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职学校“选择性”课程体系改革优化策略探究

2017-09-13 01:00钱金星
职业·中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选择性课程体系中职

钱金星

2014年11月2日,浙江省教育厅颁布了《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在全省拉开了“选择性”理念指导下的课程体系改革的大幕。浙江省中职学校积极响应课改号召,纷纷以课程选择机制的构建、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教学管理形式的突破等为切入点全面开展课程体系改革。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选择性课程体系改革成效显著,但仍然存在“教学管理水平欠佳、教师整体素质未能满足课改要求、学生缺乏自主选择能力、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等一系列伴随新课程体系而来的问题。因此,如何破解现有的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巩固和优化课程体系的改革成果,是一个值得关注和讨论的话题。

一、“选择性”课程体系改革现状透析

为充分了解浙江省中职“选择性”课改现状,本文选取了浙江省绍兴市所有的21所中职学校作为调查对象,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开展全方位的调研。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课改现状总结如下。

1.“选择性”课程体系改革全面铺开,各项工作扎实开展

(1)课改覆盖率。根据21所中职学校填写的课改情况调查统计表,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6年9月,21所学校参加课改的专业数全部达到100%,高一、高二、高三参加课改学生的比例均达到100%。

(2)教学组织形式创新度。创新教学方式,多形式组织教学是课改方案的明确要求。从调研结果来看,各校主要采用了多学期制、学分制管理以及走班制管理等新形式来组织教学。21所中职学校中有10所采用了多学期制、18所采用学分制管理、19所采用了走班制管理,比例分别达到了47.60%、85.70%、90.10%。

(3)成长导师制开展情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程选择、专业选择以及升学或是就业的选择,在调研的21所学校中,有20所学校确定实行了成长导师制,并详细说明了成长导师数以及导师和学生的配比率。经统计,21所学校中,承担导师工作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比率最高的是100%,最低的只有4.23%;导师与学生的配比率最高为1∶10,最低为1∶293。

(4)课程开设情况。根據课改方案的要求,在“选择性”课程体系中应设置专业体验类课程供学生进行专业体验和感知。调研统计结果显示,21所学校中有20学校达到了课改要求,均设置了专业体验类课程,但课时数的设定差异较大,最高课时为62课时,最低课时数为1课时。此外,21所学校均开设了选修课程,选修课周课时数从3到18节不等。其中有8所学校必修课周课时数与选修课周课时数比例达到1∶1。

2.学生选择权稳步落实,课改满意度较高

本次参与调研的学生来自绍兴市18所中职学校,每所学校10名,一共180名学生。这180名学生来自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的文秘、楼宇智能运行与安装、机电、导游等专业。

(1)学生选择权。对学生选择权进行调查,数据统计结果显示91.7%的学生表示自己拥有专业选择的权利,97.2%的学生表示拥有就业或是升学的权利,92.8%的学生表示拥有课程选择的权利;

(2)课改满意度。在课改满意度调查中,85.2%的学生表示对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满意,其中35.2%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但同时,有33.9%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够提供如何选专业的指导,18.3%的学生希望学校提供如何选课程的指导,29.4%的学生希望学校提供如何选择升学就业的指导。

(3)对选修课程的需求。对于希望学校增加开设哪方面的选修课程这一问题,有49.4%的学生希望增开专业类选修课,72.2%的学生希望增设兴趣类选修课,37.2%的学生希望增设职业素养类选修课,33.9%的学生希望增设技能比赛强化类选修课。

3.教师认同课改理念,积极参与课改

(1)课改认同度。在90位接受问卷调查的教师中有73位教师(占81.1%)表示了解并认同本次选择性课程体系改革的理念。其中,有83.3%的教师认为选择性课程体系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72.2%的教师认为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66.7%的教师认为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有58.9%的教师认为有利于学校专业建设,有4.4%的教师则认为课改没有好处。尽管选择性课程体系改革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但是有74.4%的教师表示从教师成长的角度说课改利大于弊。

(2)课改参与度。据调查统计,有50%的教师承担了学生成长导师的工作,有61.1%的教师参与了选修课程的开设,其中开设一门选修课的教师有43.3%,开设两门选修课的教师有15.6%,开设三门选修课的教师有3.3%,未开设选修课程的教师占37.8%;同时,有44.4%的教师表示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独立开发选修课程。

