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被动句的翻译理论研究

2017-09-10 11:41李颖张璇
西江文艺 2017年15期

李颖 张璇

【摘要】:奈达(1964)将意译定义为包含动态等价的翻译,与以形式等价为目的的直译进行区分并理论化。笔者为探究两种等价间的平衡关系,以《哥儿》的刘振瀛、林少华两个汉译本为例,根据汉译结果对译本中的被动句进行分类,对译文的两种等价关系的运用进行考察。

【关键词】:等价理论;被动句;小说汉译

一、被动句汉译与形态等价

奈达指出形式等价“并非遵守文本结构”的完全一致。考虑到日文与中文的语顺差异,两者无法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形式对应,本文将探求日文的有标被动句与中文有标被动句之间的对应关系。

1.翻译成“被字句”的被动句

在笔者考察的60个被动句的翻译中,“被字句”在刘译本中出现了13处,在林译本中出现了18处。

(1)今まで物理学校で毎日先生先生と呼びつけていたが、先生と呼ぶのと、呼ばれるのは雲泥(うんでい)の差だ。

1-1过去俺在物理学校,每天也一直习惯地喊老师老师,可是俺去喊别人老师和俺被别人喊做老师,大有天壤之别呀。 ――刘振瀛

中文中“被字句”曾是表被害的专用表达,现在也用于诸如1-1表示客观事实或恩惠之意。但类似「子供に泣かれて困る」「娘に死なれた」等间接被动句若翻译成“被字句”则很不自然。杉村(2003)指出“中文将客观的授受关系作为被动句使用的语义动因,因此直接被动比间接被动更为发达。相反,日语将主观感情作为使用被动句的语义动因,因此间接被动比直接被动更为发达。”「子供に泣かれて困る」的中译文为描写客观事实的“孩子哭了我很困扰。”这则证实了杉村的观点。然而,从客观的视角出发,直接被动句也表现了“被害性”,因此基于形式等价中追求与原文形式尽量一致的原则,“被字句”是最周全的译法。

2.翻譯成“叫”、“让”的被动句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叫”和“让”都有介词“被”的释义,“他叫雨淋了”,“行李让雨给淋了”等等。

(2)まずい事を喋舌(しゃべ)って揚足(あげあし)を取られちゃ面白くない。

2-1如果俺说的不妙,让他们抓了小辫子,那可就糟了。 ―刘振瀛

(3)ひろびろとした海の上で、潮風に吹(ふ)かれるのは薬だと思った。

3-1在茫茫的大海上,让海风吹吹,对身体是有益的。 ――刘振瀛

将以上的例句转换为“被字句”翻译,“俺并未说什么值得被人笑的事呀。”“在茫茫的大海上,被海风吹吹,对身体是有益的。”“叫”和“让”作为常用使役介词,具备增加主语自主性的效果,更强调主体迫不得已而自行选择的语意。另除此以外,还有传达“陷入某种困境”的“遭”、“挨”、“原状态被扰乱”的“给”、“恩惠或被害”的“受”等常用的被动标识与日语的有标被动句间有对应关系。并且结合被动标识的各自特征进行活用,才能将原文的语感和深层含义传达出来。

二、被动句汉译与动态等价

日语是通过语序和词形变化以及助词作用来表现语法关系的黏着语。与其相反,中文是通过语序来决定语法功能的孤立语。中日文间文体构造的差异,导致翻译时需要在形式上做出很大牺牲。为探究对被动句汉译时应在形式上做出怎样的调整、遵守怎样的原则等问题,本论文以《哥儿》的两个汉译本为例进行研究。

1.主客体颠倒

首先,通过主客颠倒的方法将被动句转换为主动句是十分常见的译法,林译本中出现了11处,刘译本中出现了13处,例句如下:

(4)最前は失敬、君の受持ちは……と人が起き上がるや否や談判を開かれたので大いに狼狽(ろうばい)した。

4-1还没等我起身坐稳,即拉开谈判架势:“打扰了,你担任的课...”叫人哭笑不得。 ――林少华

例4是典型的间接被动句,在汉译时,为使译文更加自然,多用主客颠倒的方法翻译成主动句。被动句翻译成主动句后,被害的语感自然减弱。

日语通过词形变化使句子焦点放在客体动作上。因此,诸如「宿直に当たる」「接する」「開く」「来る」此类客观的动作也注入了感情,变成了负面的动作。但中文通过强调动作对主语造成的影响,调整表达方法则可以达到传达被害意思的效果。通过以上分析,被动句主动化,是一种为使译文所发挥的效能等同于原文而牺牲了形式等价的选择。

2.被动句与中文固定用语

为使译文满足“信、达、雅”,则须遵循输出语言的表现习惯。中文和日文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固定用语和熟语。这也是翻译中减少理解障碍的一条捷径。

(5)あっけに取られて、眼をぱちぱちさせた。

5-1这家伙呆若木鸡,眨巴眼睛。 ――林少华

(6)おれは到底(とうてい)人に好かれる性(たち)でない。

6-1我自知自己压根不是讨人喜欢的人。 ――林少华

6-2俺早就不存在任何希望,认为像俺这样的脾气,不会招人喜欢的。 ――刘振瀛

奈达在等价理论中提出语言的排列组合应注重协调性。为使译文更加通俗易懂,应选择最为协调的组合方式。从这点来说,日译汉过程中应遵循中文习惯选择读者最易接受的语言表現。例5-1中「あっけにとられる」对应的“呆若木鸡”,例6-1和6-2中由于中文的“被人喜欢”常常转换成“讨人喜欢、招人喜欢、惹人喜欢”之类的主动句,原文很好地遵循了这一习惯。动态等价可避免逐字翻译的生硬感,创造出灵活的译文。

三、结论

笔者通过总结中文被动标识和日文有标被动句间的对应情况,以及动态等价的两种常见应用,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为遵循形式对应的准则,日文被动句汉译时可借助“被”、“受”、“给”、“遭”、“挨”、“叫”、“让”等被动标识;第二、被动句翻译成“叫”和“让”能够增强主体的自主性。表现主体迫不得已而做出的选择,并可用于客观陈述型的被动句翻译中;第三、 “遭”、“挨”加强“陷入某种困境”的语感。“给”则强调“原状态被扰乱”的语感。“受”适用于“恩惠或被害”的语境之中。第四、为使原文和译文对读者产生同样的阅读效果,有时需要牺牲形式等价,当间接被动翻译成中文时,中文采用主动句,日文采用被动句的倾向很明显。第五、奈达强调了语言组合的协调性。若中文有固定表现,那么遵循中文的习惯选择最易使读者接受的译法。

综上,等价理论在小说翻译中广泛应用的原因也十分明确了。相比灵活的动态等价,形式等价则循规蹈矩且缺乏随机应变能力,但它也是小说翻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标准。随着小说翻译的发展,两种等价应用也将找到其平衡点。

参考文献:

[1]奈达.翻译学序说(成濑武史译)[M].开文社出版.1972

[2]杉村博文.从日语角度看汉语被动句的特点[J].语言文字应用.2003

作者简介:李颖:女,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语言学院本科生;

张璇:女,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语言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