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视野下的笛子独奏曲《深秋叙》

2017-09-11 13:00张研
戏剧之家 2017年14期
关键词:现象学

张研

【摘 要】新中国成立初期,竹笛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演奏乐器出现在舞台上。中国竹笛艺术经历了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涌现出了一批以赵松庭、陆春龄、冯子存等为代表的竹笛大师,在他们的努力探索下,竹笛艺术不断向前发展。1989年,穆祥来创作的笛子独奏曲《深秋叙》诞生,填补了中国竹笛音乐艺术史上的若干空白。本文运用茵加尔顿的现象学理论浅谈《深秋叙》。

【关键词】现象学;茵加尔顿;穆祥来;《深秋叙》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4-0059-02

在20世纪80年代末,著名的板胡演奏家穆祥来创作的笛子独奏曲《深秋叙》,是我国建国以来优秀的作品之一,张平、纪维剑在《笛曲 < 深秋叙 > 探微》中说:“该作品为我国竹笛音乐艺术的音乐美学和音乐表现内容的深度如曲式结构、和声、配器、旋律调性等音乐语言的有机结合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也在音乐美学、音乐音响学、音乐语言材料的科学使用等方面填补了许多竹笛音乐创作史上的空白。”

一、从现象学音乐作品的本质特性来分析《深秋叙》的创作背景

穆老师曾经说过“音乐是有密码的”,在创作《深秋叙》前,他在向作曲家王西麟求教时,当王西麟老师问他喜欢听什么的时候,穆老师说喜欢听交响乐,王西麟老师知道穆老师是搞民乐的,于是王西麟老师让穆老师唱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八交响乐》的主题,后来在创作《深秋叙》时,穆老师是感受到肖斯塔科维奇音乐中的那种感情,接收到了其音乐中的“密码”,感受到了音乐中的精神。模仿肖斯塔科维奇的这段《第八交响乐》的主题,穆老师创造性地运用A调低音大笛,利用低音笛深沉而醇厚的音色,再加上南北派竹笛演奏技法的综合运用,创作了《深秋叙》。

《深秋叙》从被穆老师创作出来的那一刻起,它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作品了,但它被演奏不是“一个”,而是“无数个”,就像这首作品经过中央民族乐团笛子演奏家王次恒老师首演之后产生了巨大的反响,20多年来,被众多笛子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所熟悉,并且在各种音乐会舞台上演奏这首作品。每一次演奏这首《深秋叙》,尽管它的乐谱大体上是相同的,但是每次的演奏效果却不可能是真正完全相同的,每一个演奏者对每一个句子的处理都会加上自己的感受。与穆老师同时期的演奏者吹奏这首作品,和现在的演奏者吹奏这首作品时所具备的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不同演奏者在面对同一首作品时,在音乐的个性、情调、细节处理等方面是不会完全一致的,就算是同一个人演奏同一首作品,每次也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这也是茵加尔顿的观点。茵加尔顿认为,不能把音乐作品和这部音乐作品的演奏混为一谈。

二、从音乐作品的内在时间来讲述《深秋叙》

穆老师创作《深秋叙》时,所体验到的东西早已消失了,我们不管是演奏还是在听这首作品,只不过是在由它影响下所产生的体验基础上来推测穆老师的体验而已。后人对于这首曲子的理解也是如此,例如,有人这么理解:“曲子标题的‘深秋二字及旋律给人的感觉是,乐曲需要表达出一种深沉而旷达的意境。‘叙,是文学体裁上的‘叙述,或是‘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的诉说。穆祥来老师通过低音大笛子特有的低沉音色,描绘了秋风瑟瑟、黄花满地的秋天特有的景色,这凄清的画面仿佛勾起了作者对往事的丝丝回忆和屡屡感慨。”

这些有可能是穆祥来老师在创作《深秋叙》时的感受,但也有可能是后人听了这首作品后对穆老师当时创作心境的一种推测。

《深秋叙》这首作品用茵加爾顿的现象学观点来分析,它不单单是一个乐谱,这首作品并不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空间中,因为它本身就不是一件可以存放于空间的实物。听众在听《深秋叙》时,会在时间观念上充满主观、内在的色彩,比如《深秋叙》中较慢的行板和在物理时间上具有同等长度的部分小快板,听众会感觉到前者要比后者时间长,尽管它们在物理时间上是相等的,这就是茵加尔顿所说的音乐作品的内在时间结构,并不是外在因素决定的,而是取决于音乐作品本身内部的性质和因素。

笔者并不知道穆老师创作《深秋叙》是否是为了“表达”悲秋的情怀,即使不是为了表达,《深秋叙》这首作品也没有因此而不成为音乐作品。韩文艺在他的论文中指出,“《深秋叙》采取了最适合反映艺术审美特性的悲剧体裁,作品通过描述在深秋季节‘嘹嘹呖呖声宵碎的景色,表现了乐曲中主人公当时的境遇与心情,刻画了主人公的矛盾心理,即希望与绝望、自得与寂寞、欢愉与伤感、

愤怒与宽容并存的心情,优美的意境将主人公当时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是,就像茵加尔顿所说的“同一部音乐作品常常在特定的演奏和演出环境下引起某种情感,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引起完全另外一种情感,或根本不引起任何情感。”这让笔者想起小时候上音乐课,现在的中小学音乐课也是如此,音乐老师在上音乐欣赏课的时候,最喜欢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你在听完这段音乐后想到了什么?这段音乐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每次老师这样问的时候,笔者脑子里通常什么都没有,同学们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门,最后老师会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之后我们会恍然大悟,原来这段音乐想要表达的情感是这样的。因为每天在固定的教室里学习,没有了那种意境,在听音乐的时候,怎么也想象不到作曲者创作这首作品时的所思所想。所以说,不能认为《深秋叙》所引起的那种悲秋情感乃是其特有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反对《深秋叙》确实表达了悲秋之情。

三、《深秋叙》音乐作品中的非声音成分——情感品质

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品质,与音乐作品的声音成分结合得极为紧密,就像《深秋叙》在乐曲上的非声音成分的情感品质是同声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只能反映在声音构成物上,无法以其他形式存在,二者紧密结合为一体,在声音上打上了自己的烙印。

《深秋叙》特有的情感品质同一般的情感品质不同,它是独特的、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深入到声音中去,从而打动人们的心灵。每一位听众在听《深秋叙》时,其情感体验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是一首音乐作品的魅力所在。

《深秋叙》这首笛子独奏曲,在中国竹笛音乐艺术史上具有特殊意义。本文运用茵加尔顿的现象学理论对《深秋叙》进行全新解读,从而对《深秋叙》有了进一步认识,笔者在之后的演奏中会更加体会到作品中的意境。

参考文献:

[1]刘强.笛曲《深秋叙》的音乐语言与演奏特点[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4(04).

[2]韩文艺.笛曲《深秋叙》的演奏体会[J].大众文艺,2011(23).

[3]宋瓔芮.音乐的“风语者”——访胡琴演奏家穆祥来[J].琴童, 2015,(12):43-47.

[4]茵加尔顿.音乐作品及其同一性问题[M].波兰国家科学出版社,1996.

[5]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6]张平,纪维剑.笛曲《深秋叙》探微[J].中国音乐,2008,(03):139-141.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象学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对“如是我闻”的现象学诠释
现象学为何应是解释学——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的探索
从舒尔茨的《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现象学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启发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
丹尼特异现象学方法论研究
胡塞尔现象学的认识论雏形——读《现象学的观念》
学习共同体的现象学阐释与应用
从现象学看现当代西方文论科学神话的破灭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