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丹’牡丹在福建寿宁的引种试验初报*

2017-09-12 22:26金苏华
福建林业 2017年3期
关键词:寿宁凤丹东村

金苏华

(寿宁县林业局,福建 寿宁355500)

‘凤丹’牡丹在福建寿宁的引种试验初报*

金苏华

(寿宁县林业局,福建 寿宁355500)

对寿宁不同海拔引种的‘凤丹’牡丹早期生长适应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3a‘凤丹’牡丹在寿宁不同引种地生长良好,能开花结实,造林成活率在85%以上,能适应福建寿宁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但树高生长出现了“退梢枯枝”现象,结实率偏低、丰产性表现较差。由于引种的‘凤丹’牡丹尚处于幼龄期,其生长特性及丰产性仍有待于进一步观察,暂不建议大面积栽培与推广。

油用牡丹;‘凤丹’牡丹;引种试验;生长表现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为芍药科芍药属多年生落叶小灌木,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素有“花中之王”之美称,在我国作为中药材作物和观赏花卉植物种植历史悠久,种质资源十分丰富[1]。油用牡丹是指所有能榨取牡丹籽油的牡丹栽培品种的统称,当前在我国具有良好油用表现的主要是‘凤丹’牡丹(P.T.Hong et J.X.Zhang)和‘紫斑’牡丹(P.rockii T.Hong&J.J.Li)[2]。其中,‘凤丹’牡丹是安徽铜陵的特色农产品,具有生长势强、耐旱、耐瘠薄等优良性状,是当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油用牡丹栽培品种[3]。油用牡丹种子含油率高,其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超过90%,尤其是α-亚麻酸含量高达42%以上,是一种优质食用油,已被卫生部列入新资源食品[4,5]。近年来,由于国内外优质食用油消费需求趋旺,油用牡丹深受种植者和消费者青睐,目前该产业已成为我国继油茶之后又一重要的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热点,正在我国的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山西、河北、安徽、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积极推广种植。为了推广这一优良种质资源,本文对寿宁县2015年引种的‘凤丹’牡丹生长特性及适应性进行调查评价,为该地区推广种植油用牡丹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寿宁县地处福建东北部高海拔山区,海拔600~1200m,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春秋较暖和,多云少照,雾大露重,相对湿度80%左右,全年温度在0~25℃,平均温度为15.2℃,年均降水量在2000mm以上,月均日照时数较低,仅7月份最高,为213h;其他月份都在200h以下[6]。试验选取寿宁县鳌阳镇敖东村(东经119°29′~119°31′、北纬27°25′~25°27′,海拔870m)和斜滩镇斜滩村(东经119°58′~119°60′、北纬27°9.5′~27°12′,海拔420m)2个不同海拔的试验地进行引种试验,其中敖东村试验地为山垅田,土层厚度80cm以上,斜滩村试验地以山地黄壤为主,土层厚度80~100cm,土质疏松,排水通气状况良好。

1.2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2015年10月从安徽铜陵引进的‘凤丹’牡丹类群,为3a生实生苗,苗高≥20cm、地径≥0.5cm。

1.3 营造林方法

2015年7—8月,对引种造林地进行清杂、整地。整地时,土壤深翻30~40cm,每亩施150kg有机肥和50kg复合肥作底肥,用150~200kg熟石灰调节土壤酸碱度,同时每hm2拌120~150kg辛硫磷颗粒剂和60~75kg多菌灵等进行土壤杀虫杀菌。9—10月种植时,定植株行距40cm×50cm,共引种造林4000株,其中敖东村和斜滩村各引种2000株。造林后,第1a仅进行锄草及病虫害管理,不施肥;第2a开始进行锄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

1.4 调查与分析方法

对两个不同海拔试验地引种的‘凤丹’牡丹的发芽、展叶、开花、结果、落叶等主要物候进行观察记载。调查时,在各造林试验地随机抽取60株标记作固定样株观察,观测油用牡丹的生长性状(株高、冠幅、地径、分枝数)、果实性状(蓇葖果直径、果荚数、百粒质量及单果荚种子数)以及成活率、成花率(花朵数/枝条数×100%)和结果率(结果数/枝条数×100%)等指标。同时对不同试验地随机抽取样株10株,测定主根长、>5cm一级侧根数等性状。‘凤丹’牡丹籽油参考周海梅等[4]的方法提取,并计算种仁含油率(出油量/干仁重×100%)和种子含油率(出仁率×种仁含油率×100%),脂肪酸组成参考林萍等[7]方法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物候观察

