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在LGBT题材电影中的应用

2017-09-11 19:54任远航
戏剧之家 2017年14期
关键词:视觉符号电影

任远航

【摘 要】随着酷儿理论的成熟完善,电影媒介得以在LGBT题材的创作中大展拳脚。新酷儿电影中创作者们运用电影符号学进行关于性少数社群题材的影像创作。本文通过探讨影像中具象的符号元素,对同性恋情感发展以及生存状态的表现模式进行归纳分析。

【关键词】电影;LGBT;视觉符号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4-0105-02

电影利用其在还原真实和历史重现方面的独特优势,成为百年来记录人类社会如何探索、认知和理解性别身份与情感欲望的重要手段。酷儿电影作为电影发展的一个分支,在性别认知探索和情欲表达上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维逻辑。LGBT题材电影往往都会选择利用某些意象符号,去刻画和表达属于这个群体之间不可言说的、隐秘又性感的情感内容。稍早时期,克里斯蒂安·麦茨①于1964年创立的电影符号学,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LGBT题材电影的新创作思路和新研究途径。

一、电影符号学论述

1964年克里斯蒂安·麦茨的《电影:语言还是言语》宣告电影符号学的创立。麦茨在书中指出“电影不是现实为人们提供的感知整体的摹写。”电影符号学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作品,20世纪70年代后,符号学研究“从结构转向结构过程,从表述结果转向表述过程,从静态系统转向动态系统”。②随后意识形态理论和精神分析学进入符号学,形成了以心理分析为基础的研究电影机制的电影第二符号学。

符号学一词源于希腊语词根“sêma”,是一门研究包括手势信号象征物在内的各种符号体系的学科。任何符号都必然包含两个关联项:一是能指(符号本身);二是所指(能指指示之物)。③在影像文本中,运用符号学分析有两个不同的表意层次,即外在含义和内在表现,通过隐喻象征解读符号表层的含义,进而理解潜在意义,解释言外之意。酷儿电影在异性恋为主导的审美价值体系下,本身就是充满隐秘的小众存在,相比具体而直白的开放表达,通过迷离的光影营造暧昧的氛围,运用具体的意象,是对LGBT群体不可言说的复杂情感更好的表达方式。

二、具象视觉符号

LGBT题材的敏感造就了酷儿电影的“亚文本”地位,运用影像符号表现同性爱情载体背后追寻的欲望和抗争的勇气。霍尔分析好莱坞B型西部片时指出,类型是某些特定的符码或意义系统的使用,他们可以在特定文化中让使用者(包括编码者和解码者)产生共识,从而达到传播的作用。④酷儿电影用特定的元素借物喻意表达导演的思想态度,运用符号意象对同性恋人们的刻画和情感发展,以及生存状态的表现模式进行整体的归纳分析,大致可分成四类符号,即表达情感欲望的;象征传统主流意识的;表现身份置换的;暗含压抑束缚的。

(一)表达情感欲望的符号。这一类型具象符号是酷儿电影最为普遍也描摹最多的。较为鲜明的意象如蝴蝶、金鱼、香水、高跟鞋等。除早有记录并广泛运用于影片中的符号,还有一部分本身不具有情色的含义而在影片中被赋予了此种意义。如《银饰》中银饰作为一种符号映射,暗含喜爱佩戴银饰的大少爷内心深处的同性恋欲望。

(二)象征传统主流意识的符号。在唯“异性恋”而适的主流社会中,包容多样的“酷儿”被认为具有“独特”的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与传统观念和主流意识相悖。“酷儿”们的同性、跨性别和异装等显示出跨越性别界线的可能性,是所有边缘化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发出的挑战,多数酷儿电影都会涉及传统文化理念,展现主流和小众的矛盾关系,因此在影片中都会出现代表传统意识的符号,对酷儿群体造成不可动摇的阻碍力量,或随着叙事推进从对立走向融合。《海南鸡饭》中有关异性恋和同性恋间的博弈构造了很好的具象符号——鸡饭和鸭饭。鸡饭代表阿珍认同的结婚生子的传统意识;鸭饭象征追求自由解放的新观念,结尾两种菜式对垒,母亲首次品尝鸭饭表现了两种观念的和解,是主流价值对边缘文化的一次接纳。