二、“选择性”课程体系改革存在的问题

如前文所述,经过两年多的课改实践,各个学校在课改理念渗透、课程资源的建设、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1.走班制下的教学管理质量欠佳

自选择性课程体系实施以来,各学校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程。为适应选修课程的教学,调查中有90.1%学校均采用了走班制的教学管理模式。走班制这一新的教学管理模式无疑会给学校原先传统固定班级的教学管理模式带来一定的冲击,在教学资源的调配、教师授课地点的安排、学生走班过程中的管理等各方面给学校造成压力。在调查中,不少学校表示走班制实施后,明显感觉到管理压力增加,例如上虞某中职反映“尽管学校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来加强学生管理,任课教师点名考勤、临时班长点名考勤和教务处、德育处共同抽查相结合等等,还是会出现很多问题”;调查中也有学生谈到“上选修课找错教室”“选修课班级同学陌生”;有教师谈到“开设选修课教室不够”“学生选修课不来参加,一时找不到人”等等。以上种种现象均反映了目前走班制下教学管理质量欠佳的问题。endprint

2.教师整体素质未能满足课改要求

选择性课程体系改革方案明确要求中职学校开设的选修课与必修课数量比例为1:1,而选修课程的开发任务主要由教师承担,毫无疑问对教师的课程开发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课程开发能力的要求。教师独立承担开发选修课程的任务,从选定课程、制定课程名称、选择教材、设计课程内容、确定课程目标、选择授课方式、制订教学计划等一系列课程开发的必经步骤都由教师自己完成。调查中发现,目前大部分教师开设选修课程的依据是自身的爱好或是原有课程的简单演变,而没有经过充分的课程论证和评估。尽管有不少教师已经在承担选修课的教学工作,但是仍有44.4%的教师表示缺乏独立开发课程的能力,有61.1%的教师希望学校加强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或培训。其次是课堂组织和引导能力的要求。对于选修课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许多老师也表示难度比必修课程要大,一方面是由于学生人数多,再一方面学生来自不同的班级,难以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

3.教学硬件设备、软件资源不足

“选择性”课改的一大成效是开发了一系列不同类型的选修课程。为满足选修课程教学,学校需要提供数量充足的教室、多媒体设备、实训设备、活动操作等硬件设施以及包括师资、教学资料等在内的软件资源。但从调查的反馈来看,相当多的教师提出教师数量不够(尤其是专业教师)影响了专业限选课程的开设、实训场地面积不足以支持选修课的教学、教室数量不够导致申报的一些选修课程无法开设等问题。学生反映教室数量不够,有时会更换上课地点,导致找错教室的情况。以上现象均说明在“选择性”课程体系构建和实施的过程中硬件设备、软件资源不充足的问题。

4.学生缺乏自主选择的能力

选择性课程体系成功实施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和内在需求做出合适的选择,所以帮助学生形成选择的能力才能达到“选择性”课程改革的初衷。但是根据调查数据,有11%的学生表示自己在选择课程时并不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实际需求,而是根据“看别人选什么也选什么”,即盲目跟从其他同学的选择。这一现象说明,当面临专业的选择、课程的选择、升学或是就业的选择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足够的能力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根据自己的喜好,更加谈不上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合理的选择。由于缺乏自主选择能力,有79%的学生希望学校提供相应的指导。

5.缺乏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

对中职学校来说,“选择性”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课程体系的结构,是完全崭新的课程体系,也就意味着原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已经不适用。目前,有不少学校制订了弹性学分制的实施方案,以此作为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依据。但是学分制的实施方案只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评定,并未涉及教学评价体系中应有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调研统计结果显示,有41.1%的教师认为所在学校在课改各方面的工作中做的最为欠缺的就是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究其原因发现,学校忙于大量的课程开发,忙于复杂的教学管理,还未涉及深层次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再者,课程類型差异化显著,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契合度高的教学评价体系存在一定难度。

三、“选择性”课程体系改革的优化策略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几大突出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中职学校选择性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效,笔者提出以下几项课改优化策略。

