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南丰傩舞传承与发展研究

2017-09-11 10:18姚远
戏剧之家 2017年14期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传承发展

姚远

【摘 要】新媒体技术为南丰傩舞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在新媒体环境下,南丰傩舞可以通过数字技术采集保存信息,利用新媒体平台展示传播,结合动漫产业开发等方式,加强对南丰傩舞的有效合理保护,更好地实现南丰傩舞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南丰傩舞;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722.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4-0158-02

南丰傩舞是江西傩舞文化中最古老的一个分支,起源于古代“驱傩”祭祀仪式,而南丰傩舞能够历经千年沧桑而不绝,主要得益于其赖以生存的封闭的传统乡村环境。但在社会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南丰傩舞赖以生存的传统环境受到强烈冲击,其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虽然学术界提出了政府立法保护、高校参与传承、市场化生产保护等一些列措施,但都收效甚微。在新媒体时代下,具有大众传播特质,即时性、高效性及便捷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技术无疑成为南丰傩舞传承保护的首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保护对象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及“通过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的宣传,加深公众对该项遗产的了解和认识,促进社会共享”。因此,借助新媒体技术对南丰傩舞进行保护、传承、传播甚至创新,必然成为未来的主流发展趋势,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一、南丰傩舞传承现状

从“传”的主体看,傩舞艺人的老龄化严重。罗会武、甘永福等能掌握全套傩舞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均已年逾古稀,傩班的其他主要表演艺人也都年过半百。这对以师徒间口传心授为主要传习方法的南丰傩舞而言,存在着严重的源头危机。如何保留这些老艺人的表演内容、形式以及表演意涵是亟需各方面思考的问题。

从“承”的对象看,传承的新生力量不足。一方面每年大量年轻人外出求学和工作,使得当地常住人口减少,传承的储备人口自然也减少;另一方面由于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摈弃南丰傩舞这种传统的宗教仪式,傩舞不仅不能再给予表演者荣耀,也不能给表演者带来太多的经济收益,导致愿意学习的年轻人数量更少。因此,在当前这种青壮年传承人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傩舞很容易遭遇断代危险。

从保护措施来看,手段措施相对落后。一方面,当前南丰傩舞的展示传播主要以专业研究书籍、文献及少数纪录片为主,除了部分科研人员及传承人有兴趣专门去探究,大众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和可获得的信息量都较少,因此不能引起大众关注;另一方面,虽然江西省建有非物质文化遗传的网络博物馆,但是网站上大部分与南丰傩舞相关的内容是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呈现,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并且未给网络浏览者提供互动的机会,导致传播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新媒体技术优势

新媒体是“基于数字技术产生的,具有高度互动性非线性传播特质,能够传输多元复合信息的大众传播介质,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数字广播电视媒体”①。与传统媒体相比,主要具有如下优势:

受众广泛。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由此可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大众接受信息的习惯和方式迅速发生改变,传播者与受众间的空间距离在增大的同时,信息的传播面积和受众的数量规模也扩大了。

互动性强。新媒体技术通过使用多样化的传播载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点对面、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形成传播者与受众者间彼此交互的模式。这种情况下,受众可以自由选择信息内容,并随时表达观点,同时也利于传播者和受众间双向甚至多向的交流和沟通。

海量内容。传统媒体如书籍、报纸,受到篇幅、版面限制,而广播、电视则受到播出时长限制,包含的信息都有限。但新媒体技术突破了这种限制,其時空的开放性使得海量信息存储成为可能。

高效传播。新媒体技术的高效性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利用新媒体技术,大众可以便捷地检索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并且可以在任意选定的时段接受这些信息;第二,新媒体技术下的信息以图文、声音、触觉、甚至多种形式共存的方式传递,可以充分调动受众在获取信息时的体验感受,达到强化理解和记忆的功效。

三、新媒体环境下南丰傩舞传承与发展策略

使用数字化传承技术不仅能系统、完整地保存南丰傩舞的技艺,还能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模式对傩舞进行有效的传播,为南丰傩舞的传承与发展开辟新路径。

(一)利用数字技术采集保存信息

人们曾经用采访、拍摄、录音等方式采集并记录了许多南丰傩舞的珍贵信息,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保留下的书籍、照片及录像带等资料都存在破损、老化或失真的状况,不利于长期保存及利用。数字技术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二维扫描、三维扫描、动作捕捉技术等众多技术手段,可以将南丰傩舞的手稿、图片、声音、影像等资料转化为数据文件进行整理和分类,不仅利于储存管理,还便于检索查询。

作为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丰傩舞动作的数字化信息采集及存储尤其值得关注。利用动作捕捉技术能精准地记录傩舞艺人的动作,并将其转换为数字模型的动作,再生成二维或三维的动画数据,而这些数据可以被用于影视制作和游戏开发领域。这种动作捕捉技术运用,可以将南丰傩舞的舞蹈动作完整记录和储存,避免遭遇“人死艺亡”的困局,同时也有利于傩舞资源的网络传播和在其他领域的开发利用。

