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顶洞人”张玉林

2017-09-12 08:45通讯员何兴宝
中国老区建设 2017年7期
关键词:元山剑阁县烈士墓

□ 通讯员 何兴宝

本应安享晚年,张玉林老人却一头扎进了深山老林,只为给红军烈士安一个家。这个梦想,他守护了30多年。

四川省剑阁县元山镇的洞山上,树木青翠,空气清新。如果有游客清晨走上通往元山烈士陵园的山路,常常会看到一位年过八旬的银发老翁拿着扫帚,认真地打扫着每一个角落。

老人名叫张玉林,他守护烈士陵园已经32年。

“吃水不忘记挖井人,陵园就是我的家。”这是张玉林常挂在嘴边的话。

节衣缩食,为给烈士安个家

1933年,张玉林出生于元山镇广化村,1959年入党,不久就当上了村干部,曾担任过生产大队大队长、社区居委会段长等职务。

1983年,张玉林望着林木茂密的洞山,萌生了一个想法,把散落在各处的杨满山、李春柱、赵吉成等红军烈士墓迁移到山上,建一座烈士陵园。

说干就干。为避免上下山来回跑,张玉林干脆住在了山上,栖身在洞窟之中。

建烈士陵园说来容易,却不是一件小事。纵然得到全家人的支持,资金问题上,本就家境普通的老人一筹莫展。

张玉林找到镇政府的相关部门,取得支持。不久,当地群众集资建设了洞山文化公园,张玉林被聘为管理员。几十年来,他不但不拿工资,还倒贴钱,节衣缩食省下资金后,便陆续将烈士墓迁移上山。

最终,在政府的支持下,烈士陵园建起来了。

从此,每天早上天蒙蒙亮,人们就能看到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在清扫山路。从依山而上的500米小道,到与绝壁石窟相连的130级青石梯,他一路扫去,每天需要足足消耗2个小时。一年四季,周而复始,从不间断。

三十余年坚守无怨无悔

2008年汶川地震,张玉林被迫下山。震灾过后,家人觉得老人年纪大了,一人在山上不方便,便不想让他回去。但张玉林不顾家人劝阻,执意返回洞山。住在山下的日子,张玉林坐立不安。他说:“这辈子恐怕很难再与洞山分开了”。

让张玉林欣慰的是,政府为烈士陵园申报了灾后重建项目,引进资金80万元重建陵园,当年就实现了水泥路通车,修建了停车场,坍塌的烈士墓、碑林等均被修复。

随着上山的游客越来越多,陵园的名气越来越大,每年获得的捐助资金也越来越多,成为剑阁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的各类收入和捐资有十多万元。张玉林是陵园里负责募集资金的管理人员之一,30多年来他不贪不占,从不乱花一分钱,甚至往里面贴了不少钱。

张玉林荣获广元市2014年“感动广元十大人物”“中国好人”“四川好人”等荣誉称号,他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图片由作者提供

2014年7月23日,一夜暴雨过后,元山烈士陵园青石梯两侧的栏杆被损毁。当夜,张玉林孤身一人在暴风雨中奔忙,第二天,他又自掏腰包花1000余元买了加固材料,请工人安装修复。这些钱是老人多年的积蓄。

如今,张玉林已84岁高龄,岁月不饶人,他已经老了,身体也常感不适。近年来,张玉林的腿关节严重变形,常年肿痛,医药费让他的生活更加拮据。可他依然舍不得离开洞山,离开陵园。

张玉林说:“感谢党和政府以及群众对红色文化建设事业的支持,我这一片苦心没有白费!”◂

猜你喜欢
元山剑阁县烈士墓
牛人霍元山
剑阁县剑门豆腐发展与原料供给关系研究
走进“中元山英雄连”:一封写给未来的信
四川广元市剑阁县召开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会
“请放心……”——写在2019年清明烈士墓前
龙剑同心夯实发展之基
无名烈士墓
杨绍栋烈士墓已修葺一新
暮山渔火
莫斯科举行长明火回迁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