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幼儿的道德情感现状调查研究

2017-09-09 11:38康海花
现代交际 2017年17期

康海花

摘要:通过对甘肃省会宁县的一部分农村留守幼儿进行调查和追踪,发现目前类似会宁县的农村留守幼儿,他们在道德情感上存在安全感、同情感、关爱和体谅等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从幼儿园、家庭、社会支持三维给予相应的道德情感的培养建议。

关键词:农村留守幼儿 道德情感问题 道德情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D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7-0063-03

随着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迅速发展以及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导致留守幼儿这一群体形成。农村留守幼儿是指不与父母双方一起共同生活,且户籍在农村的3-6岁幼儿。6岁以前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基础,也是关键期,幼儿时期的发展对以后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幼儿道德情感对整个人生发展的影响意义重大。

一、幼儿道德情感重要性的探索

朱晓曼教授曾谈到“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学习教育过程是个体发展两个重要的过程,缺一不可,道德情感在幼儿的道德发展中具有特殊和重要的价值”[1]。

(一)道德情感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一些实验证明,良好的道德情感体验能够促进幼儿身体的发育,研究者对一些身材矮小,但没有疾病,家庭不和、缺乏关心的幼儿做了调查,并让他们与原生家庭相脱离,给予他们良好的情感环境,他们的身高、体重都有所增长。

(二)幼儿道德情感对认知的作用

认知与情感无法相等同,但是在情感的形成、发展中,认知与情感有紧密的关系。认知与情感需同步发展,儿童在学习中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潜能。积极的情感的培养能够促进知识的吸收,有心理学家曾经通过实验得出了相應的结论:当一个人受到表扬时会表现出快乐喜悦等的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这样可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三)道德情感对幼儿个性特征形成的作用

幼儿在教育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成长,形成的影响会不断系统地刺激幼儿,情感是在这种不断的刺激和作用中形成的,与情感相适应的个性特征也慢慢形成。成人后的发展大多取决于幼儿时期的发展,尤其是幼儿道德情感对整个人生发展的影响重大。研究显示:有留守经历的幼儿在长大成人后,心理问题出现的几率相对较大,社会性发展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和问题。然而农村留守幼儿的道德情感培养研究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过程,一方面道德情感本身是一种无形的,较为抽象,再加之幼儿年龄较小情感表现不明显,因此对幼儿以及教师、家长通过访谈和问卷、观察三种形式,了解幼儿道德发展状况,并获得更多的关注。

二、当前农村留守幼儿的情感现状问题探析

为了解当前农村留守幼儿的道德情感发展现状,对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的几个村镇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文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选取总共80名幼儿,其中48名留守幼儿,幼儿园教师5名,看护人5名,分别访谈观察了10名幼儿和10名老师。

(一) 农村留守幼儿的情感现状分析

1.留守幼儿与非留守幼儿的情感差异

留守幼儿总的情感平均数为 2.1115,标准差为0.18821,非留守幼儿的平均数为2.2846,标准差为0.2112。 在平均数比较中,非留守幼儿明显高于留守幼儿。在标准差的比较中,留守幼儿的情感水平相对更集中。表明农村留守幼儿的情感水平明显低于非留守幼儿。

2.留守幼儿道德情感在性别上的差异

从表2可知,在留守幼儿中,男孩与女孩情感水平的平均数分别是2.1916和2.2287,即看出男孩的情感发展水平略微低于女孩的水平;男、女孩的标准差分别是0.18832和0.20726,即男孩的情感发展水平比较离散。且P值较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也就是农村留守幼儿情感水平不存在性别差异。

(二)当前农村留守幼儿道德情感发展中的问题

首先了解农村的留守幼儿道德情感问题是对其进行培养的基础。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查阅了有关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的培养和留守幼儿情感发展等一些文献资料,通过对道德情感的结构分析,得出农村留守幼儿的道德情感问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安全感

安全感一般在心理学中比较常见,是人的心理发展情感表现之一,简单而言:安全感是指不恐惧,内心比较稳定,舒适安心的感觉。安全感主要表现在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2]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深入研究了安全感,并且编制出《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分析了一个人安全感存在与否的重要表现。[3]有安全感的人会更加关注自己心灵的健康成长,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然而,缺乏安全感的人内心停滞成长,并且会表现出胆小、恐惧、焦虑、自卑等特征。有安全感的人在生活中表现得更加自信、沉着、淡定。如果父母都不在身边,这将影响儿童安全感的形成。

