节日,是满族的“族庆”之日,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在公元1635年的农历十月三十一日,皇太极颁布谕旨,正式将族名“女真”更改为“满洲”,标志着满族正式诞生。还有走百病,这是属于满族妇女的节日。在正月十六日这一天妇女们穿上漂亮的衣服,结伴出行,游乐玩闹,希望能够消灾祈福。满族在节日期间也有自己独特的娱乐活动。如珍珠球、跳骆驼、跳马和滑冰等。这些运动大都来源于满族人民朴实无华的劳动生活,如珍珠球在满语中被称作“尼楚赫”,是光明和幸福的象征。满族人在渔猎时期,会下到江河之中采捕一种蛤蚌,然后取出其中的珍珠。

政府在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政府的扶持和指导不可或缺。政府应该重视关于满族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制定关于保护满族文化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设置民俗保护区,采用“政府扶持+景区运作+周围居民监控”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将景区的文化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如设计具有满族特色的纪念品、工艺品,发布具有满族文化特色的广告,印发关于满族基本知识的科普读物。还可以选派一些有丰富经验和能力强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满族聚居的村落,进行系统的研究。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老的传承人去世,而又没有新一代的传承人继承的两难境况,对此我们应该形成一套完整的传承人保护机制,充分调动人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从经济、法律等多个方面为传承人提供支持。可以引导建立一些民间组织,给予引导资金支持,让民间自发组织交流活动,允许他们适当地盈利。对于满族文化的开发切忌过于急躁,简单粗暴的开发只会对满族文化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保护满族文化生长生存的人文环境,是保护满族文化的核心所在。对于一些满族文化保存比较好的地区,我们应该保护好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只有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满族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才能够使满族文化巨大的经济潜力发挥出来。

保护满族文化遗产主要依靠人才,只有更多精通满族文化的人才出现,才能更好地保护满族文化。可以开办满族文化保护学校,专门培训满族工艺,培养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组织科研队伍,尽快使对满族文化的保护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参考文献:

[1]苑海龙.吉林省满族民俗旅游开发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1):99.

[2]曾亚玲,戴士权.满族萨满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吉林满族地区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6):168-172.

[3]刘雅琴.满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6):124-128.

责任编辑:杨国栋endprint

猜你喜欢
保护现状
政府主导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延平区南山镇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现状及保护对策
俄罗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广播电视微波传输通道的故障判断
苏州市湿地保护现状与优化对策
达州市中药材资源保护现状及对策建议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
鹤庆县草海湿地保护现状与对策探讨
以南京民国建筑的保护现状为例看文化遗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