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时代向我们走来

2017-09-13 06:07
时代金融 2017年22期
关键词:金融绿色环境

2016年被称为中国绿色金融元年,在这一年里,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成功地将绿色金融议题纳入了G20峰会,在多个方面引领着世界绿色金融发展,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这一切都深刻地表明,中国已经开启了绿色金融时代。那么,绿色金融的缘由是什么?绿色金融的作用在哪里?绿色金融的发展趋势又如何呢?

一个新的世界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多年中,各国经济迅速增长,全世界流行着对经济增长的极度崇拜。这时期,《寂静的春天》《人口炸弹》《增长的极限》等一批著作开始对人类增长方式提出反思,对人类无节制消耗自然资源发出警醒。1972年罗马俱乐部成员撰写的《增长的极限》指出:“地球上生产粮食的土地、可供开采的资源和容纳环境污染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无法支持无限的经济增长。如果今后世界人口、经济、粮食消费、资源消耗和污染仍按指数方式增长,每隔一定时间翻一番,世界经济将因失去支持而崩溃”。国际社会对增长极限问题旷日持久的争论,促使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经济增长、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

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正式进入公众视野。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伤害”。人们的关注已经扩大到社会、环境与经济三者之间如何相互依存、平衡发展的问题上。经济、社会、环境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

1992年,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重点讨论环境与发展问题,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后者是人类第一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公约。1997年,日本东京气候变化大会(COP3)通过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确立了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活动中应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并量化规定了发达国家在2020年以前应承担的减排责任。

2015年末,联合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COP21)达成《巴黎协定》,对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制度安排,吸引了196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成员国中的186个成员国提交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相当于覆盖了全球96%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体现了世界各国对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期待。

绿色发展——中国的国家战略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发达国家200多年来经历的环境生态问题,在中国压缩到30多年内集中暴发。环境问题是困扰百姓生活和健康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痛点。然而,我们目前面临的严重的环境挑战不仅仅是一个环境的末端治理问题,从根本上来讲是一个经济问题。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污染所造成的环境成本占我国年度GDP的比重高达9%,而我国2016年GDP增速为6.7%,若将环境成本考虑在内,“绿色GDP”实际上是负增长。我国政府已经清晰地意识到,过去的污染型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并将绿色发展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最高层面。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2014年4月,新《环境保护法》颁布,环境立法修法进程加快;2015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将“绿色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空前;2015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成为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和部署;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一道,成为指导我国“十三五”时期发展甚至是更为长远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2016年3月,两会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增加了环境质量的考核指标,并首次将PM2.5(细颗粒物)写入指标。这些年,国家还连续出台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俗称“水十条”)、《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俗称“气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俗称“土十条”)等众多环境领域的政策、法规、制度、规划等。

在新发展理念支配下,中国将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一条涵盖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深刻变革的“中国之路”呈现在世人面前。

推动可持续发展——金融业大有可为

国际社会高度重视金融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行动机构(UNEP-FI)发布了银行业《金融业环境暨可持续发展宣言》,强调要把环境考虑纳入标准的风险评估流程,倡导银行业在运作时必须充分重视环境因素。2015年,包括习近平主席在内的各国首脑齐聚联合国,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与会政要呼吁各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利益相关者积极行动,特别是注重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通过积极支持惠及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项目,发挥杠杆作用,推动可持续发展。

国际绿色金融的发展是由市场领导者(金融机构)、政府层面的积极行动,以及国际合作共同推动而成。早期的绿色金融,以银行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和提供绿色贷款为标志,但近年来则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态势,绿色债券、绿色指数、绿色评级、绿色保险、环境信息披露、环境压力测试等产品、方法和工具得到了迅猛发展,金融机构的绿色融资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在国家层面,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通过补贴、担保和税收减免等激励机制来推动私人资本参与绿色金融,并通過催生金融市场标准如信息披露要求、明确投资者的责任和义务等手段来强化市场向绿色行业配置金融资源的能力。endprint

从国际经验看,金融机构推动可持续发展主要方式包括:

为可持续项目提供融资。据估计,为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每年在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资需求约为5万亿-7万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投资需求每年达到3.3万亿-4.5万亿美元,当前面临的投资资金缺口约为1.9万亿-3.1万亿美元。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显示:“十三五”期间,中国在可再生能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修复、工业污染治理、能源与资源节约等五大领域的资金缺口为14.6万亿元人民币。因此,金融业在为可持续项目融资方面肩负着重大使命。

提供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服务。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包含经济、环境和社会在内的三重底线理念逐渐融入商业决策。2003年,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会同十家国际活跃的银行发起了“赤道原则”,旨在为金融机构开展项目融资提供一套识别、评估和管理环境与社会风险的准则,并确立了配套的项目融资环境与社会最低行业标准。赤道原则要求对融资项目按照环境和社会风险实施分类管理,针对不同风险级别的项目开展不同的环境和社会风险审查。在此基础上要求借款企业针对风险点编制《行动计划》并写入借款合同。目前,赤道原则金融机构已遍布全球,所提供的融资占到全球新兴市场国家国际项目融资的70%以上。

