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记忆视域下大学记忆建构的路径探析

2017-09-11 14:58张红霞
魅力中国 2017年35期
关键词:档案资源

摘要:大学记忆依托于档案资源,本文分析了大学记忆档案缺失、利用单一、历史记忆淡薄等问题,提出应充分利用高校档案丰富性、教育性、综合性优势,在多维度收集档案资源基础上,加以创造新利用,建构大学记忆,推动大学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关键词:档案资源;大学记忆;建构路径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世界记忆工程”项目,新世纪以来,档案记忆的观念影响日益彰显。档案具有建构社会记忆的重要功能,一个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伴随着中国的自救图强、复兴崛起而逐渐发展壮大,中国高等教育的记忆成为中国社会记忆的重要展现,大学档案馆有着高校办学历程最为直接、最为真实的历史记录,档案馆应当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建构大学记忆,推进高校的文化传承创新。

一、基于档案记忆的大学记忆的内涵与价值

(一)大学记忆的界定与内涵

“大学记忆是大学形成、变迁和发展中最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是人们以信息的方式对这些历史记录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的总称。”建构大学记忆就是要对与大学记忆有关的历史和现行的记忆信息进行全面的感知、记录、采集、整理、保存和运用。大学记忆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一方面表现为物质存在,如各个时期的文献资料、实物资料,还包括大学不同年代的校园空间、实体建筑、教学生活设施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以象征意义或精神符号的资源来展现,如不同时期的校训、大学精神、校歌、校色、庆典仪式等等。

(二)大学记忆与档案记忆的关系

档案记忆是大学记忆的基础和主体,档案中有着丰富的文化营养,是构建大学记忆的根基和源泉。大学各项文化建设都需要利用档案,从档案中汲取智慧选取素材。档案资源不仅见证变迁中的集体记忆,还可以持续性地叙事与传播,维系与促进大学文化认同感的建构。但建构大学记忆不仅仅是收藏高校档案信息,而需要通过对档案的筛选、加工、提炼、编纂,才能够实现大学记忆的整合、激活、再现、传承。基于档案记忆的大学记忆,正是通过对档案资源进行全面分析、总体规划和有机组合,弘扬和传承大学精神。

(三)建构大学记忆的意义

建构大学记忆有利于传承大学文化。“档案记录本身并不一定能直接成为记忆,而是需要经过社会选择、认知和情感认同”,建构大学记忆不是对大学历史的简单再现,而是凭借档案记录的大量真实的、原始的信息,经过档案编研,去芜存菁,展示大学不同发展阶段的真实面貌、历史成就和文化氛围,从而形成高校“前世今生”的视域,使大学的精神气质、文化品格被广大师生乃至社会认知,形成对大学的文化认同和记忆传承。

建构大学记忆有利于形成师生的价值遵循和行为规范。档案有存史育人的文化功能,建构大学记忆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分散的、凌乱的个体的记忆转化为集体的记忆,是高校主流意识和主导思想的历史呈现。大学发展历程中的精华部分,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和示范功能,如有影响力的重大事件、名师风采、优秀校友等内容,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取向,对档案史料进行了系统化的整理总结,会使师生乃至社会成员从中获得生命的养分、精神的力量和行为的准则。

二、建构大学记忆面临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资料缺失形成大学记忆的空白

档案是人类记忆功能的延伸,是大学记忆的最直接有效的载体。然而从近现代的战火硝烟和文革动乱中走过来的高校,聚散离合中遗失了许多档案,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大学记忆的空白。此外一些部门将教科研活动形成的档案留存己有,不愿歸档,削弱了大学记忆的素材。

(二)档案利用单一形成记忆建构的缺位

大学记忆依托档案记忆,“记”就是要客观地记录,“忆”就是要对档案进行归纳、整理。有些高校档案工作者还未能将职业定位从传统的文件保管者向大学记忆的建构者角色转变,档案管理处于机械被动的封闭状态,千方百计收集来的档案资料成为束之高阁少有人问津的史料或馆藏品。

(三)高校合并与新校区建设带来的记忆断裂

新世纪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经历了一波高校合并和扩建新校区的热潮。合并后的大学记忆信息需要重新整理,文脉传承和历史轨迹亟待完善。建设的新校区缺乏老校区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厚重感,校园空间因历史记忆的失去而变得苍白。由于缺乏历史浸润出来的高等学府的文化韵味和氛围,许多入读新校区的学生甚至有置身在“文化沙漠”的感觉。

三、建构大学记忆的路径

(一)多维度搜集档案,加强大学记忆资源建设

1.征集丰富多样的实物档案。“档案馆是保存人类记忆的各种表现形式,保存社会记忆、个人记忆的最权威场所。”可以大力征集能够生动地展示学校的发展历程和精神气质的实物档案,如:(1)学校不同时期的校牌、校徽、校章;(2)学校一些机构、团体参与国内外重大活动使用过的校旗;(3)不同时期的入学通知书、学生证、借书证、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毕业纪念册等;(4)各个时期的学生作业、笔记,教师的教案、科研成果、荣誉证书等。

