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生历史理解能力的培养研究

2017-09-14 21:30于晓敏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7年13期
关键词:理解能力高中历史高中生

于晓敏

从近几年新课标全国文综高考试卷看,文综三科中历史试题难度系数最大,一直居高不下,这给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带来较大的压力和冲击。高考侧重对学生学科能力和素养的考查,且历史学科试题以材料形式为主,除了非选择题外,材料型选择题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单靠一味死记硬背的方法已经逐渐失效,完全无法应对来自高考的挑战。因此,要教好历史,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引导学生改变僵化的学习方法和策略,除了强调要求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充分、牢固记忆外,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和理解能力显得至关重要。主要对高中生历史理解的培养必要性和培养方法进行研究与分析。

高中历史理解能力培养方法历史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内容丰富、知识点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单一的记忆和背诵,实际学习效果不理想。因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多元化的视角去看待历史问题,多角度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培养自己历史学习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高中生历史理解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拓宽文化视野

历史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时间的时间活动内形成的一种文化,其中包含了地域性和人文性的东西,不同国家和民族由于内部组织结构和外部环境不同,发展轨迹也不同,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同,针对这一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视角,科学理性的看待历史的发展。高中生在日常学习中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历史学习中,可以与其他的课外资料相结合,帮助理解和记忆。高中历史包括中外历史和古今历史,其中部分历史事件和人物被翻拍成影视剧或改编为小说,学生可以据此寻找、收集有关资料,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多视角看待历史发展。

(二)增强文化认同感

学生由于思想经历和人生经验不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也有差异。高中历史学习时,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力,主要是让学生站在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理性看待历史的发展,并客观评价历史发展变化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例如西方国家与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形成的文化思想也不同,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倡导仁义礼智信,重人伦和血亲;西方国家则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有人文主义传统,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崇尚自由和民主。这两种思想文化形成的原因不同,对民族历史的发展影响也不同。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应站在某一方的角度,主观地评判哪种文化好坏。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视角,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包容感。

二、高中生历史理解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一)注重运用史料教学法

在平时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媒体,向学生提供恰当的史料来解决课堂中的重难点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对材料加以理解和分析,鼓励学生从材料中自己得出对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观点和认识。每堂课都运用史料教学法,既能锻炼并逐步提升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理解分析能力,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的理解更深刻、掌握更牢固。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史料的阅读,能自己去探索历史的真相,形成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独特见解。从而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避免积弊已久的简单粗暴的定论式教学法。

(二)学科串联

高中生学习的科目较多,除历史外还有政治、地理、语文等科目。但是这些学科知识具有贯通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好引导,以辅助参考的手段将不同的学科内容延伸到历史学习中,帮助学生加深分析和理解。例如,我国清末有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对这些战争事件起因的分析,可以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进行考虑。外部因素是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强大优势;内部因素则因当时清政府制度、军事、经济发展的落后而屡遭侵犯。在分析战争背景起因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来思考。如从地理角度来说,西方国家临海而居,水路交通便利,商业贸易发达;而中国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农业经济为主,生产力落后。从政治角度来说,西方国家实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政治发展水平较高;而清政府实行封建统治制度,皇权集中、制约性不足,弊端显露。

(三)正反评价

高中历史教材中讲述的不同阶段的历史事件看似纷乱而孤立,实际它们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也是有一定规律和方法可循的。学生在学习时,老师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正反两面合理评判事件发生的利弊以及相关人物的功过。就晚清历史上的两次鸦片战争来说,当时的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并侵占中国领土、抢占资源、烧杀掠夺,给当时的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这是从弊的方面来说。但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出现了“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及后来以“自强求富”为旗帜的洋务运动这一向西方学习的实践活动。并且引发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顽固落后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出现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等近代工业,百姓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也因此发生巨大变化。总之,列强的侵略客观上又起到了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

(四)比较论述

高中生学习历史,一方面,是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另一方面,则是在历史学习中运用不同方法对繁多的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强化自己的历史理解能力。高中历史教材中有较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些事件和人物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学生需要在学习中发现和总结出相似的连接点。从国家统一角度说,历史人物有秦始皇、隋文帝、成吉思汗等,这些人在结束割据战乱、完成国家统一的同时,也伴随着杀戮和集权,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成吉思汗征战中亚、东欧,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功过评价应该理性客观。从国家分裂角度来说,历史上相关事件的发生一般伴随着政权没落、制度腐败和农民起义等,秦朝陈胜吴广起义、汉朝绿林军起义等均属于农民起义,学生在学习理解的基础上能明显发现其中的关联性和相似性。老师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可以以人物比较和事件比较的形式,让学生从中发现相似点和不同点,以比较性论述的方法巩固历史学习,突出历史学习的系统性理解和记忆,比较学习也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印象。

三、结语

高中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需要将零散的知识点贯穿、连接起来,并在综合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寻找历史事件之间的异同点,在学习历史和理解历史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历史学习不是单一的死记硬背,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鞏固记忆,并在了解分析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用以解决其他学科性问题。针对高中生历史理解能力的培养,老师在教学中需要做好引导,鼓励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杨德志.浅议“历史理解”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教学与管理,2012,(31):60-62.

[2]徐泽华.基于多元理解的高中历史教学[J].教育科学论坛,2013,(10):20-21.

[3]陈秀莲.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易错、理解误区及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0,(01):115-116.

[4]田春苗,范英军.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三着力点——“评价秦始皇”一课为例[J/OL].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7,(01).

[5]潘承生.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J].教育教学论坛,2011,(14):46-47+8.endprint

猜你喜欢
理解能力高中历史高中生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三部曲”
浅谈如何运用阅读技巧与策略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认知风格与大班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研究
阅读理解差,美国损失大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