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松喦绘画艺术探索

2017-09-11 12:09邓学华高亚峰
戏剧之家 2017年14期

邓学华+高亚峰

【摘 要】本文通过对钱松喦各个历史时期绘画作品的深入分析,得出其在绘画作品创作中的独特时代风格和绘画技巧。对其临摹写生、兼容各家、锐意蜕变、推陈出新、老辣纷披这五个创作时期的绘画特点、创作思路以及各时期的佳作进行了详细研究,梳理了钱老新国画风格的脉络、金陵画派的产生和发展,为我们现代国画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有力的理论保障。

【关键词】五个创作阶段;新国画;新金陵画派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4-0170-02

钱松喦先生创作生涯历经了新旧两个时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的作品各有不同,从摹古到蜕变,再到出新,直至老辣,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体韵遒举,笔无妄下。概而言之,一是有新意。笔意新、题材新、创作手法新,鲜明反映了时代的新貌,并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二是老而弥坚。走出高楼深院,既入山又出山,深入生活,使作品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三是敢于突破传统。立足写生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章法,创立一代新画风。

一、临摹写生,初入门径

钱老幼时学画,从临摹入手。用临摹来掌握基本画法,进而借助写生加以融汇和提升。其临摹的样本包括《芥子园画谱》《点石斋画报》,以及近现代江南名家如任伯年、倪墨耕、沙三春、钱慧安的扇面小册等作品。并研读了当时他所能看到的所有古代画论,其中清代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对他的影响最为深刻。在无锡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学习时,钱老掌握了铅笔画、水彩画、解剖透视等西画技法,并在恩师胡汀鹭的指导下学习了传统绘画。这些训练对他以后山水画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钱老这一时期的画作,保存下来的并不多,《莲塘欲雨图》可视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此画为立轴,莲花、莲叶、水面、天空明显融入了西画的明暗法和水彩画法,飞舞的蜻蜓则采用以勾勒染色为主的工笔技法,也是钱老中西画法融汇的最初尝试。

二、兼容各家,自成一格

从师范毕业到全国解放,在这26年的时间里,钱老教书、绘画,勤奋挥笔,山水、人物、花鸟全面出击。总体看去,是守着传统风格,转益多师,融汇百家,用他后来的话说,就是“翻来覆去”“团团转”。这些画作,笔墨日益严谨,技巧日趋成熟,但总体缺乏鲜明和突出的个人风格。

1929年,南京政府在上海举办了第一届全国美展,钱老的《寿相者》和《山水》两件作品入选。1929年11月出版的《美展特刊》评价:“此画山岭丘壑雄奇,飞瀑临空,其下共有五只小鹿梭巡,笔墨已相当老辣。”《秋波待渡图》作于1940年,题曰:“拟元贤笔意”。钱老向往元代风格,但当时所见原作无几,所谓“摹写”也只能仿其大意。作于1942年的《林泉养福》和《松泉高隐》等,风格都十分相近,结景繁密,山重水复,有屋舍、人物置于其间。画法上属于细笔勾画加淡染,极少泼墨,强调描绘性,弱化写意性,可视为这一时期山水作品的大体风貌。

钱老的花鸟画,多为兼工带写的小写意,如1938年的《柿子》、1939年的《岁朝图》、1945年的《种菊图》等,以墨线画出形状、姿态,再赋予深浅不同的颜色,都是精细刻画,但又非装饰性的工笔重彩。

三、旧瓶新酒,锐意蜕变

1950年初,钱老由于生活和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变——被选为无锡市文联主席,人大常委,所以真诚地紧跟形势,以歌颂之情画新事物、新生活。反映在画法上,明显增加了渲染,作品变得秀润,去除了荒寒之味。

1958年,钱老也和当时许多知识分子、艺术家一样,满怀理想主义激情,创作了《木船机械化》《筑坝》《春风杨柳万千条》《盐堆》《秋耕突击队》《冒雨运矿石》《义务劳动》等一系列反映大跃进、大炼钢铁的作品,这些画作人物和景色合二为一,场面大、人群多,显示了画家扎实多能的功底。其中,代表作《芙蓉湖上》,表现了大跃进时期无锡芙蓉湖一偶。远景为林立的烟囱,高大的厂房;中景为湖心来往穿梭的船只;近景是装卸货物的码头,一派忙碌而繁荣的景象。全画采用鸟瞰式构图,揽万物于眼底,状物精微,船只、汽车、货物、人物等都一丝不苟。整体关系虚实、聚散得當,显得和谐又有气势。这幅作品可看成是钱老新山水画步入成熟期的一个标志。

