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制何以可能使人贫困

2017-09-13 02:24邓沁莹
魅力中国 2017年31期
关键词:私有制异化劳动贫困

邓沁莹

摘要:与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相比,马克思主义更关注人本身,所以马克思将“贫困”这一概念从经济层面上升到了哲学层面,将其定义为人的本质的丧失。私有制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私有财产围绕着“占有”一词,异化了劳动的过程和结果,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都发生了改变,将人与自己的无机身体对立起来,将不同阶级的人与人对立起来,将人与自身的发展对立起来。针对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要消灭的并不是一切私有制,而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一种人对另一种人的本质的“占有”,让联合起来的每个自由的人都能全部掌握全社会的生产。

关键词:私有制;贫困;异化劳动

《共产党宣言》中最说到:“从这个意义上说, 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1]自此,“消灭私有制”不仅是《共产党宣言》的写作核心,也成为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继承者们的重要理论武器以及为之笔耕不缀上下求索的目标。那么为什么要非常强调消灭私有制呢?私有制究竟有何危害?本文将从私有制何以可能使人贫困的角度来论述消灭私有制。

一、有关私有制的概念,在经典著作中,恩格斯多使用“私有制”一词,马克思更多的使用“私有财产”,但二者所指是基本相同的,私有制仅仅是作为私有财产的法律形式而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并未直接阐述私有制的概念,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曾以自己的大礼服为例进行解释:“只有当我还能处理、抵押或出卖它时,只有当它还是买卖的物品时,才是我的私有财产”,当它失去这一特性后就不再成为我的私有财产,“因为它不能使我支配任何甚至是最少量的他人劳动”[2]。在这里,私有财产的概念已经与“劳动”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后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最后一章《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中着重详细论述了私有制的起源。总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被视为财产的东西渐次增多,每当一种东西被人们认定为财产时,它便属于私有物,人们不断占有这种私有物,由使用权递升为所有权,向私人所有制全面发展。

有关什么是真正的贫困,马克思主义的贫困理论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前提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现实的人”才是认识人类社会与历史发展的逻辑起点,“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3]。从主体来看,无产阶级一方面是最贫困、受奴役、受剥削、受压迫最深、苦难最重的生产者,另一方面又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处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又从事生产活动,是合乎生产力发展趋势的具体的人,因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中,贫困问题主要是指无产阶级的贫困问题。从表现方式来看,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提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有二重性:“资产阶级借以在其中活动的那些生产关系的性质决不是单一的、单纯的,而是两重的.;在产生财富的那些关系中也产生贫困。”[4]并进一步将贫困抽象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统一。从本质来看,“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5]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劳动,劳动是人生命力、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人的真正本质就是人以自己的愿望能动地改造自然界的劳动,这种劳动是自由自在的。无产阶级的贫困,并不仅仅简单是经济上的贫穷,而是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贫困,是人类的本质的丧失。

二、马克思曾经说过:“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方面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分析给我们清楚地展示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缺陷,以往的经济学不是研究人,不是关注人,而是关注财富。它研究的是物与物之间关系的真实性,从而取代了人与人的真实关系,把工人的现实处境抛在一边。因此,要探索贫困的原因,不能将它仅仅看作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它还是一个人作为人的问题,是一个过程的问题,这个过程不仅存在于经济史中,而且存在于人的现实的历史中。我们知道劳动本应该是人的本质的规定性,但是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社会种种现象之后,发现劳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中是以一种异化的形式出现的。异化指人作为有自我意识和能动性的主体亲手创造出来的力量外在于人、独立于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甚至反过来支配、奴役人。人的异化和人的现实性的丧失进一步被追溯到劳动的异化。私有财产的含义以“占有”为核心,并且凝聚在“占有”这个概念的周围。因此,私有制从如下三个方面改变了人的本质:

私有制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技术、功利、实用把人引离故土上天入地,人的冥思被遗弃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在资产阶级的眼里,自然绝不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诗意的、艺术的、美学的荒野,而只是它剥削无产阶级的物质条件,是金钱或利润的载体。资本家为了直接的获取更多的利润,对自然进行的是赤裸裸的掠夺。而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生产和消费、创造价值和自身的价值成反比关系。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导致人与自然相异化。人对自然改造的越多,它能够栖息的场所就越少;他把自然改造的越好,自己反而变得越畸形;人类改造自然越是苍劲有力,人类自己反而变得越是无力。改造得以进行的技术含量越高,人类自己越是愚纯,并且越是成为自然界的奴隶。在异化劳动下,劳动者同劳动活动相异化,我们对自然界的改造活动也不是那种自由和创造性的自我决定,不是使我们人类越来越有智慧,越来越有健全的理性,自觉地按照自然的运行规律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私有制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不同主体的利益和需要也是多元和多层次的。不同的主体一包括不同的个人、群体,不同的国家、民族以及当代人和后代人等等,因其历史、文化和具体的现实条件的不同,必然具有不同的利益和需要。这就形成了多元主体的多元利益之间差异和矛盾。

私有制改变了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从来到这个世界之上就不断地自我超越,超越自己的意识、超越自己的自然力,也就是超越自己的本能,主宰自己的生命。人类制造了各种工具、机器延长了人类作用自然的范围,加速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进程。

三、所谓扬弃,一方面是对事物在历史发展中的合理性因素的肯定,予以保留和继承;另一方面是对事物的否定,使旧事物在螺旋上升的变化中向更高的阶段发展,进而实现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推动事物的发展。对私有制的积极扬弃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否定私有财产奴役人的本质,对人的占有关系,肯定其作为财富积累的手段,为向更高形态的社会制度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产阶级私有制不是永恒的现象而是历史现象,它必然会被消灭。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然而,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只是消灭私有制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7]马克思主义要批判的是“私人”,是非劳动者的私有制,也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私有制将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直接导致贫困,因此,“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而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正如《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 “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总和的占有,消灭着私有制 ”《宣言》中指出的無产阶级要把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手里”“把资本变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财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970,北京:人民出版社,44。

[2]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1961,北京:人民出版社,87。

[3]《德意志意识形态》。

[4]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531。

[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2014,北京:人民出版社。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4。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版第 1卷第 286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私有制异化劳动贫困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思考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我国贫困高中生资助制度的建设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悬置的“贫困”:扶贫资金资本化运作的逻辑与问题
认识和把握战争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从权利观点分析中国贫困问题
感性个体与社会存在的分离及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