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孩子讲述我们的故事

2017-09-11 19:47刘子义
戏剧之家 2017年14期
关键词:经典电影隐喻

刘子义

【摘 要】儿童形象在经典电影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存在。一方面他们会成为影片叙事的一个节点或是一条线索,从而推动情节发展,调节影片氛围与节奏;另一方面,尤其是在以儿童视角进行拍摄时,能够构建影片的多维度叙事,展现制作者在儿童身上赋予的情感意义;不仅如此,无论经典电影中的儿童叙事手段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与成人世界形成对比,深化主题,发人深省。

【关键词】经典电影;儿童形象;隐喻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4-0102-02

从文艺复兴时期大谈“人文主义”开始,对儿童的重视便与日俱增,这一方面不仅体现在对儿童教育的投资建设上,也体现在文学创作、艺术创作中对于儿童形象的把握与利用。有一个十分生动的例子,一个西方小镇的十字街头,经常发生抢劫斗殴事件,屡禁不止,治安十分混乱。后来艺术家想了一个法子,在临街商铺的卷闸门和墙壁上画上孩子们天真可爱、懵懂无知的脸,一双双大眼睛注视着这个街道。果然,此后这里的犯罪事件明显减少。这就是孩子的力量。

电影界也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越来越重视儿童形象的介入。就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小鬼当家》系列、《笑林小子》系列,韩国电影《七号房的礼物》,日本电影《菊次郎的夏天》、《白兔糖》等高口碑作品层出不穷,可以看出儿童主体地位逐渐确立后,不少电影创作者会在自由、自觉的状态下采取儿童视角的叙事策略。经典电影中的儿童形象由原先的个案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类型电影,而背后的良苦用心也在影片的不断尝试与积累中逐渐清晰,从而引发观影者乃至创作者的深思。

一、经典电影中的儿童形象

(一)英雄与朋友

当成人演员中最初出现儿童演员时,他们往往是可有可无的存在。随着电影事业的不断发展,摄影师开始选择蹲下身子,将镜头对准孩子,看他们在看什么,听他们在说什么。这时候,儿童视角就加入到了整个电影叙事环节。

斯皮尔伯格有不少电影将儿童塑造成为英雄,如《印第安纳·琼斯与魔殿》中琼斯的小助手是个会功夫的中国小男孩,会打架,会开车,面临大敌毫无畏惧;《E·T》中艾略特兄弟俩在一群大人们的围追堵截中带着小ET开车逃亡,发誓要送外星人回家。诚然,又如《小鬼当家》中智斗笨贼的凯文、《笑林小子》中释小龙扮演的小沙弥,都是小英雄。

除了喜欢将儿童设计成人小鬼大的形象,去用与自己身份迥异的机智和勇气战胜敌人,经典电影还愿意展现儿童世界的友爱与和平。斯皮尔伯格的《E·T》中,當科学家想着如何解剖外星人时,艾略特想的却是与它成为朋友。这一类型片里的世界往往诙谐美好,是导演、剧作人儿时梦想的实现,总带着虚构的成分。

(二)灵动与脆弱

电影创作者一方面感受到了儿童主体地位的确立带来的强大号召力与辐射力,另一方面也在寻找突破,不断丰富着电影世界里孩子的性格,让他们普通到贴近现实生活里的孩子,独特到有能够吸引与感动观看者的力量。

经典电影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儿童大多充满灵性,让人觉得聪颖可爱,甚至像个“小大人”。《钢琴课》里艾达的女儿弗洛拉就是一个小精灵般的人物。母亲无法说话,她在转达母亲的意思时常常语出惊人;她与海岛上的小孩子们在树林里玩着小孩子们的把戏;她用俏皮而生动的话语编织了父母浪漫而美丽的爱情故事;她对一切新鲜的事物感兴趣,刚才还在为母亲上课时把自己关在门外而生气,马上就因为一只可爱的小狗而把坏情绪抛之脑后。她的一喜一怒都充满灵气,是整个故事里最为出彩的调和剂。

再比如《辛德勒的名单》里的红衣小女孩。全篇以黑白色调叙事,唯有这个小女孩的红衣保留了原有的颜色,那抹红色仿佛是血液凝结的,游动在灰色的人群中,使得一直以来弥漫着压抑气氛的画面终于跳脱出一些色彩。她的神情淡漠,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恐慌,身边的暴行与屠杀没有在她的身上留下什么痕迹。随着镜头逐渐聚焦在她的身上,这个小女孩从容地走出人群,四处看了一眼,偷偷溜进近前的一个门里,所幸,并没有人注意到她。

但“脆弱”是孩子身上摆脱不掉的标签。不同于将孩子塑造为英雄世界、友爱世界之主角的类型电影,展示孩子的脆弱是现代导演对现实的尊重,对情感叙事的把握与利用。

弗洛拉作为一个在特殊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小女孩,她敏感而无知。她不懂母亲与柏赤裸相对的意义,所以和树亲吻,招来继父史亚力的责骂。

很多人不能理解弗洛拉为什么要向史亚力告密,其实,为什么要苛求一个九岁的孩子呢?她被迫卷进成人世界,复杂的关系与激烈的冲突是她不能够理解与承受的。

当史亚力发现艾达与柏的私情时,将母女两个反锁在屋内,还把窗户钉死。这让弗洛拉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来自父权的巨大压力。她恐惧、害怕,想要逃离这种禁锢,所以她小心翼翼地讨好史亚力。也正因为如此,她劝母亲要好好听话,当她收到母亲刻着情语的琴键时,她没有送给柏,而是交给了史亚力。她希望以这种屈服与顺从获得史亚力的肯定,以此来保护母亲和自己。她怎能想到此举会激怒史亚力?当史亚力拖着艾达来到斧头前,要砍下她的手指时,弗洛拉尖叫着劝母亲认错,当斧头落下,目睹一切的弗洛拉彻底崩溃,撕心裂肺地哭起来。那一刻,观众对她的怜爱达到顶点。这哪是一个小女孩能够承受的?