(三)表现身份置换的符号。在拉康⑤和劳拉·穆尔维⑥的相关论述中,女性作为男性差异性的他者,是一个不完整的、遭到阉割的形象。⑦跨性别者的影像中,扮演异性角色的一方大多从体貌打扮和说话语气上会显露出与另一方的不同,从而进行角色区分。社会学研究表明,作为生理性别为男性的跨性别者,会从心理上认同自己是个女人,乐于展示自身健美中含带少女阴柔娇羞的俊朗形象。酷儿影片中常常会借助一些特定的元素符号来暗示主人公身份的转换和自我形象的认同,《霸王别姬》对于人物内心身份认同转换的刻画很有代表性意义。如在“思凡”的戏中,师哥害怕师傅责打小豆子,用烟斗捣破了他的嘴。烟斗代表了主流意识形态对 “他者”的捣毁和绝对权力。当小豆子满嘴是血,面无表情地念出“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的戏词时,隐喻了其对自我“女性身份”的艰难认同,是小豆子心理性别女性化的体现。烟斗符号作为角色身份置换的暗示,使后来程蝶衣(小豆子)在 “精神暴力”和主流意识的压迫下人戏不分,将幻象当做现实,在想象中認同了自身影像。

(四)暗含压抑束缚的符号。酷儿电影中展现的关于异性恋秩序的存在,是一种全面的压制和企图扼杀的状态。作为社会边缘群体,“酷儿”们随时处在自我怀疑、审判、放弃与阉割中,表现人物压抑约束状态的符号比较常见。较为经典的意象就是《河流》里小康的歪脖子病。这是一个典型的伦理失常的畸形家庭,整部影片围绕小康生病到治病的过程展开。结尾父子乱伦后小康拉开窗帘,阳光透过玻璃洒在了父子俩的身上,可小康的病依旧没有痊愈。“歪脖子”被赋予了一种深刻含义,即人性沦落的变形、伦理价值的消解和压抑欲望的暴露。蔡明亮通过“临界感光点”⑧拍摄法,去营造“三温暖”空间里的灯光造型,在闪烁的灯影中,忽明忽暗的人物裸体显现,道德价值的异化沉溺于周遭能吞噬一切光明、希望的黑。

意象符号是LGBT题材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去刻画和表达属于这个群体之间不可言说、隐秘又性感的情感内容。这些符号散落在电影的各处,就像是一套破译密码的规则,在缓缓流动的影像中,默默透露着专属于这个群体的小秘密以及微弱的光芒。

注释:

①克里斯蒂安·麦茨(Christian Metz,1931—1993),电影符号学创立者,另著有《电影语言——电影符号学导论》《电影的意义》《想象的能指》,是充满理想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电影理论家。

②远婴.从符号学到精神分析学——当代西方电影理论学习笔记之一[J].当代电影,1989,(04):24-31.

③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④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M].吴靖,黄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⑤ 拉康·雅克(Jaques Lacan,1901-1981),法国作家、学者、精神分析学家、结构主义者,从语言学角度重新解释弗洛依德的学说,他提出的镜像阶段论(mirror phase)为劳拉·穆尔维提供了理论依据。

⑥劳拉·穆尔维(Laura Mulvey,1941-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导演、制片人,电影与媒体研究教授,著有论文《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视觉快感与其他快感》《恋物与好奇》《24倍速的死亡:静止与移动的形象》。

⑦来自《视觉快感和叙事电影》一文,劳拉·穆尔维1975年发表于英国《银幕》杂志,文章以经典好莱坞电影文本为研究焦点,根据拉康的镜像理论提出三种男性窥视模式:认同式的窥视、窥阴癖模式和恋物的观看癖。这篇文章为女权主义电影批评理论奠定了基础,其主旨是揭露和抨击银幕上的性别歧视,阐明男权社会的无意识所构成的电影形式的反女性本质。

⑧焦雄屏,蔡明亮.河流.[M].台湾: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1997,92.电影《河流》的摄影师廖本榕所说的临界感光点拍摄是指灯光足以感光,不能太亮,但目光颜色不变。endprint

猜你喜欢
视觉符号电影
浅析九江双蒸酒酒标设计的视觉符号
浅析传播于语境中的视觉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