(二)利用新媒体平台展示传播

1.数字博物馆。博物馆网站是当前南丰傩舞展示和传播的重要载体。虽然江西省有非物质文化数字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等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保护和传播为核心的博物馆网站,但其中关于南丰傩舞的内容单薄,呈现形式单一,且网站设计中缺乏用户互动模块,这造成网页浏览者难以全面获取所需信息,且缺乏交流互动的体验。因此,在对此类网站进行维护改进的时候,应该注重完善南丰傩舞相关信息,并使用文字、图片、影音、动画等多种数字艺术形式向大众传播傩舞相关知识,便于用户了解和学习。endprint

三維数字化虚拟博物馆也是数字博物馆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虚拟博物馆不仅能够实现虚拟场景漫游,还可以高清晰还原南丰傩舞的服饰、道具等文物,让浏览者近距离观赏其细节,甚至可以营造出傩舞表演的真实环境氛围,并通过模拟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感受,增强真实感,带给浏览者更好的沉浸式体验。

2.网络课堂。面向大众传授南丰傩舞技艺可以扩大傩舞的影响力,培养傩舞潜在传承人。但过去南丰傩舞面向大众传授时往往采用书籍、院校授课等方式,受时空限制,受众数量有限。在新媒体环境下,南丰傩舞可以通过网络授课平台突破这种限制。网络课堂主要设立录播、直播、一对一三种授课模式。在录播模式中,傩舞课程通过后期加工润色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不仅能呈现出更好更直观的效果,也便于学习者随时观看;直播模式是聘请傩舞艺人、专家学者进行在线互动培训,模拟线下真实的课堂环境,方便师生、学生之间交流互动;而一对一模式则是由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针对性强,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

3.移动新媒体终端。伴随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移动新媒体已成为当前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新兴媒体力量。目前常见的移动新媒体传播平台包括APP、微博、微信公众号、移动新闻端,这些平台具有娱乐性强、即时交互、普及率高等特点,深受大众喜爱。开发利用此类平台传播南丰傩舞应当注意,不仅要有专业的媒体人士参与,更应当强调南丰傩舞艺人、专家学者的加入,使推送内容的质量和专业水准都得到提高。此外,应当尽量减少传播信息碎片化对受众理解造成的偏差,提高发布内容的深度,并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使得更多人愿意通过这类平台接触南丰傩舞。

(三)结合动漫产业开发

随着全民娱乐时代的到来,大众早已对原来教条说理式的信息传播方式产生厌倦。针对这一转变,南丰傩舞的传播也应当顺应时代需要,采用影视、动画、游戏等娱乐性较强的,形式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示相关内容,实现跨界融合。这样既可以改变大众对南丰傩舞陈旧、过时的看法,又可以扩大傩舞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群体,使得南丰傩舞文化可以广泛地为大众所关注和认知。

利用数字动画技术对南丰傩舞进行传播,是新媒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的产业交汇点,不仅能提升观众的审美体验,还能采用观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拉近受众与南丰傩舞的距离。早在 2007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就推出了动画电影《国宝总动员》,运用动画电影拟人化的特效手法,拉近民众与文物的距离,扩大在青少年受众中的影响。而当前台北故宫还推出了《国宝神兽闯天关》、《小故宫幻想曲》等一系列以台北故宫文物为主题的动画片,选择奇幻、冒险故事等深受孩子欢迎的题材,让孩子们透过数字媒介,重新体验艺术典藏的文化内涵。

此外,南丰傩舞历史悠久,保存了较完整的原生态文化特征,从中可以提炼出造型、服饰、音乐等各类具有民族性、艺术性的经典元素用于游戏开发。这些依托南丰傩舞元素开发创造出的游戏产品,不仅可以展示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碰撞与融合的趣味性,还可以让玩家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傩文化的魅力,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潜移默化地认识与学习南丰傩舞。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技术与南丰傩舞创新性的结合,使南丰傩舞中蕴含的艺术资源被更好地保存和利用,有利于傩舞发展理念的创新及南丰傩舞保护水平的提高,为南丰傩舞这门逐渐被遗忘的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南丰傩舞应当积极与新媒体技术相融合,力求实现高效传承,创新发展理念,达到提升江西省文化软实力的目的。

注释:

①邵庆海.新媒体定义剖析[J].中国广播,2011,(3):63-66.

参考文献:

[1]吕燕茹,张利.新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中的创新应用[J].包装工程,2016,37(10):26-32.

[2]康修机,胡少婷.江西民间曲艺中动漫元素的探究——以江西傩戏为例[J].大众文艺,2016,(08):172-173.

[3]白建松.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博物馆数字化展示模式与产业化研究[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1,(6):112-117.

[4]谈国新,孙传明.信息空间理论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179-184.

[5]张俊竹.商业橱窗EAVFS感性设计模式的构建研究[J].美术观察,2016,(03):130-131.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媒体技术传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