人的安全感首先表现在对陌生人的适应度上,农村留守幼儿和非留守幼儿的差异比较明显,总的留守幼儿48人,对陌生人的表现中感到害怕警惕不敢接触的有42人,达到留守幼儿人数的87.5%;非留守幼儿32人,对陌生人的态度是警惕、害怕的有20人,占到62.5%。明显留守幼儿对陌生人的适应度相对较弱。如表3:

其次,人的安全感表现在心理上的安全感,也是对自己身边亲近的人的安全感,本次主要是从父母和朋友的心理角度来进行调查的。留守幼儿48人中有40人觉得家长不要他了,占到83.33%,非留守幼儿32 ,只有6人有此感觉,占到18.75%。如表4:

对农村留守幼儿来说,他们的不安全感不仅来自于陌生人,也是来自于身边比较亲近的人,包括家人、老师朋友等,在内心中觉得亲近的人会丢下自己不管,自己也没有交到真朋友,这体现出他们对身边的人不够信任。

最后,在与幼儿园教师进行交谈以及问卷调查过程中了解到80%的教师觉得留守幼儿没有安全感。且对留守幼儿的家长进行访谈,如下是一个6岁的大班幼儿访谈记录:endprint

A:平常你睡觉是跟奶奶一起睡还是单独睡呢?

B:都是跟奶奶睡的

A:那为什么不自己睡呢,没有自己的小房间吗?

B: 屋里房子多,好久之前跟爸爸妈妈睡的,他们走了之后,我就跟奶奶睡了,晚上太黑,我自己害怕不敢出去上厕所,也不敢睡。

A: 那跟爸爸妈妈睡的时候会感到害怕吗?

B:没有(摇头),我比较喜欢跟爸爸妈妈睡,妈妈还给我唱歌、讲故事……

A:没事儿,跟奶奶睡也挺好的,奶奶也经常照顾你,也很爱你。

B:嗯,前两天我妈妈还打电话回来了,说过一段时间来看我,不过我很想他们。有时候觉得他们不想要我了,每次都说会回来看我,但是都没有回来。(很伤心,流泪)

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小女孩很想念自己的父母,并且因没有父母的陪伴而感到害怕,内心缺乏安全感。她身上反映出农村留守幼儿群体的特征。农村留守幼儿安全感比较低,不管在熟悉还是陌生环境,他们都会感到害怕、担心。

2.同情感

同情感是道德发展的基础,同情感与贫富没有关系,是普遍的关怀情感。同情心是一个人有道德的具体体现。有观察研究发现:3到7岁的幼儿看到小朋友在活动室大哭时,仅有6%的幼儿没有反应,18%的幼儿会直接去安慰哭的同伴,一半幼儿会出现同情的表情,有的幼儿主动去寻找帮助。[4]同情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它的产生基于儿童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形成,并且它的发展为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同情心的比较

本次调研中发现,在同情心水平表现中,非留守幼儿高于留守幼儿。留守幼儿的平均数为2.4059,非留守幼儿的平均数为2.4452,非留守幼儿平均数高于留守幼儿;从标准差来看,留守幼儿比非留守幼儿表现得更加集中。

(2)对幼儿教师的访谈中同情感的分析

在与幼儿教师的接触中了解到许多留守幼儿表现出同情心较弱。一位主班老师谈到:幼儿园的小孩子都是一起上课,他们很长时间看不到父母,或者有的孩子从小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母亲离家出走了,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或者父亲成长,有时他们觉得自己被抛弃了,做各种活动虽然都很感兴趣,但是不会很用心,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是同情心。在教师看来,这些孩子自己觉得需要被同情。我自己了解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同情差别很大,一般情况下,在孩子身边的父母都会给孩子讲述生命教育,强调生命的重要性,无论是花草、动物,还是各种生命。但是,曾经遇到一个小孩儿,6岁时经常跑到山上去掏鸟蛋,有时还会把鸟蛋带到幼儿园向其他小朋友炫耀,或者砸碎。一开始认为是小孩子贪玩儿,细想之后就会觉得是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的缺失。

3.关爱和体谅

体谅感指为他人着想、体贴他人、谅解他人的情感。关爱感是主动关心、爱护他人的情感。二者都是对人的基本需要的关怀和理解,强调了在道德教育中情感的重要作用。“在三四岁之后,儿童的心理发展会更加复杂且水平也逐渐变高,也会不断地感受到别人的行为和体验。”[5]因此,要把握3-7岁的关键期,逐步引导、培养幼儿的体谅感。体谅感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幼儿的道德情感的发展,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而且有益于同情心和责任感的形成。

“麦克菲尔提出,体谅、关心是品德结构中最重要的。”[6]因此这种良好品德的培养,要做到为他人考虑、换位思考,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让他人深刻感受到这种关怀和体谅,而且还要做睿智、有道德的人。“与他人友好和平相处,做到爱与被爱是人类发展的基本需要,道德教育的首要职责也是帮助他们满足需要。”[7]

