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心匠意—晚明文人审美情趣与古典园林造园技法

2017-09-10 08:17孙晓萌
西江文艺 2017年15期
关键词:古典园林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之魅力亘古绵长。晚明时期,许多官场失意的文人士大夫纷纷寄情于丘壑林泉,醉心于园林艺术,创造性的提出了大量关于相地立基、选石掇山的审美观点,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园林审美观。而古典园林也在漫长的发展中,生动的传达出文人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和审美情趣,使园林在景观构成和艺术形态方面日臻完善。艺于心,匠于意,二者完美契合成为中国古典造园的根本出发点,是谓“艺心匠意”。

【关键词】:晚明;文人审美情趣;古典园林;造园技法

明代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造园兴盛,许多文人士大夫在苏杭等地修筑园林,以备颐养天年。造园即构园。所谓构园,就是遵循一定自然法则和艺术规律所创造的符合人们审美情趣的人工环境。艺心,谓之心有艺境。匠意,语出陆机《文赋》“意司契而为匠”,所指即立意取舍,应使其契合无间,工巧如匠。而园由匠造作,加之艺心,便可得登峰造极之作。“围墙隐约于萝间,架屋蜿蜒于木末。山楼凭远,纵目皆然;竹屋寻幽,醉心即是。...结茅竹里,浚一派之长源;障锦山屏,列千寻之耸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晚明造园家计成在《园冶·园说》中的这段描写是对造园技法的总结和概括,从侧面论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征、欣赏方式和审美价值。以此而言,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是美的生活环境,还是文人的精神家园,有深厚的人文内涵,承载着文人园居生活的悠久历史。

一、“艺心”——晚明文人的审美情趣

晚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转型期,文人们的价值取向由内向外发生了巨大变化,其灵动洒脱与自在闲适的心态影响着艺术发展的整体风貌。尤其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的造园兴盛,使得晚明文人的审美情趣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之间产生了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其美学思想与园林建造相互渗透,碰撞出绚烂的时代火花。文人画的兴盛对造园技法的发展和完善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许多造园家都拥有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他们既精通造园又擅长绘画,如计成、文震亨、张涟、张南垣等人,其中计成更是“少以绘名”,他们都秉承着文人士大夫阶层特有的审美情趣,崇尚高雅,遵法自然,借造园与品园来标举人格,对园林意境的塑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古典园林以文人士大夫为造园主体,强调师法自然,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美;强调如诗如画,追求“境仿瀛壶,天然图画”的意境美;强调高雅绝俗,追求“从雅遵时,令人欣赏”的艺术美。

(一)师法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园林之师,为大自然,即所谓师法自然。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古典园林的创作和审美都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美”。晚明造园家计成在其著作《园冶·园说》中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规划设计原则,“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行,或傍山林,欲通河沼”即是主张因地制宜,巧妙利用先天的自然环境与地貌特征来造园,如此才能实现“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的理想。晚明文人文震亨在园林的审美情趣上同样推崇自然美,在其著作《长物志·室庐》 提出“随方制象,各有所宜,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险无俗”,认为园林建筑物应根据位置和功能进行设计,使其巧妙地融入到环境之中,进而将建筑美概括为“古”“朴”“俭”。至此,师法自然、巧用环境,因地制宜的中国古典园林风格最终成型。

(二)如诗如画:“境仿瀛壶,天然图画”

画园相通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特征之一。中国古代造园家常常依据历史名画来进行园林设计,如此一来便赋予古典园林以“如画”的艺术特征。晚明造园家计成在《园冶·屋宇》中提出“境仿瀛壶,天然图画”,即园林意境仿佛壶中仙境,风景如同天然形成的图画,这生动地体现了晚明文人园林与文人山水画之间的密切联系。其在书中自序里提到受邀为吴又于造园的经历,写道:“此制不第宜掇拾而高,且宜搜土而下,令乔木参差山腰,蟠根嵌石,宛若画意”,字里行间暗示着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技法与文人山水画之间的精神关联。同时,晚明文人文震亨也主张以画家的眼光来欣赏园林和指导造园,其在著作《长物志》中提到“安设得所,方如图画”。晚明文人在品评外物(园林、家具等)时,常常运用其独特的文人审美特性,使“以画理造园”的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重要特点。此外,《园冶·立基》一卷中写道:“房廊蜒蜿,楼阁崔巍,动‘江流天地外之情,合‘山色有无中之句”。鉴于此,中国古典园林“如诗如画”的意境便显现出来了。

(三)高雅绝俗:“从雅遵时,令人欣赏”

中国古典园林的“高雅绝俗”来源于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中的闲情雅趣。由于晚明文人士大夫的官场失意,使他们将注意力转移到造园艺术之中,满腔的审美情趣被投放到叠石造园之中。《园冶》中处处都留存着文人对园林“雅”的追求,“门窗磨空,制式时裁,不惟屋宇翻新,斯谓林园尊雅”,“多方景胜,咫尺山林,妙在得乎一人,雅从兼于半土”,以致在卷三《墻垣》中提出“从雅遵时,令人欣赏,园林之佳境也”,成为造园的基本准则。晚明文人士大夫追求“高压绝俗”的生活方式,并将其渗透到园林、用具的审美之中,如此才能体现文人高风亮节、超凡脱俗的气质和品格。文震亨在其著作《长物志·室庐》中着重论述了“雅”的重要性,比如“门庭雅洁,室庐清靓”,所言即居室内清新雅逸的氛围更能凸显文人士大夫的格调。