同样的,《辛德勒的名单》里的那个红衣小女孩没能在大屠杀中逃过一劫。

再如,韩国电影《七号房的礼物》中天真懂事的李艺胜;日本电影《白兔糖》中敏感乖巧的鹿贺凛;法国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中叛逆无助的玛蒂达。经典电影里的儿童形象被塑造得灵动而真实,都经历过生活的不幸。每当孩子的眼泪流下,都是影片中最令观众动容的时刻。

二、经典电影中儿童形象的隐喻

电影中每一个人物的出现,每一个数值的设置都是有意义的。儿童形象呈现的色彩也是人物背后的色彩,都隐含着深层的意义。可以这样说,孩子们讲述的其实是我们的故事。endprint

首先,就单纯以儿童为主角,进行英雄主义的夸大处理和友爱和平的放大处理而言,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儿童单纯童趣的世界,更是成人对童年往事的追忆与守望,对童年梦想的承诺与满足。《印第安纳·琼斯与魔殿》、《E·T》体现着导演斯皮尔伯格从小就有的英雄梦,《小鬼当家》系列、《笑林小子》系列深受人们追捧,想必大众心里都住着一个个人小鬼大的自己。

其次,将儿童处理成为电影叙事中的一环一线,将儿童视角穿插于成人视角的影片,儿童所承担的隐喻色彩更为深厚。

《论斯皮尔伯格电影中的儿童视角》一文中,作者认为:“电影中的儿童视角就是围绕儿童眼中所见的世界来展开的叙述视角。”诚然,儿童没有较为成熟的逻辑思维,也缺乏抽象思维的能力,所以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仅仅停留在直观阶段。选择儿童视角,实质上是承认自己观察、反映世界的一种隐喻和载体,是让已经长大的人在观影过程中通过既熟悉又陌生的视界实现双重语境下的人性思考,是对成人世界的重新审视。

《钢琴课》通过弗洛拉的疑惑与恐惧让我们看到成人關系的复杂与不安;《辛德勒的名单》通过红衣小女孩的死亡将儿童形象置于战争提供的“边缘情境”下,更易触动人心自觉进入反思;《七号房的礼物》通过艺胜与监狱里的好心人不断努力,但是父亲最后依然无辜冤死,让我们反思法律与正义。还有《菊次郎的夏天》、《一一》等,我们在电影呈现的儿童世界里寻找自己的影子,从儿童眼里的成人世界中思考关于人性、人生的基本问题。

再次,电影编导在创作的过程中总会有意识无意识地将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评价带入作品中,不断对儿童视角进行干预,将原本儿童无力承载的深厚内容展现在观众面前。比如《一一》中洋洋跟爸爸说:“爸比,你看到的我看不到,我看到的你也看不到。我怎么知道你在看什么呢?”这一连串的“看到”富含深意,那是创作者让洋洋开口说话。这使得成人与儿童的视角形成互补,而作品也能够得到更为深邃、丰富的艺术展现。因此,成人电影中的儿童总在演绎着成人的“儿童故事”,总在自己的生活中关照成人世界的冲突,不过正是这种方式,让我们看到了电影制作者们对人性的呵护与尊重。

最后,之所以选择塑造儿童形象去承载隐含的意义,是因为成人视角已被社会定式,即使选择边缘人物、个性人物去诠释,也会使得观影者产生旁观感及排斥感。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中不乏关注草根文化的经典影片,但不得不承认很多人“居高临下”的潜意识使得他们无法对其中的痛感产生同感;即使能够感同身受,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去直面自己的伤疤,这也是此类电影叫好不叫座的原因。而儿童处在成长的最初阶段,存在很多可能性,这使得观察的视角更为多元,叙事选择更为自由。且更多的观影者对孩子会自然而然产生亲近感,放松警惕,更易被影片形象所引导。让经典电影中的儿童讲述我们的故事,就像创作者和我们“借一步说话”,既含蓄地表达了意思,又保全了观影者的自尊。

总而言之,无论经典电影中塑造特定的儿童形象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总之多多少少都取得不错的效果。儿童以其稚嫩的口吻在讲述着成人世界一直在思考与迷茫的事情,也许是童年愿望的梦呓,也许是冲破黑暗与禁锢的醒语,也许是直指社会痼疾的警言。我们需要在儿童形象给予我们的悲喜交加里看清其中的隐喻,不辜负每一个电影制作者的真诚与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陈凌.电影中的“儿童故事”:成人无力的情感寄托——以影片《菊次郎的夏天》、《一一》为例[J].电影文学·环球纵横,2008(1).

[2]刘婉露,刘俊.论斯皮尔伯格电影中的儿童视角[J].科学与财富·科学论坛,511-512.

[3]李天辰.浅谈电影中的儿童观与战争伦理观——当儿童形象置于战争题材电影中[J].大众文艺·影视传媒,205-207.

[4]柏红秀.“闪光的人性”——世界经典电影主题分析[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5]柏红秀.世界经典电影文学导读[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endprint

猜你喜欢
经典电影隐喻
调查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废旧纸箱里的经典电影场景
交响乐演绎经典电影典目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007系列中的超级坏蛋
多人聊天之经典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