三、农村留守幼儿道德情感培养的原因和策略

远离父母的留守幼儿,更多的是与看护人、老师和同伴接触频繁,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是老师。正如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益于幼儿思想品行的养成,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良好的同伴关系也有助于亲社会行为的发生。[8]也就是说,留守幼儿的道德情感受父母以及整个家庭、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大的社会环境多方面影响。

(一) 幼儿园道德情感培养

在幼儿园中老师与幼儿、同伴之間的两类关系更为重要。农村留守儿童在幼儿园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就是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两者的关系不仅能够影响教师的活动,而且影响幼儿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继而影响到心理个性发展。

1.师幼关系建立

农村留守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相对而言对,各种情况都比较敏感,尤其出现活动中的彼此的攀比。首先,要建立平等的主体间的师幼互动的关系,做到基本的互相尊重。其次,老师要均衡对幼儿的关注度,农村留守幼儿希望受到关注。因此,老师在平时的生活和活动组织中,做到平等地关注每一个幼儿。并且要表达出对幼儿的爱,从而激发幼儿的道德情感。老师对幼儿的关心和帮助是“爱”建立的基础,也是内心对幼儿的责任感和尊重的体现。师爱具有“无私性、理智性、教育性、道德性”等的特征。[9]因此,在农村留守幼儿的道德情感培养中要强调“爱”的作用。

2.同伴关系培养

在从与幼儿园教师、家长的访谈中了解到一些留守幼儿比较喜欢独处,性格内向,并且他们的同伴关系存在问题,与同伴相处时不爱说话、孤僻。改善这种状况必须要注重同伴关系的培养。“同伴关系通常是在交往的过程中,同龄人之间或者是心理发展水平相平衡的人,建立的人际关系。”[10]首先,要形成互相帮助、关心的同伴关系。有研究表明,儿童在与同伴的相处中,同伴对其的接纳与表现出的孤独感有紧密的联系。[11]留守幼儿的同伴关系大部分是在幼儿园中形成的。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对农村留守幼儿好奇、探索、自信等情感具有重要作用。

(三)家庭教育为辅助

家庭教育为幼儿园的教育奠定了基础。并且在人的成长发展中是基础元素。农村留守幼儿缺乏家庭教育。研究表明,“广西、四川、湖南等多数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12]农村留守幼儿的监护人有父母其中一人、或者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比较多样,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是各具特点。但为促进孩子的道德情感的发展,农村留守幼儿家长或监护人要有教育意识、注重家庭氛围,形成和谐的亲情关系。认识到监护不仅是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且要正确教育、影响孩子的思想发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留守幼儿的父母也要树立有爱心、责任心的良好榜样,经常回家,多看望老人、孩子,与他们多沟通和交流。endprint

(四)社会保障

农村留守幼儿道德情感培养也需要社会的支持。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幼儿的道德情感问题,必须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国家需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完善对农村留守“幼儿”的保护政策,不仅是对整个学前教育免费一年学前班制度,对农村留守的学前幼儿应有更多的支持。地方政府也需详细具体地了解留守幼儿家庭状况、类型、数量等,采用档案袋的方式关注农村留守幼儿,做到物质资金的支持帮助和精神方面的鼓励。形成幼儿健康发展的安全环境。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农村留守幼儿普遍缺乏父母直接爱护、教育,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心理、品德、性格的形成。[13]情感在人的一生中不可或缺,情感与道德的观念融合逐步形成道德情感。个体获得自信、关心等重要的情感体验,对道德情感的良好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农村留守幼儿的道德情感培养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过程,需个体、教育、生活环境等相互作用,促进幼儿道德情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董溯战.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国家责任[J].宁夏社会科学,2011(4).

[3]杨梅.从需要层次理论谈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1(6).

[4]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5]何文.如何让孩子学会体谅他人[J].知识文库,2015(6).

[6]王红菊,岳远彬,栗晓东.体谅与关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来自体谅关心德育理论的启示[J].當代教育科学,2008(6).

[7]何肖芸.论体谅模式在学生文化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研究,2012(5).

[8]高亚兵.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 (4).

[9]张学浪.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生成的理论价值[J].社会科学研究,2016(1).

[10]曹荷建.学前儿童同伴关系不良及巧矫治[J].黑龙江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2(12).

[11]张学浪.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

[12]冯维,杜红梅.国外移情与儿童欺负行为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1).

[13]周芬芬.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困境与突围[J].学前教育研究,2009(7).

责任编辑:杨国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