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历史观与人道主义浅析

2017-09-13 17:21曹丹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年7期
关键词:阿尔都塞人道主义唯物史观

曹丹

摘要: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将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唯物史观思想区分开来。重新理解《保卫马克思》这一著作,对从源头思考和解析这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人道主义思想之间的争论,以及怎样将二者统一在马克思的哲学之中。联结唯物史观和人道主义的其实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这即是人道主义的核心也是唯物史观的起点。

关键词:马克思;阿尔都塞;唯物史观;人道主义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人道主义之间关系的讨论从20世纪80年代就一直存在,当时便有两种互相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唯物史观不仅没有取消或削弱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反而使它建立在真正的科学的基础上而得到了加强”。这一观点立论于马克思思想的连续性,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其思想存在一定程度的断裂,表达为“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根本不能互相混合、互相纳入、互相包括或互相归结”。唯物史观与人道主义的关系不仅成为一个问题,更是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在其哲学思想中确实表达出对于傳统人道主义思想的批判,这可能造成一些理论上的误解,其实在马克思那里,人道主义一直是唯物史观的价值诉求和精神实质。最早将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唯物史观思想区分开来的就是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重新理解《保卫马克思》这一著作,对从源头思考和解析这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保卫马克思》与“认识论的断裂”

《保卫马克思》这一著作影响力最为深远的观点即马克思哲学存在“认识论上的断裂”,以1845年为界将马克思的哲学进行了分期。可以说,阿尔都塞所批判的“断裂前的马克思”和他所认同的“断裂后的马克思”是最早的对于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与唯物史观之间关系的讨论。他认为马克思1845年之前的哲学是一种与以往哲学区别不大的人道主义思想,1845年之后则是创建唯物史观,变革哲学发展的阶段。

阿尔都塞之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卢卡奇等为首的对苏共教条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把关注重点引入到“人的解放”“人的自由”等问题上,随着研究的深入,尤其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西方出版后,西方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人本主义哲学,关注“人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等内容并试图以这种片面的思想在整体上统摄马克思的哲学。阿尔都塞看出了这种理解问题方式的病症,批判这种人本主义哲学,指出试图从这条道路通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误区。在阿尔都塞看来,主体性与自我为中心的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的产物。作为科学的唯物史观则会克服这种主观性,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阿尔都塞为什么要在科学立场上“保卫马克思”?一方面,苏共二十大打着“反斯大林主义”旗号反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当时人本学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抽象的具有伦理色彩的形而上学,是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实际背离。在《保卫马克思》的序言部分,阿尔都塞分析了在当时历史境地哲学发展面临的困境。一方面当时政治混乱,不同意识形态之间互相争斗;另一方面是教条主义哲学的框架以及一些终结哲学的言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被软化为抽象的人性、异化之类的非科学规定。阿尔都塞提出马克思哲学著作中存在认识论的断裂,将之划分为1845年之前的“意识阶段”以及那之后的“科学阶段”,以总问题式的思维进行理解,力图打破苏共及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对于马克思的误读。他着重分析了马克思同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关系,得出了与弗洛姆截然不同的对于《手稿》的理解,认为《手稿》是“离太阳最远的著作”,因为它“突然完全回到黑格尔那去了”。之后,他在《论青年马克思》一文中解释了他对于马克思青年阶段也即“意识阶段”哲学的理解,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对待马克思这一阶段缺乏科学性的哲学,而后又从政治、理论、历史三方面阐明如何对待马克思青年时期的哲学:不可以简单比较、拼凑阅读,而应该以“总问题”的原则、思想整体与意识形态关系原则及外在客观决定动力论原则把握。

