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家风家训思想伦理价值及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2017-09-11 12:42郁淼
戏剧之家 2017年14期
关键词:精神文明新媒体

郁淼

【摘 要】家风家训是中华传统家庭文化的结晶形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随着时代的与时俱进,新媒体应运而生,本文主要从新媒体的视角简论中华家风家训在精神文明建设诸多层面所发挥的作用,以期使得中华家风家训传播的价值与意义在新媒体时代得以彰显。

【关键词】新媒体;家风家训;精神文明;思想伦理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4-0257-02

一、引言

“新媒体”(New Media)一词源于美国,关于新媒体的定义,国内外专家各执一词,说法不一。早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将新媒体定义为网络媒体,与之较为类似的说法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網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1]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也有专家提出,“只有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才能称得上是新媒体。否则,最多也就是在原来基础上的变形或改进提高。”[2]还有学者将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3]。总之,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广泛而全面的,正以不可抵挡的势头,迅速渗透到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诸多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推动着人类向更高层次的文明生活迈进。

顾名思义,家风即家庭风气;家训则是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每个家庭都应该有其特定的家风家训,使之成为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充当每个家庭成员“三观”的基石。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国风。家风是潜在的无形力量,影响着民风,浸润着党风和政风。良好的家风是砥砺品行的“磨刀石”,抵御贪腐的无形“防火墙”。反之,败坏的家风则是做事创业的负资产,滋生腐败的温床。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家风隳坏,则污秽尽来。古有岳母姚氏的“精忠报国”、包拯的“后代不犯脏滥”,近代有毛泽东的“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以及周恩来的“十条家规”等。他们的家风家训作为有力的标杆,使中华家风家训的旗帜屹立不倒,千百年来形成了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充满无声的力量。不仅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和革命家的情怀,而且也是我们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践行三严三实要求,醇化民风,滋养作风,清明政风,端正党风的价值标杆和宝贵财富。如今,习近平同志发出“不论时代和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注重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呼吁,更是增添了家风家训的重量,使得“家风正则民风正,民风正则政风清”认知深入人心。

二、中华家风家训的思想伦理价值

中华家风家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一份极具特色的道德文化遗产,是古代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具有极大的思想伦理价值。对于培养个体道德品质,营造家庭氛围,形成社会风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等不同层面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在个人层面,良好的家风家训是培植个人基本素养最有效的手段,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最直接的承载和延续方式,个人通过为人处世所表现出来的品质无不折射出其家风家训的教诲。法国著名作家罗兰曾言:“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度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4]罗兰所言是强调环境对人的浸染,个人是生活在其特定家风家训所熏陶的家庭环境中,由此可见家风家训对个人的重要影响力。良好的家风家训浸润着我们的心灵,塑造着我们的人格,熏陶着我们的性情,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诚实的品格、善的教养以及正确的价值观植根于人的潜意识里,形成一生追崇的人生信仰。俗话说“家风好,则人心正,父母慈,儿女孝;家风不好,则父母恶,子不孝,孽孙生”。家风家训起到的教化作用,既带有启蒙的特性,又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带有终身教诲的特性,无形中致力于将个人培养成道德之民、法律之民、智慧之民。古今内外,但凡社会贤能之才大都得益于优良家风家训的谆谆教诲。孟母为保家风纯正,三择其邻,断机杼,使游手好闲、不思进取的孟子刻苦攻读,最终成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思想家;位列三公的曾国藩对子女要求严格,不允许高人一筹,提倡节俭持家,以《家书》的形式将家风家训具体化形式化,不仅将自己的子女培养成有建树的人才,也为中华家风家训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周恩来身为国家总理,不仅是为民清廉楷模,也是家庭建设的榜样,他从不让后代沾自己的一点光,以“十条家规”为社会培养了一位位有用之才。优良的中华家风家训如羽翼一般附着在中华儿女的身上,待其日益丰满,助其翱翔。