思想上锐意求新,情感上也渴望跟上时代的步伐,但手中的画笔和相应的技巧跟不上,只能采用旧的形式来表现新的内容。尽管不和谐,但在实践上也是一种尝试和努力。这种矛盾的绘画状态,在当时被称为“旧瓶新酒”。

四、万里壮游,推陈出新

1959年是钱老艺术创作的一个转折点。是年春天,他北上旅行,经北京、八达岭到大同,创作作品四十余幅。同年11月,与余彤甫等游连云港。1960年到吴县、太湖、东山及常熟等地写生。同年秋,作为“江苏省国画工作团”成员,与傅抱石等旅行写生,历经洛阳、三门峡、西安、延安、华山、成都、乐山、峨眉、重庆、三峡、武汉、长沙、韶山、广州、从化等地,行程两万余里,积累大量第一手素材,对山水画的看法有了新的认识:“山水画大有文章可做,关键是要抓住时代脉搏、群众观点、地方特色,再通过辛勤的艺术实践,而成就新时代瑰丽伟大的山水画。”

此后钱老又先后到山西、山东、广东、安徽、江西等地写生。他走到哪里就画到哪里。此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红岩》《常熟田》《三门峡》《三峡灯》《陕北江南》《黄陵柏》《禹王庙》《金鸡岭》《西陵峡》《榕谷歌声》《黄山黑虎松》《大地柏》等,这些画作弱化了《芙蓉河上》那种精致的描绘性,加强了象征意义和观念性,在用笔方式、构图、用色等方面有了较大转变。如画作《红岩》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基调,突破传统,推陈出新。

1962年10月,《红岩》正式面世,各类报刊杂志争相报道,标志着钱老的绘画创作进入鼎盛时期。《常熟田》创作于1964年,是庆祝建国十五周年的献礼之作。表现阡陌相通的江南水田。标题有“年年常熟”的寓意。1964年3月,在北京美术馆举行钱松喦个人画展,华君武(时任中国美协副主席)和邓拓(时任人民日报总编)都亲自写文章给予高度评价。华君武认为,钱松喦的画推陈出新,为当时的美术界提供了一个样板。而邓拓则认为,钱松喦的新国画解决了传统山水画如何反映社会主义精神风貌的问题。纵观钱老这一时期的作品,可以概括为这几点:其一,新题材,新主题;其二,正面描写与赞颂;其三,工整、厚重的笔墨风格与明丽热烈的画面气息。

五、感慨良多,老辣天真

“文革”结束后,年逾八旬的钱老感慨良多,他发表《新春漫笔》来表达自己的创作观点和思想。在他一生最后的八年中,创作了近二百幅作品,迎来了艺术生涯的第二个辉煌期。此时的绘画,大致延续了“文革”前十七年的倾向和风格,但也发生了相当的变化。

首先,写生相对减少,更多是表现以前游历或反复画过的景色,这些题材对于钱老来说感受深刻,又脱离了写生的束缚,可以直抒胸臆,强调笔墨。如《遵义》《青岛鲁迅公园一角》《古北口》《蓬莱三岛》等,它们比20世纪70年代的作品更自然、更放松、更富艺术性。其次,在钱老生命的最后几年,对故乡的回忆常萦绕在心头,每每凭儿时印象画他心目中的故乡山水,如《荆溪梦恬》《荆溪山水甲东南》《铜峰叠翠》《鹅溪月》等,画面恬静,空灵疏阔,笔触老辣淡雅。第三,晚年的写生状物,逐渐淡出寓意政治或反映祖国新貌的模式,回归缘物寄情,感触人生,使作品更真实、更个人化,也更有深度。

六、结语

回顾钱老的艺术历程,在风格上从“旧瓶新酒”式,转化成革新样板式,再到晚年的老辣天真,极富戏剧性和启发性。就革新而言,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对新题材和歌颂性主题的选择,呈现出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

第二,在山水画中融入了焦点透视和光的表现形式,同时坚持传统的笔墨厚度和形式。

第三,通过写生获得第一手资料和素材。他的写生采用传统的方法,与同时代许多融入西画方法、对景摹写的国画写生有根本的不同,这种方法,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钱松喦.顽石楼画语[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2]徐改.中国名画家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3]钱松喦,钱心梅.砚边点滴[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