1.打造智慧校园,提高信息化教学管理水平

事实证明,面对错综复杂的走班制教学管理,只有信息化的方式才能将其可视化、规范化。学校应将信息化管理的观念摆在重要位置,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信息化教学管理水平。首先,学校可在走班制管理平台上开发与走班教学相配套的选课系统、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学习效果测评、学分管理等一整套完善的系统;调配专门人员对其进行管理规范,同时将信息对全校师生开放,供其查询了解,进而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归根结底,智慧校园、信息化教学管理手段都是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智能化管理并根据形成的大数据进行科学决策。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选择性”课程体系的实施要求教师提升自身的素养和内涵,具备多课程教学能力,具有开发构建校本课程和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来看,教师整体数量偏少、专业课教师实践经验欠缺、课程开发能力不足。针对以上情况,学校应注重教师实践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继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步伐,组织教师下企业,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另外,尤其重视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培训,专设教师课程开发培训项目。学校牵头根据专业划分组建课程开发小团队,让教师依托于团队,在团队合作和实践中积累课程开发的能力和经验。

针对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学校可通过从合作办学的高校引进专家进课堂,定期邀请行业专家根据选择性课程内容开设大型讲座,聘请当地企业专家能手为兼职教师。组织兼职教师与学校在职教师的交流活动,让兼职教师将企业行业最前沿的机器设备运用方法或者技能技术与在职教师分享,以此来弥补在校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

3.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夯实软硬件基础

校园面积小,教室不够,实训基地和设备不足,教师数量不够等问题从客观上严重影响了走班制教学的开展。只有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夯实软件、硬件基础才能保证选择性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学生学习的空间不仅限于学校和课堂,利用校外教学资源也是学校冲破校内教学资源限制的一条途径。可将学生带到企业、工厂、车间、工作室等职业活动进行的真实场所进行职业体验,同时强化技能水平。邀请高校专家、企业能手进校讲课,承担选修课的教学工作,不仅满足了教学需求,同时弥补了学校教师数量和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学校要以加强经费投入,增加和更新教学设备,开发、购买教学软件,加快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实训基地建设,深化校企合作等方式,解决学校在课改中软硬件设备问题。endprint

4.完善成长导师机制,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中职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人生阅历不足,知识储备不充分。大多数学生在这一时期还未形成清晰的职业规划,面对选择时常受到社会舆论、家庭成员以及同伴的影响,在选择上很容易出现盲目跟风的现象。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形成选择的能力,在面对专业、专业方向、课程、升学或就业的选择时可以做出合适的选择是关键问题之一。

(1)完善成長导师机制。学校层面要做好导师的遴选工作,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情况制定合理的导生比。明确导师工作任务,制定导师工作考核细则。导师指导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的指导:了解和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帮助学生在自我认知和专业认知的前提下完成专业、专业方向和课程的选择,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等。第二,心理疏导:定期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第三,毕业跟踪:掌握调查企业对毕业生专业知识、工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情况。

(2)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选择性”课改实施中,学校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重要项目融合到日常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身的特长和兴趣。结合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指导、创业教程等课程的开设以及在主题班会和各学科的教学中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渗透,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学校应积极培养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专职教师,提高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能力,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

5.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作为判断教学质量的依据,在整个课程体系构建和发展中处于重要位置。在方案的指导下,各校已经建立了多样化的课程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学校层面应该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新体系,对不同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包括课程完成经书面考试合格后给学分,课程完成即给学分,课程完成通过相应的技能考核或产品制作合格后给学分等多种形式。对已经制订的学分制管理方案等制度根据课程实施的情况、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邀请教师、学生、学校管理人员等各方主体一同参与教学评价体系的制定,实现教学评价体系设计的最优化。

四、小结

“选择性”课程体系改革是一场真正服务于学生内在需求、挖掘学生内在潜力的改革,是一场转变教师教育理念的改革,是一场打破传统学校教育管理机制的改革。改革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阻力,唯有始终坚持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提高办学质量为目标指向,才能构建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作者单位:绍兴技师学院(筹)绍兴市职教中心]endprint

猜你喜欢
选择性课程体系中职
选择性听力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选择性应用固定物治疗浮膝损伤的疗效分析
选择性执法的成因及对策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铈基催化剂用于NH3选择性催化还原NOx的研究进展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