2.征集生动的声像档案。声像档案和文字档案相互印证、互为补充。影像技术使人物的音容笑貌或稍纵即逝的场景得以保存,应征集不同时期体现学校层面重大活动和师生日常教学工作及生活片段的照片、录音带、录像带、影视片等,并做好整理保存。

3.抢救式采集口述档案。口述档案以当事人的讲述印证、补充和重构社会记忆,丰富和印证着大学的往事。树立“抢救”意识,对亲身经历、对学校历史有深刻体会的老同志要抢救性地采访记录,分门别类进行专题选择,将口述工作与照片、声像、文物、实物档案的征集相结合起来。

(二)开发利用档案资源,激活大学记忆

1.建设校史馆,构建记忆场所。记忆场所是保留和繁衍集体记忆的地方,许多高校在学校举办重大校庆活动时,建设新校史馆,通过档案文本、图片、实物、场景等,激活大学的发展史,形成大学记忆全面、多样化、有深度的建构,促进对大学的精神认同和文化认同。如西财举办90周年校庆时建设了新校史馆,成为传承大学精神、加强德育、展示学校形象的窗口。endprint

2.加强档案编研,丰富大学记忆。档案编研是充分挖掘、开发档案资源,使“死档案”变成“活资料”“思想库”的过程。档案馆可充分协同校内部门,出版档案史料汇编,围绕重要人物、重要节庆、重大事件选择文化主题策划举办创意展览。如北大出版《北大人文与风物丛书》展示北大的风骨、风范、风采;上海交大2016年举办“思源飞天——逐梦苍穹的交大人”特展,在建校120周年和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时反映学校航空航天学科的发展历程;川大面向全校征集手写版教案和笔记举办展览,生动展示川大的教风学风。

3.运用新媒介新媒体,创新大学记忆形式。一是利用信息化时代的光电技术媒介,提升师生校友参与建构大学记忆的热情。如西财在校史馆设置校友学籍信息查询台,瞬间可查看到校友当年的音容,是校友回母校最喜欢流连的地方;校史馆出口处设置微笑西财,所有参观者可以留下电子签名、摄下影像,并马上传送到手机,也引起参观者的极大热情。二是利用报纸、微博、微信、论坛、网站等媒体激活历史档案,如华东师大2014年将存放于库房的1937-1945年的500份毕业证,通过报纸、电台、网络等开展档案寻根活动,重新颁发毕业证,激活大学的历史记忆,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三是通过组织大型活动如校史剧来建构语境,让师生校友置身于故事中去了解学校传统。如西财策划编写校史剧《光华》、电子科技大学打造纪实校史剧《又见青春》等,形成了师生生动深刻的历史记忆。

(三)挖掘档案资料,以符号强化大学记忆

1.结合基建档案,打造文化地标。新校区面临缺乏历史记忆的问题,可利用学校基建档案,将历史记忆中的建筑、景观、楼宇、雕塑等在当代场景中延续重现,通过贯彻与历史对话的精神,将场所中存在的记忆复活。真实的地域场景,强化场所既有的文脉和场所精神,激活人、场所及其隐含的事件间的关联。如西财在新校区复建光华老校门,天津大学在新校区复建求是亭,复活传统记忆。

2.选取特色风物,延续大学传统。解读与学校的校史故事、名师轶事、历史大事相联系山水草木,展示大学独具特色的风物之美。如“光华铁树”是西财文化精神的象征,天津大學的海棠花、电子科大的银杏是镌刻着师生校友青春记忆和情结的校园标志性植物,在新校区建设中,各校都分别延续老校区的栽种传统。天大和电子科大分别举办“海棠节”和“银杏节”系列活动,贯通两校区文化记忆。西财将“V”型光华铁树融汇在北大门的墙雕、校史馆的大型校史雕塑中,展现和传承学校的历史文化。

3.利用名称符号,展示学校历史记忆。高校校园内的楼宇、道路、景观是建构大学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精心命名可展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历史底蕴、文化内涵,构建大学记忆。如天津大学新校区根据校址变迁及标志性历史事件将校园主干路命名为“兴学路”“博文路”“西沽路”等;以校训命名“求是大道”,以创校人物盛宣怀命名“宣怀广场”,建设“盛宣怀塑像”;以校史名人命名“侯德榜路”“王正廷道”“太雷广场”;沿用“北洋广场”“青年湖”“敬业湖”等老校区标志性景观名称,唤醒场所变迁中被遗忘的集体记忆。

参考文献:

[1]黄宝春,《高校记忆”视野下的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卫奕,《论档案编研与社会记忆的构建》, 《档案学通讯》2008.6.

[3]马雁,《试论高校记忆工程的构建》,《兰台论坛》,2013.6.

[4]周群芳,《高校记忆工程框架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浙江档案》,2016.1.

作者简介:张红霞,西南财经大学档案馆馆员,硕士,研究方向:校史文化,大学文化。endprint

猜你喜欢
档案资源
浅谈档案库房搬迁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校史馆建设中档案馆藏资源的作用与开发利用
大数据时代下档案管理模式变化探究
浅谈档案资源的功能与合理利用
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中的主体”
档案资源建设中几个概念分析及其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