二、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理解

阿尔都塞所说马克思认识论上的断裂,就是从意识形态问题式到科学的问题式上的转换。意识形态的问题式就是指人本主义,所以说在阿尔都塞那里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一定是理论上的反人本主义。他认为异化思想、类本质的复归不过是人本主义的、伦理的追求,势必造成伪的主体。而到了1845年之后,马克思不再把人的本质作为理论基础,开始从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消灭资产阶级社会以及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入手,终结了之前带有伦理色彩的社会批判,确立了一种新的问题式,一种向世界提问的新原则、新方式、新方法,提出了至今为止的唯一科学——历史科学。可见,阿尔都塞提出的几个重要观点,都为其“认识论断裂”以及“科学的马克思哲学”思想服务。另外,阿尔都塞提出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认为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历史逻辑上的倒退。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理解为一种伦理上的抗议,仍旧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宣泄,威胁到了马克思哲学的发展,从根本上抹杀了马克思哲学的地位。表现为将社会主义看做一种人道主义,方法论基础也是一种非科学的形而上学,成为了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一次背离。

针对马克思唯物史观与人道主义的关系这一论题,思考阿尔都塞的哲学观念,有其合理之处和不合理之处。合理性表现为面对当时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现实,阿尔都塞的理论呼吁了人们不要仅通过一个角度理解马克思的哲学,还要全面把握马克思哲学发展过程;不合理的地方就在于阿尔都塞又批判和摒弃了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下了“认识论断裂”的“诊断”而没有真正把握马克思的实践人道主义思想。

三、唯物史观与人道主义的统一

阿尔都塞是第一个明确地提出并且辨析这二者关系的人,然而他却急切地给二者下了一个“没有关系”的定义,也就是他所说的“断裂”。然而马克思的哲学虽然是不断发展的,但却有着统一性而绝不存在断裂。阿尔都塞并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人道主义的本质,混淆了马克思的人道主义与传统的人道主义。实质上,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是对传统人道主义的超越,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变革了传统的人道主义。传统的人道主义对人的理解,是在西方传统哲学本体论思维下的,在二元对立中求取单一化的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归为宗教的神、物质实体、或绝对精神,仅仅抓住了人的本质中的某一属性,因而是抽象化、片面化的。而马克思用人的眼光来看待人,变革了以往对于人的理解,所以他的人道主义是以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为根本的实践人道主义,并且也是随着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形成和完善的,在根本上是与其唯物史观有着统一性的。

首先,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是实践的人道主义,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西方人道主义思想中的“优秀品质”,通过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超越了此前所有的人道主义,赋予其全新的活力和内涵。马克思的人道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逻辑基础,其落脚点是人类的现实生活过程,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的哲学问题一直是思考解放人、解放社会的路径,始终把实践摆在最重要地位。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可以说就是其唯物史观内蕴的部分,唯物史观是以现实的人及其实践为出发点的,关注人的物质生活,以人为价值和中心,而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阐述的就是从事实践活动的感性的人,所以从这个方面说二者具有内在同一性,共同成为马克思哲学的思想内容。

其次,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以感性的人的活动为立足点的新世界观,在实践及对实践的理解中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从以往直观的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也是一场哲学上的革命,实现了人与世界、人与历史的否定性统一。可见,唯物史观围绕的最核心的概念也是人,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实践人道主义也就成为了其唯物史观的存在论基础,现实的人是其根本。

所以,联结唯物史观和人道主义的其实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具体一点就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这即是人道主义的核心也是唯物史观的起点。其实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具有统一性,对于二者关系的把握势必要在马克思哲学的统一之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黄楠森.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M].光明日报,2003(8).

[4]张一兵.阿尔都塞与保卫马克思[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5).

[5]俞吾金.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新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6,(3).

[6]周峰,文卫勇.唯物史观中的人道主义维度[J].学习与实践,2011,(12).endprint

猜你喜欢
阿尔都塞人道主义唯物史观
“走出阿尔都塞”还是“回到阿尔都塞”:学术史效应和思想史研究的辩证
论阿尔都塞对权力问题的反思——从生命政治学的视角考察
浅析阿尔都塞对《资本论》的哲学阅读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跟踪导练(一)5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阿尔都塞的镜中自舞
——重读阿尔都塞的《论青年马克思》
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