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高校思政工作的“事”“时”“势”

2017-09-09 23:57种鹃
现代交际 2017年17期

种鹃

摘要:当前思政工作存在课堂上教师只注重理论讲诉,缺乏理论联系热点,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在信息化时代,思政课教育方式单一,学生课堂的抬头率不高;在国际形势面前,缺乏对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正确认识,解释疑惑的能力有待提高这三方面的问题。为此,必须加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关键词:因事而化 因时而进 因势而新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7-0031-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①从“事”“时”“势”三方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新方法,不断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是高校思政课应有的追求。

一、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

“因事而化”就是教师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具体事件,进行分析、剖析,及时有效化解学生们存在的思想困惑,抓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老师以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入手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从课堂效果看,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维的主动性,增强思政的吸引力与感召力,真正让思政课落到实处。思政课,不能只学书本理论,机械地背诵,应付考试,这与我们的教学目标是相背离的。教师应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讲课时将理论与现实热点结合起来,对热点事件进行全面分析,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首先,对事件进行解剖,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首先作为大学生,爱国最应该做的就是认真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不断强大起来,关注时政热点,认真领悟国家政策方针,心系祖国,将国家的发展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次,在问题分析中领悟科学理论的真谛。思想政治理论是前人思想的结晶,是教我们如何分析事件美与丑、是与非、善与恶的标杆,能够帮助学生透过事件的表象,揭开虚伪的面纱,用科学的理论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明确是与非、分辨美与丑、知晓善与恶。能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现象与本质这一范畴进行理论分析,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现象与本质的方法论意义,现象和本质辩证统一,启迪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通过现象与本质的范畴,让同学们清醒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能够剖析事物本质的一把钥匙。

再次,在对事件的分析中培养理性思维方式。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可以以具體事件入手,指引大学生形成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现在网络报道存在很多“标题党”,为了增加浏览量,故意用夸大、虚假或滑稽的形式,引导学生去看,打开内容一看,毫无思想性、内涵性,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首先要有“事实”观,不能轻信标题的讲述;其次是要有“自主”观,要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去一些正规的网站浏览信息,学会理性思考,辨别信息,理性的思维方式对学生以后成长发展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因时而进

“因时而进”就是要根据网络时代的要求创新教育方式,以新媒体、新技术为支撑,激活思政课堂,增强教学效果。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我国网民有近六亿人,手机网民有四亿六千多万人,其中微博用户达到三亿多人。很多人从网上不加辨别地获取信息。因此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强宣传、引导投入,掌握这个意识形态的主动权,不能使意识形态问题被边缘化。确实,随着移动时代的到来,手机已经逐渐取代报纸、广播、电视、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媒体,以前没有条件和时间上网的人群现在可以随时拿出手机获取信息。对大学生来说,无论是休息闲暇,还是食堂吃饭、教室自习、图书馆看书,都会习惯性地拿出手机进行媒体阅读。移动网络已经极其深刻地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思想。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新媒体、新技术的融入是必然趋势。要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支撑作用,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利用新媒体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思政课要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为了顺应时代需求,教师必须提高计算机运用能力,课堂上,在进行理论课内容的讲解时,可以把网络中出现的与讲课内容有联系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把理论讲透、讲活。比如,在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时,理论讲述的同时,可以播放视频《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历程的理解,同时把马克思对各种错误思想的批判与当前一些事件联系起来,讲清马克思主义与当前社会的关系,把具体热点穿插到知识中,营造课堂生动活泼的气氛,使理论知识更加通俗易懂。老师也可以通过网站、微博等发表具有时代性和教育性的作品,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扩大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不断增强网络正能量。

其次,利用互联网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传统的上课方式中,在课下,教师和学生基本上处于分离状态,互相之间缺少交流沟通,教师难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情况,学生对一些重难点问题存在理解障碍,教师很难与学生建立深厚友谊。这种距离感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不利影响。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可以通过微博与微信平台,把线上和线下学习结合起来,建立一个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群体为主的微信群,搭建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学习的平台,让学生与教师借助这个平台进行联系、沟通交流,同时教师运用这个平台不断推送积极的正面的信息,如时政热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如果发现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时,教师应及时辟谣,对学生予以正确指导。老师要鼓励学生发表意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有针对性地疏导。这样既可巩固课堂学得的知识,又可及时引导学生,不断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降低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因势而新

“因势而新”就是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即引导大学生全面客观清醒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把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endprint

随着科技革命迅速发展,各国间的以科技竞争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白炽化。而综合国力、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必须担负起应有的历史使命和责任,特别是在我国面临重大历史变革和世界处于不稳定的情况下,更是义不容辞。因此,首先明确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踏实苦干,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国梦而奋斗终身。思政工作在当前国际形势下,面临巨大挑战,思政工作必须创新。

首先,课堂教学联系当前国际形势。教师要对当前国际形势有正确判断,如当前出现的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在坚持内容第一的情况下,要不断加强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形式创新,联系当前形势,把理论讲活、讲透,不断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占据思政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心喜爱、真正学到东西,为以后的人生做好铺垫,把思政课课堂建设成为学校的优秀课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联系的观点,以思政课教师为主体,加强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沟通、思政课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以及与中学德育课程的联系,建构一体化育人的格局。不断整合资源,加强老师之间的沟通,老师经常学习讨论当前国际形势,思政课讲授方法,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把握教材内容,多个老师合力备课、通力上课,增强课堂效果;教学中坚持以当前国际形势中的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让思政课教材问题体系向教学问题体系转变,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与“思政课”合力育人、全过程育人。

其次,面对当前国际形势,不断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牢牢掌握话语权。哲学社会科学对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要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作用,当前很多教材存在问题,内容中存在认为马克思过時等言论,为此必须认真编写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教材,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引领地位,以教材优势带动学科向前发展,深入挖掘教材育人资源,加强育人效果。整合学校师资力量,不断推进“课程思政”教材体系建设,让教材内容丰富起来,编写大学生看得懂、乐意看、有感悟、有体会的教材。要用好中国话语诠释好中国故事,讲清楚中国社会发展的道理,避免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要从实践出发,建构本国的话语体系,形成具有学科优势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改变有理说不出、说不清、说不好,甚至不会说的局面,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话语创新,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话语主导权、主动权,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解释力、吸引力。

再次,根据环境育人理念,潜移默化地进行国际形势的学习。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环境育人的理念,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创建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深入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注重显性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

总体来说,把握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事”“时”“势”,就是要结合热点事件、时代要求、当前形势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理论导向、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把握教育对象的新变化,将因材施教与辨证施治相结合;运用信息化教育手段,将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制,将制度建设和日常管理相结合,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发扬实践育人优良传统,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落到实处。

注释:

①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新华网,http://www.china.com.cn/newphoto/news/2016-12/08/conte

参考文献:

[1]左鹏.回归本位,改革创新——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EB/OL].宣讲家网,http://www.71.cn/2017/0208/933782.shtml.

[2]韩喜平.把握好高校思政工作的“事”“时”“势”[N].光明日报,2016-12-14.

[3]金东寒.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J].求是,2017(2).

[4]李照雨.针对现实问题,抓紧抓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红旗文稿,2017(1).

[5]张兆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公安教育教学全过程——学习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J].公安教育,2017(1).

责任编辑:于 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