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首先是发行绿色金融债以及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2007年,欧洲投资银行(EIB)发行全球首个气候相关债券。2013年,国际金融公司(IFC)与纽约摩根大通共同发行IFC绿色债券,绿色金融市场开始蓬勃发展。2015年,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公布《绿色债券原则》,成为绿色债券国际主流标准。其次是大力发展能效信贷产品。由于能效项目经济可行性普遍较好,可以在项目实施后较短的时间内,以节约的能源费用覆盖节能项目的全部投资,因此被世界各国作为优先发展的项目类型。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发展中国家三分之二的温室气体减排需要来自能效项目。2006年,IFC在中国首推CHUEE项目,从能效融资扩展到水效融资,推动一批国内银行机构发展绿色信贷。再次是创新面向个人消费者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荷兰国际集团推出绿色抵押贷款,可向绿色住宅购买者提供优惠利率的抵押贷款。英国巴克莱银行向信用卡用户购买绿色产品和服务提供较低的借款利率,信用卡利润则用于世界范围的碳减排项目。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银行向低排放车型的购买者提供优惠利率汽车贷款。此外,瑞士信贷银行、东京海上保险公司等对于环境友好型的投保人,可以较低的保费提供保险服务。

绿色金融——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动力

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2016年8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通过再贷款、贴息、专业化担保机制等措施支持发展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市场,设立各类绿色发展基金,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实行强制性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建立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环境压力测试,建立碳金融市场,建立绿色评级制度,推动对外投资绿色化等三十五条具体措施。《指导意见》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具有明确政府政策支持的、全面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国家,它构筑了新形势下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为各级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以及投资者参与绿色金融建设提供了明确指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和方式,对各行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导向、引领、支撑与促進作用。根据环保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等机构的研究报告,未来五年,我国绿色投资需求为每年3万~4万亿元人民币。有关研究机构估计,财政资金最多满足15%的绿色投资需求,85%以上的绿色投资需求必须依靠市场化的融资方式来解决。因此,需要构建一个绿色金融体系,让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本开展绿色投资。同时,金融又是现代经济的血脉,有着庞大的产业基础、强大的资金供给、灵活的配置能力,在经济行为和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搭建了一条重要桥梁,不仅是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培育新增长点的源泉,也是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2016年我国的绿色金融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截至6月末,21家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7.26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9.0%。其中,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贷款余额1.69万亿元,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贷款余额5.57万亿元。绿色信贷余额占各项贷款比例持续增高,2013年末是8.7%,2014年提高到9.3%,2015年又提高到9.7%。2016年我国在境内和境外发行绿色债券2300亿元人民币,占到全球同期绿色债券发行量的40%,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此外,中国在绿色环境压力测试方法、环境效益评估工具、绿色债券指数、气候债券指数等方面的创新在全球都是领先的。广东、浙江、贵州、新疆、江西、内蒙古等地纷纷制定了或正在制定构建本地绿色金融体系的实施方案。

2016年云南省绿色金融发展同样令人欣喜。截至12月末,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节能环保项目及服务贷款余额2769.77亿元,同比增长10.37%,占全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2%。绿色债券发行破冰,诞生了云南省第一单也是全国首单绿色非公开定向发行债务融资工具;绿色资产证券化也取得突破,共有三只绿色资产支持证券成功融资26亿元。全省具有绿色概念的上市公司共计8家,数量占比25%;“新三板”市场全年新增10家绿色企业挂牌,挂牌绿色企业达到34家,数量占比41.46%。去年6月,云南保监局、云南省环境保护厅联合制订印发了《云南省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实施方案》,标志着云南省环境污染强制责任制正式落地;此外,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森林火灾保险和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险,持续发挥着重要保障作用。endprint

发展绿色金融——大势所趋

绿色发展是全球治理千秋万代之功,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最为宝贵的财富。在保护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中国进入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时期的背景下,发展绿色金融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尽管绿色金融发展的势头蔚为可观,但全球的绿色融资的供给仍严重匮乏。相对于巨大的环境挑战和绿色融资需求而言,投资于绿色产业的金融资源还只是杯水车薪。统计数据显示,仅不到10%的银行贷款被明确界定为绿色贷款,贴标的绿色债券在全球债券市场中的占比不到1%,全球机构投资者持有资產中的绿色基础设施资产占比也低于1%。从现在到2030年,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大力推动绿色金融来满足全球数十万亿美元的绿色融资需求,以实现环境改善和保证可持续增长的目标。预计在今后几年乃至十几年内,绿色金融在全球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估算,2015年~2020年我国新增的绿色金融需求大体上每年2万亿元人民币。根据云南省“十三五”期间信贷增长数量和绿色经济投融资需求等数据测算,2016~2020年,云南省绿色信贷的投入量将超过4000亿元,平均每年投入800亿元,到2020年末,云南省绿色信贷余额将在2015年2512亿元的基础上翻番。

发展绿色金融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从政府角度而言,应当在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时,出台对绿色金融的财政税收支持政策,努力推动绿色金融体系构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绿色投资领域配置。从金融机构角度而言,应将发展绿色金融上升至全局和战略高度,推动转变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增强可持续竞争力;同时,在推动绿色发展、解决环境和社会风险问题中发挥引领、促进和监督作用。从公司企业角度而言,应更多地关注绿色金融方面的政策信息,深入了解绿色金融相关产品及其特点,与提供绿色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机构紧密合作,获取更多绿色低成本融资。从第三方服务机构而言,应着重自身的绿色金融专业知识学习和业务能力提升,满足社会在绿色金融服务方面的多种需求。对于所有人而言,我们已经进入了绿色金融时代,需要从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开始,通过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转变,推动绿色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共同建设绿水青山美丽中国。

(课题组成员:潘为红 张文洁朱俊波 张荣长 董 娴 李 佳)endprint

猜你喜欢
金融绿色环境
绿色低碳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环境
君唯康的金融梦
P2P金融解读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