经2a的连续观察发现,在寿宁不同海拔引种的‘凤丹’牡丹的物候期无明显的差异。总体上表现为,2015年10月移植的3a生实生苗,次年2月上旬芽开始萌动,2月下旬开始展叶,3月上中旬始花(其中,高海拔敖东村3月8日始花,低海拔斜滩村3月16日始花),3月下旬至4月中旬盛花,但单花花期仅1周左右,田间花期一直持续到5月2日最后一朵花凋谢,7月下旬至8月中旬果实成熟,落叶出现在7月下旬至11月,9月下旬至次年1月出现“退梢枯枝”现象。由此可见,‘凤丹’牡丹在寿宁的主要物候期与其在湖北十堰的物候期略有差异[8]。

表1 不同海拔引种‘凤丹’牡丹的生长情况

2.2 植株生长量比较

‘凤丹’牡丹在寿宁不同海拔的生长状况良好,造林成活率在85%以上,其中斜滩村和敖东村分别为87.9%和90.0%(表1)。由表1可知,‘凤丹’牡丹的冠幅直径、分枝数、成活率差异不明显,但其树高增长、地径增长、主根长、>5cm一级侧根数等性状均存在差异。其中,生长在高海拔敖东村的‘凤丹’牡丹平均树高增长、地径增长、主根长和>5cm一级侧根数均明显高于生长在低海拔斜滩村的‘凤丹’牡丹,说明‘凤丹’牡丹的树高、地径、主根长和>5cm一级侧根数等性状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呈下降趋势。从图1还可看出,随时间的推移,生长在高海拔敖东村和低海拔斜滩村的‘凤丹’牡丹幼林树高均出现变矮现象,而且敖东村幼林树高比斜滩村的幼林树高下降的更明显,说明寿宁引种的‘凤丹’牡丹幼林树高生长出现了“退梢枯枝”现象。

2.3 幼树开花结果习性

作为油料树种,‘凤丹’牡丹的花和蓇葖果的发育是产量、含油率、油脂成分组成等最重要的特征。经观察,‘凤丹’牡丹在寿宁不同海拔种植后第2、3年均能开花结果,但结果率低。由表2可见,生长在不同海拔的‘凤丹’牡丹成花率差异不明显,但单株结果率均较低,且差异较大,生长在低海拔斜滩村的‘凤丹’牡丹结果率(41.67%)约是高海拔敖东村(仅22.33%)的2倍。从表2还可看知,除鲜出籽率和种子含油率外,不同海拔引种的‘凤丹’牡丹果荚直径、百粒质量、单果荚种子数、干出籽率、出仁率、等果实性状之间也存在差异。

图1 引种'风丹'牡丹的幼林树高生长

图2 '风丹'牡丹籽油脂肪酸成分的气相色谱图

表2 不同海拔引种的‘凤丹’牡丹花果性状

2.4 不同试验地牡丹籽油品质比较

经GC-MS分析了不同海拔种植的‘凤丹’牡丹籽油各种脂肪酸组分的相对含量(表3和图2)。表3结果表明,不同海拔牡丹籽油的脂肪酸成分较简单,主要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脂肪酸组成,各组分的相对含量亦差异不明显,其中亚麻酸、亚油酸、油酸为主要成分,约占全样脂肪酸的90%左右,是主要的不饱和脂肪酸。高α-亚麻酸是牡丹籽油的特色所在,由表2可见,高海拔敖东村牡丹籽油中的α-亚麻酸含量为42.81%,高于低海拔斜滩村牡丹籽油中α-亚麻酸的含量。

表3 不同海拔引种的‘凤丹’牡丹籽油脂肪酸组成

2.5 适应性分析

寿宁属福建高山区,常年温度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但每年也会受到倒春寒、台风等极端天气影响。‘凤丹’牡丹具有喜凉恶热、宜燥惧湿等特性,但在寿宁冬季低温和2016年3月初的倒春寒低温中‘凤丹’牡丹反应敏感,部分植株的当年抽稍因未完全木质化而受冻末梢枯死,次年植株自基部萌发继续生长,出现“退梢枯枝”现象。田间主要病害发生情况调查表明,引种的‘凤丹’牡丹基本上无根腐病发生,但出现褐斑病和炭疽病,发病率较高。在开花结实方面,‘凤丹’牡丹能正常开花,但部分刚冒出花芽的植株因倒春寒受冻的影响,只开花不结果,结实率低。

3 结论与讨论

‘凤丹’牡丹是当前油用牡丹的主导品种,其花芽入冬后即进入休眠状态,打破花芽休眠需经过10℃以下气温不少于40d的低温积累,才能恢复正常的生理机能,形成花芽。经2a观察,笔者发现‘凤丹’牡丹在寿宁海拔高度不同的试验地均能良好生长,能露地越冬、开花结实,说明‘凤丹’牡丹能适应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土壤条件。陈慧玲等[9]对‘保康紫斑’牡丹在湖北省不同海拔的引种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高海拔地区更适合‘保康紫斑’牡丹的生长。本研究中,‘凤丹’牡丹的冠幅直径、分枝数、成活率、成花数、成花率、鲜出籽率和种子含油率等一些性状指标在寿宁不同海拔种植地区变化不明显,但树高、地径、主根长、>5cm一级侧根数等性状以及牡丹籽油中α-亚麻酸的含量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呈下降趋势,说明高海拔地区更适合‘凤丹’牡丹的生长。

