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型期腐败民俗化研究

2017-09-13 21:31蒋兴海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年7期
关键词:转型期腐败

蒋兴海

摘要:“铁腕反腐”彰显了新时期党中央对于反腐败问题的决心和态度。腐败分子纷纷落马,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但是当前的反腐形势依旧严峻,腐败不仅渗透进政治和经济生活,同时也融进了社会生活,影响和引导着部分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取向,腐败有呈现民俗化的趋势。我们深度分析不难发现,腐败民俗化现象的形成,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在腐败民俗化原因分析的基础之上,科学理性地提出了抵制和防治腐败民俗化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转型期;腐败;民俗化

一、腐败民俗化的涵义

何为腐败民俗化?腐败民俗化的涵义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剖析:其一,德国首相俾斯麦曾经说过:“权力使人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使人腐败”,因此握有权力的官员,都容易滋生腐败的念头,而且极其容易形成一种风俗和习惯;其二,人民群众对于腐败的监督力度不够,主人翁的监督意识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部分人民对于腐败持有默许、包容的态度,甚至参与其中。换言之,腐败已经成为部分人们心中潜在的意识、文化甚至是信念,并且已经深深地融进了部分人的社会生活里面,成为部分人共同遵守的原则和底线,形成了一种默许的行为模式和思维习惯,日趋演化为一种风俗和习惯。

二、腐败民俗化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

社会信仰体系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然由社会存在直接决定,因此社会信仰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深受社会现实的影响。我们不难发现,信仰体系是影响制度矩阵方向的重要因素。正如诺斯所说:“从历史中存活下来的,表现在社会文化中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使制度变迁绝对是渐进的并且是路径依赖的。”鉴于此我们可以得出,传统文化对于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礼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礼制的实行,实现了血缘和政治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国家和家族的有机结合。“以礼制为核心的文化传统通过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机制、排斥异端邪说的强制机制、以注经为主线的损益机制、以吏为师的政治教化机制和以儒家为中心的儒道佛互补机制得以延续下来”,就其负面影响具体体现为:正是由于负面元素深蕴于传统文化之中,所以正式规则的执行和传承都深受其制约,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形成与传播亦深受其影响,故导致社会发展的成本大幅度提升。如果对于这种恶性膨胀听之任之,其必将对政治、社会、文化等多层面进行渗透,容易助长不良风气,导致腐败民俗化的形成。

(二)传统政治制度的影响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期间,中央集权制度是备受历代王朝和君主青睐的。该制度的实现,主要靠其他三种制度的支持和辅助,君主专政和官僚以及乡绅家族等制度的支持和辅助。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显著特征是皇帝“大权独揽”,地方的权力归于中央,中央的权力归于皇帝,与此同时帝位是终身制的和世袭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存在就奠定了该政治制度是以皇权为核心的,人作为个体的存在没有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专制制度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哪里君主制的原则占优势,哪里的人就占少数;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正是因为对人的价值忽视,导致特权和腐败成为无法克服的弊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政府为了解决当时国内面临各方面的困境,于是建构了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正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得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得到了巩固和强化,但是这种经济体制也使得传统政治制度的缺陷更加明显地暴露,甚至在当今的政治生活中仍有显现和影响。普通人民群众难以识别,且渐渐地接受,长久以来形成了一种潜在的习惯。

(三)传统社会结构的影响

通过对原有的社会管理组织体系的研究,我们会发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管理组织体系同时并存,家族制度是特殊且重要的。家庭在传统社会中不仅扮演着生殖单元的角色,同时也扮演着经济的、社会的、教育的等诸多角色,是整个社会得以运作的基本力量。家族在整个社会中的功能非常的重要,社会主流价值体系通过家庭这个基本的单元灌输给社会的个体。“家族制度、社会风气、教育思想等诸多方面,在一定的限度内是政治实行的结果,同时也是官僚推动的结果。”宗法与政治,宗族与政权的有机结合,建构出宗法一体的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社会结构。正是因为这种社会结构的存在,使得传统社会具备了稳定性和长久性的特征。传统社会结构对于腐败民俗化的影响是与传统文化和传统政治制度对于腐败民俗化的影响交织在一起,相辅相成。传统社会结构对于腐败民俗化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更是特别突出的。