二、“匠意”——古典園林造园技法

(一)构园引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晚明造园家计成提出造园的基本原则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因”主要是指因地造园,认为要根据自然条件和地理状况来规划园林。“借”主要是指借景,是中国古人为了营造美的园林环境而常用的艺术手法,在造园中指依据地形地貌等实际情况来规划风景,以遮劣彰美、丰富园内景观。换言之,在造园时一方面要顺应自然规律,尊重客观现实,另一方面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现有的地理环境加以人工设计改造,以作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优秀园林。同时,采用“借景”的手法,还可以创造景观层次,增加空间感,将园外之景揽于园内。比如,颐和园借玉泉山之景,使其与园内风光遥相辉映,确是“构园得体”;拙政园中的倚虹亭背面有北寺塔耸立云霄,是谓“巧于因借”。以此法造园,可使园林内外环境融为一体,达到以有限面积创造无限精致的创作目的。计成在《园冶·相地》中所言:“倘嵌他人之盛,有一线相通,非为间决,借景偏宜;若对邻氏之花,才几分消息,可以招呼,收春无尽”即此理。

“体”“宜”是指建筑物的尺度、体量与形式恰当。晚明造园家计成认为在园林立基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不可执着于古时“五间三间”的桎梏,“四间亦可,四间半亦可,便不能再舒展,三间半亦可。深奥曲折,通达前后,全在斯半间中,生出幻境也”,得体合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留园揖峰轩面阔二间半,尤妙于半间,可见计成之言在理。文人文震亨在其《长物志·室庐》中也写到“宜明净,不可太敞...或傍檐置窗槛,或由廊以入,俱随地所宜。”其意为造园要“随地所宜”,根据地形的曲折变化对建筑造型加以改造,是自然环境与园内建筑相互融合,形成和谐之美。

(二)相地立基:“涉门成趣,得景随形”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即在相地立基时,要注重规划布局,依据园地的地理环境创造引人入胜的园林形态,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入奥疏源,就地凿水,搜土开其穴麓,培山接以房廊”便可“闲闲即景,寂寂探春”,岂不快哉。苏州虎丘内的拥翠山庄依山而筑,傍水而建。其规划之初就根据山势的起伏、地势的高低在平坦处筑室,在陡峭处置景,将园子分为四个层次,抱瓮轩、问泉亭、拥翠阁等建筑形成高低呼应、错落有致的格局,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有“宛自天开”之意境,是苏州园林中独有的台地式园林。文徵明在《拙政园记》写到:“郡城东北界娄门之间,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由此可见拙政园就是依據其地形进行设计的。拙政园内的远香堂可以东望绣绮亭,西接倚玉軒,北临荷池,远望隔岸的雪香云蔚亭与待霜亭,园内风光尽收眼底,尤其是水中环岛在潺潺流水中,在翠翠丛竹中,如入天然仙境。

(三)组景如画:“融情于景,寓意于形”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审美效果和审美情趣分为三个层次,即“三境”。所谓“三境”是指“生境”、“画境”、和“意境”,第一个层次“生境”是追求感官沉醉,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创造具有“自然美”的生境。第二个层次“画境”是追求心理影响,期望构成主次分明、疏密有致,交相呼应、富于变化的艺术布局,通过艺术处理,创造具有“艺术美”的画境。第三个层次“意境”是在达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基础上,赋予强烈的精神内涵,创造“融情于景,寓意于形”的意境。而古典园林在组景入画时,为了达到意境美的追求,往往寄托着造园家的情意,换言之,在进行园林设计时,造园家不仅要做到“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涉门成趣,得景随形”,还要“融情于景,寓意于形”,使之以情生景,景情相融。明万历年间,秦燿官场失意,心中愤懑,遂寄情山水,而有“寄畅园”的超凡之作。园中的“知鱼槛”便是取意于庄子与惠子在濠水边关于“鱼之乐”的对话,他从“焉知我非鱼,此乐思蒙庒”中寻求心灵的解脱和畅快,此可谓“境因心造,匠意十足”。此外,造园家常以泉石的澄澈清润、梅竹的清幽空翠以及荷花的纯洁清高来作为园林的雅格表现,借其凌冽风骨、顶天立地的精神以物喻人。

结语:

“艺心匠意”犹如水中之盐,无形而有味。晚明商品经济的繁荣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以超凡脱俗、悠闲清雅为风尚的文人士大夫秉持师法自然、如诗如画、高雅绝俗的审美品格,充分发挥“艺心匠意”,对造园技法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为后世的园林艺术发展树立了典范,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文震亨.长物志图说[M].海军,田君,注释.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2]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 计成. 园冶[M].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4]李世葵.《园冶》园林美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孙晓萌(1992-),女,汉族,山东淄博人,硕士学位,陕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古典园林
青年景观设计师对我国新中式景观的思考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园林中的融合
中国传统山水画对古典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影响
看《园冶》谈苏州古典园林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空间组合探析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元素符号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传承和创新
景观设计学在中国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