在家庭层面,家风家训是支撑家庭乃至家族世代前行的精神内核,整个家庭都在围绕着这个核心周而复始地运转。中华家风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其承载着传递价值观、维系公序良俗的社会功能,对家庭建设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家风家训是一个家族开展教育的起点。在传统中国,社会教育不发达,人的成长往往依赖于家庭教育,许多大的家庭组织,承担着对本家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诸如,祠堂、族产、义庄、义塾等。家族成员之间通过礼仪性的活动取得联系,同时也接受家庭的集体约束。在这一层面,中华家风家训就像家族“纲领”,指导和规训着每一位家族成员的生活和行为,将整个家庭置于特定的轨道上运行,从而维护家庭稳定与和谐。一个拥有优良家风的家庭必将呈现出一派父慈子孝,妯娌和睦的祥和景象,同时获得积极的社会评价、社会威望和社会的尊重,赢得积极的口碑和广泛的人脉。或许,优良的家风家训并不能让一个家庭富裕,但它必将使每一个家庭成员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刚正不阿的姿态对待事物,继而将这种风气传承下去,使家族繁衍不息,发扬壮大。endprint

在社会层面,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只有保证细胞的完好无缺,才能使社会这个巨大的生命体得以正常血液循环,机体更顺畅地运转,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自古以来,“家和万事兴”的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一个和睦的家庭离不开优良家风家训的谆谆教诲。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个家庭的文明进步关系到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文明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优秀的中华家风家训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培养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久而久之,社会将呈现出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

三、中华优秀家风家训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在思想道德建设层面,优秀的家风家训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现如今,尽管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民风却远不如以前淳朴,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心灵之间有很大的隔膜。老人跌倒良久无人扶起、电信诈骗学生费用等事件令人唏嘘不已。我们感叹世风日下,道德滑坡,人心的冷漠致使社会温度急剧降低,因而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改善这种局面至关重要。众所周知,家是人类呱呱坠地后步入的第一个“社会”,给人生的德行操守系上“第一粒扣子”,我们从这里开始被约束和规范,从这里开始成长,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也从这里开始培育,可见,家是人类培育思想道德的摇篮。每个人要想如树苗一般茁壮成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优良的家风家训是必不可少的养料,其构成家庭成员行为准则的基本规范,对影响和培育思想道德的作用显著。“仁义礼智信”“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得到传承便演变成“爱国奉献”“尊老爱幼”的家风家训,这些家风家训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影响和培育着一代代子孙,转化成刻骨铭心的世界观指导我们的方法论,伴随我们的一生,时刻如警钟般响起,提醒我们善行,给子孙后代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持和精神动力,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厦添砖加瓦,巩固城墙。

精神文明建设致力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公民。我们深谙“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的道理,也对“养不教,父之过”的三字经耳熟能详。因此,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它会在人的一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家庭教育是该家庭的家风家训的体现,“治家严,家乃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将教天下,必定七家,必正其身”等,无不体现家风家训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的重要性。良好的家风家训,对个体价值观的养成以及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家风家训将理想、道德、纪律、文化四种品格的教育贯彻到日常生活中,使之成为一种习惯,永远依附于人的身体,在举手投足之间得以体现,培养四有公民也会变得简单。如此,社会上将涌现出大量仁人志士,共同促成一股股正气,正气飘过之处仍留有芬芳,沁人心脾。

四、初步结论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以不同的形式造福于人类社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致使我们时刻从新媒体的视野看待每一件事物,对待中华家风家训也不例外。如今,中华家风家训不再局限于以口头、肢体语言等传统方式,而是以更加多样化的方式在人际间传播,它的受众也不再单一有限,而是遍及整个中国,使不同家庭的家风家训通过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共同进步,让更多的中华儿女得到熏陶,在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中将自己培养成四有公民。面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浪潮,中华家风家训的传播无疑能助力中国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匡文波.关于新媒体核心概念的厘清[J].新闻爱好者,2012(19).

[2]胡文静.现代市场营销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287.

[3]陈挚.大数据背景下的新媒体传播语境[J].新闻世界,2014(05).

[4]王晖.罗兰文集[M].吉林:吉林摄影出版社,2000:40.endprint

猜你喜欢
精神文明新媒体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