三、防治腐敗民俗化的对策思路

(一)有效推进制度创新

对于腐败民俗化问题的防治,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效推进制度创新,借助制度力量防治腐败民俗化。此举措的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开展:第一,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法治建设的有效推进是贯彻落实党中央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举措,法治建设的有效推进能够保证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高效顺利落实,能够切实做到有法可循,有章可依,能够为各项制度政策的贯彻实行保持稳定与长效提供制度性的保障,促进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第二,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国家现有的公共权力运行系统存在很多缺陷与不足,例如领导干部人事制度缺乏科学性,财政税务体制缺乏合理性等等,同时监督体系缺乏完善性,自身监督效果不明显等等一系列的不完善不健全的地方,为腐败分子创造了漏洞。鉴于此,要想实现制度上的创新,就要切实做到将权力进行有效的“看管”,建立健全制约监督机制,查找制度存在的漏洞和不足,并有效的弥补,让权力接受必要且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坚决抵制和防治传统政治文化中的负面因素对于我国现行制度的渗透,保证制度的力量,从而在根本上实现防治腐败民俗化。

(二)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理念

领导干部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者,是国家大政方针的具体落实者,必须要坚持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理念,要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增强自身的防腐拒变的能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防治腐败民俗化首先要从思想入手,也就是要解决好人的思想素质问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具备是有效抵制腐败的先决条件;不良的思想文化素质将会促进腐败,制度的力量也难以施展。对于全党来说,一定要切实做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鉴于此,切实加强对于领导干部的培训制度,集中开展学习活动,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扮演好人民的好公仆这个角色,切实做到权为人民所用,情为人民所系,对于不良的工作作风和习气坚决抵制,将腐败的思想和念头扼杀在摇篮里,保持自身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这是抵制腐败民俗化的重要举措。endprint

(三)切实开展公民教育

对于腐败民俗化的防治,不能只从官员层面进行,公民精神對于腐败民俗化的影响也特别大,不容忽视。为此,要切实开展公民教育,官员和公民共同努力,营造全民抵制、全民反腐的良好社会风气。就其现实情况而言,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阶段,官员腐败案件的频繁发生,一定程度上与公民精神的缺失息息相关。在我国公民的思想观念中,大家都不愿意去过多地牵扯到与自己不是特别相关的事情之中,这一公民思想传统为官员腐败的滋生奠定了社会基础。切实开展公民教育,培育公民精神,对于当前的形势是非常关键的。这种公民教育的开展,就是向广大公民灌输民主法治思想,有效提升公民对于民主法治的认识,保证自身的权利不受损害,提高公民的主人翁观念。除此之外,对于公民的思想道德教育亦是不可疏忽的,公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是非常关键的。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的增强,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就能够树立反腐拒腐的防线,有利于防止腐败民俗化的蔓延。

(四)严厉惩治腐败行为

加大腐败惩治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腐败防治法律规范,提高腐败的成本,让腐败分子付出严重的代价,不给腐败分子可乘之机,让腐败的人对腐败望而却步。根据刻点均衡理论,只有新制度的收益远远超越旧制度的收益,新报酬机制才会确立。我们经过研究分析,腐败问题的存在纠其重要的原因是腐败的成本小于腐败的收益,即有利可图是腐败产生的经济诱因。因此,腐败民俗化的防治可以从这个突破点入手,即大大提高腐败的各种成本,有效降低腐败的总体收益,从根本上阻断腐败的源头。要树立几个反面典型,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让对腐败跃跃欲试的人,最终望而却步,严守底线。总体来看,腐败民俗化的防治要整体协调平衡社会心理,要让腐败者得到应有的惩罚,付出巨大代价,要让清廉者获得清廉的所得和收益,腐败的动机和原动力就会大大减弱,腐败行为就会鲜有发生,从而保证了整个社会的清正廉洁。

参考文献:

[1]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4.

[2]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3]金太军.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政治社会化机制[J].政治学研究, 1999,(2).

[4]胡伟.政府过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5]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endprint

猜你喜欢
转型期腐败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预算改革
社会转型期的法国大革命及其启示
商业健康险已到转型期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国外警察腐败控制与启示
第一章 在腐败火上烤的三大运营商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论转型期中国政治意识形态建设
社会转型期人民调解制度面临的挑战与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