‘凤丹’牡丹的生命周期分为幼年期、成年期和衰老期。3~5a生的‘凤丹’牡丹为幼年期,其植株营养生长较为旺盛,也有少量的开花和结实,但结实率和出芽率较低。在本次调查中,生长在寿宁不同海拔的‘凤丹’牡丹结实率(仅22.33~41.67%)均偏低,丰产性较差,这可能与立地条件、苗木质量、栽培管理技术以及引种的‘凤丹’牡丹还处于幼龄期等多种因素有关。此外,气候条件也是影响‘凤丹’牡丹结实的重要原因,‘凤丹’牡丹在寿宁越夏过程中,有出现因根系不发达、病害影响或太阳暴晒等因素导致叶片卷曲、枯黄、干枯等造成落叶或衰退的现象;在越冬过程中,受冬季低温或春季倒春寒低温影响,‘凤丹’牡丹当年抽稍因未完全木质化而受冻出现“退梢枯枝”现象,影响了次年的开花结实,这可能也与牡丹为矮生灌木的生物学特性有关。由于本试验中的‘凤丹’牡丹尚处于幼年期,其产量仍需继续观察研究,暂不建议大面积栽培与推广。而且本次‘凤丹’牡丹引种的试验规模较小,尚需在各海拔段不同土壤类型上扩大试验,并进一步加强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1] 陈慧玲,杨彦伶,张新叶,等.油用牡丹研究进展[J].湖北林业科技,2013,42(5):4l-44.

[2]李育材.中国油用牡丹工程的战略思考[J].中国工程科学,2016,16(10):58-63.

[3]卢林,王二强,郭亚珍,等.油用牡丹的品种选择及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4(1):55-57.

[4]周海梅,马锦琦,苗春雨,等.牡丹籽油的理化指标和脂肪酸成分分析[J].中国油脂,2009,34(7):72-74.

[5]陈慧玲,戴均华,杨彦伶,等.湖北油用牡丹产业发展优势与思考[J].湖北林业科技,2013,42(6):49-52.

[6]薛周华,陈乙东,陈聪.寿宁县魔芋种植气候条件分析及栽培建议[J].福建农业科技,2013,3:46-47.

[7]林萍,姚小华,曹永庆,等.油用牡丹‘凤丹’果实性状及其脂肪酸组分的变异分析[J].经济林研究,2015,33(1):67-72.

[8]李细牛,候丽琼,饶丰,等.‘凤丹’牡丹在十堰的引种试验初报[J].湖北林业科技,2016,45(3):33-35.

[9]陈慧玲,李洪喜,张建华,等.‘保康紫斑’牡丹生长适应性及结籽性状[J].林业科技开发,2014,28(4):43-46.

责任编辑/谢一青

Apreliminary Report on Introduction Experiment of Paeonia ostiiin Shouning County

Jin Suhua
(Shouning County Forestry Bureau,Shouning,Fujian 355500,China)

The early growth adaptability of Paeonia ostiiin different altitude regions of Shouning was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3-year-oldP.ostiicould grow well,blossom and fruit in different areas across Shouning in Fujian province,and its afforestation survival rate was over 85%,which meansP.ostiiadapted tothe climate and soil conditions of Shouning.However,the height growth ofP.ostiishowed the appearances of"degenerated tip and dead branch",which led to lowseed and poor productivity.However,P.ostiigroup in Shouning was still in earlier age,and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high yielding need to be studied further.Therefore,it was recommended that the cultivation area ofP.ostiishould not be extended.

oil peony;Paeonia ostii;introduction experiment;growth characteristics.

S722.7

A

1003-4382(2017)06-0022-03

2017-03-10

2017-04-26

福建省林业科研项目(闽林科〔2015〕1号)。

金苏华(1972-),男,福建寿宁人,林业工程师,主要从事营林绿化及林业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寿宁凤丹东村
凤丹形态及其生理特性的季节动态研究
不同间作模式对田间小气候特征及凤丹光合特性和种实性状的影响
作品赏析(1)
2019年新型职业农民粮食作物培训班学员到和龙市参观学习
凤丹籽油对小鼠H22肿瘤的抑制作用
凤丹愈伤组织中丹皮酚含量的测定
寿宁获评“中国木拱廊桥文化之乡”
理发
华丽天成的寿宁石雕艺术
馆陶有个寿东村(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