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琉璃瓦:只属于我们的“深夜食堂”

2017-09-13 20:28叉叉
花火B 2017年8期
关键词:北风食堂

叉叉

写这篇“花火阅读”的时候,中国版《深夜食堂》正在热议中,一时间各种声音甚嚣尘上。完全照搬的日式风格、毫无烟火气息的深夜食谱、流于平面的饮食男女形象……作为美食大国的吃货之一,我难免有些失望。

有人说,完全可以改成深夜大排档呀,外表粗糙只埋头做饭的老板其实内心善良,晚上11点刚下班的白领坐在小木桌边揉了揉疲惫的肩,下了晚自习的学生买了撸串外卖带走,隔壁店的老板娘时不时过来串个门。

城市的灯火霓虹、车水马龙之后,各色各行不同的人群来过这里又离开,闭上眼就能想象的,是你,是我,是身边的每一个人。

这才是属于我们的“深夜食堂”吧。

这也是我为什么这样喜欢北风写的这个故事的原因。

“邵雪和鄭素年同是故宫文物修复匠人的孩子,他们在同一条胡同长大。两人一同经历了非典岁月,长辈离世,古城拆迁,因为个性的差异而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邵雪受到素年母亲的影响,不愿为了爱情放弃自己未来无限的可能,两人终于在奥运会来临之际分道扬镳。

衰草枯杨,青春易过。一别经年之后,他们是否还会再次相聚?”

2002年——那是《昔有琉璃瓦》这个故事开始的那一年,那一年有一首红遍大江南北的歌,在2002年来得有些晚的那场大雪里,邵雪出生了。

“那个年头的北京还没有雾霾,站在银锭桥上也还能望见西山。太阳稀薄地挂在天上,向地面投下暖融融的光。于邵雪而言,那些画面像是顽固地生长在脑海中一样,过了多少年都忘不掉。譬如她和郑素年骑着自行车穿过北京城清晨的雾气,在金水河潺潺的流水声中抵达故宫朱红色的大门前。宫门一道道打开,鎏金的门钉点亮寂静的宫殿。再譬如太和殿前的积雪,雪地里蹦跳的麻雀,还有看门大爷手中虎虎生威的竹扫帚。

那是她的青春。

是她的,燃情岁月。”

北风的故事里,随处可见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描写,但同时它又是沉稳的、瓷实的,不会扑棱棱地掉到你面前,只是安静地叙述着这一切。

这个故事里,有修复文物的青年,有修复钟表的匠人,有旗袍制作世家,有古画还原组……

这个故事里,也有自立又有主见的北京丫头邵雪,有想要将传统继续传承下去的郑素年,有从小顽皮被当做反面教材却意外走上学霸之路的张祁……

有一生追求复兴家族产业却错失爱情的人,也有为了爱情奔赴千山万水却也为了文化的传承而干脆放手的人。

有大气磅礴的文化,有儿女情长的缠绵,有长辈们的爱恨,也有小辈们的新世界。

一句话都说不尽。

那天,我和朵爷一起去北京出差。

北京的老城区里一片祥和的气息,与我从前印象里快节奏的大都市大相径庭。学生骑着自行车穿过胡同,只留下一串清脆的铃声;下午四点慢悠悠地走在街上的大爷,拿着蒲扇走得沉稳;手机那头,司机师傅操着一口纯正的北方话说:“嘿,您还能多说一点儿吗?我第一次跑,不是很清楚您那地儿……”

我闭上眼,仿佛此刻正置身于北风描写的故事里,那个归国华侨为了感谢邵雪和郑素年的帮助要请他们去吃饭,大家原以为可以吃上一顿高档的西餐,华侨却直奔一家老灌肠店。

“想了十几年了。

“打小就吃,出了国再也没尝过正宗的。就这一口,想了十几年了。”

我猜,年轻的小辈们或许难以理解他归乡的惆怅,所以当他诉说对这座城市的陌生感,邵雪为了转移话题,让华侨放一下车里的歌。

漫长的前奏里,邵雪忽地听到一声微不可闻的叹息。

“如今我海外归来/又见红墙碧瓦/高高的前门/几回梦里想着它/岁月风雨/无情任吹打/却见它更显得那英姿挺拔。

“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它醇厚的香味儿/直传到天涯。

“它直传到天涯。”

书名:《昔有琉璃瓦》

作者:北风三百里

定价:32.8元

故事里的红墙琉璃瓦在夕阳下闪着光,故事里的金水河潺潺流淌。少男少女波澜不惊地长大。endprint

猜你喜欢
北风食堂
食堂阿姨@你:记得好好吃饭
冬的声音
一周天气预报
肉,回锅里了
北风和太阳
谁更恐怖等
北风的游戏
北风爱唱歌
高校食堂的奇葩菜
爱开玩笑的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