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文化,让语文教学担当历史赋予的重任

2017-09-14 16:59杨红霞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7年13期
关键词:内涵诗歌高中语文

杨红霞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增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来完善自己的人格。高中语文教学应该以提高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为己任,帮助学生构建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圆“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围绕五个方面阐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旨在让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扬光大。

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指出:“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发扬传统文化是当今值得重视的话题。新课标指出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也要能够认知传统文化,把发扬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第一问题。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阅读优秀作品,让他们深刻地去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把握住文化的关键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的精神。语文作为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其地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改变传统教学手段入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富有感情基调的学科,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更是发扬传统文化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深刻体会语文学科的气势磅礴。当然教师在教学中也要能够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继而进一步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底蕴。例如,在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反映这首诗歌没有诗歌底蕴,感受不到其带来的震撼人心的效果,远远逊色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音乐和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去感受其带来的视觉效果,进一步激发内心的情感,通过播放朗诵者对这篇诗歌的表达效果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文本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继而激发了自身的情感迸发。最后,在根据大纲要求对作者的生平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向学生进行展示与介绍。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诗歌不理解的地方进行完整、细致的讲解与分析交流。

二、挖掘语文教材文化意蕴,追求生命价值的实现

纵观民族发展史,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多舛的民族,它经历了一系列令人钦佩的变故。直到现在傲然屹立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或许是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意志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引导学生去发掘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底蕴。当然,语文教材便是一种能够反映中华文化的瑰宝。根据课标要求,现今的语文教材多选取了包含积极向上的生命意识和能够反映出中华文化底蕴的文章,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去感受生命的价值,继而实现生命的长度和宽度。例如,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一课时,作者以饱满的感情赞美了刘和珍不畏死亡,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蕴含的意义,赞美了中国女子的笑对生死的英雄气概。教师可以让小组学生进行交流,表达对这篇文章的看法:(1)这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是常人无法做到的任务;(2)抨击了制造三一八事件的主要人物,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政府的腐败;(3)赞美了一群追求真理,追求进步思想的杰出青年,也是中国人民一直追求的理想境界。

三、充分利用古代名著阅读,引导关注生命价值

俗话说,书籍是人类进步,只有拥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才能填充自己的头脑,继而引导思想的进一步发展。高中阶段的学生思想趋于完备,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一些优秀作品。《史记》《家春秋》《红楼梦》《子夜》等书目都是高中阶段必读的书籍,教师应多给学生提供机会去感受书中的乐趣,体会文化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去發扬中国传统文化。《史记》是一部宏伟的巨作,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其中源于《史记》的成语就有七百多个。《史记》中还包含着司马迁对人生的态度以及生死观等等,这是当今社会提倡的观点话题。例如,在学习《报任安书》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对文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一观点印象深刻,但大多数学生对这一概念并不完全理解。这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来加以阐释。如项羽乌江自刎,有些学生认为他的做法过于偏激,但在一些史学家看来他正是体现了男儿的英雄本色,他的死可以说是重于泰山,因为他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虽最后兵败,但他对乌江的百姓可谓是仁慈善良,他的死是有价值的。

四、借助教材中的古诗文,丰富传统文化内涵

新教材中编排了大量的古诗文,这为丰富传统文化内涵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诗歌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美的篇章。诗歌中所包含的一些意象有着其特殊的含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加以说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时需要借助一些古诗文进行发扬与交流。当然,诗歌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需要去探究。教师要学会带领学生去深入理解、探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学习屈原的《离骚》这一课时,诗歌表达出诗人甘愿为国献身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教授这一课时,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诗歌中“香草美人”这一意象,让学生去体会这种写作手法以及当时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在其他一些诗歌中,诗人喜欢借用“柳”表达“留”的感情,如对朋友和家人的依依不舍;用“鸿雁”这一意象表达自己的羁旅之思;用“月亮”来想象朋友或者家人此时也在目睹这一圆月,进而表达出自己对亲人的思念,等等。诗人通过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来代指自己的思绪,达到了很好的视觉效果。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古代诗歌,更主要的是丰富了传统的文化内涵和底蕴。

五、用好我们身边的教材,让传统文化生根发芽

山东新课改后的鲁人版教材分为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选修教材中跟传统文化直接有关的就有《唐诗宋词选读》与《史记选读》等。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歌时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去感悟李白的潇洒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李商隐的绮丽精工,苏轼的豪放旷达,柳永的婉约含蓄,而不要太功利,两眼只盯在高考题和冰冷的分数上。我们也可以用古典诗词丰富的意象、优美的画面、深远的意境感染学生。例如让学生在古典诗词中借一弯斜照汉家宫阙的冷月,折一缕渭城朝雨的柳丝,唱一曲大江东去的壮歌,点一盏醉里看剑的灯火,让其沿着悠长的文化古道溯流而上,在中国这条精神长河里披沙拣金。学生反复吟咏诗人的诗词,体悟他们的情感和品味他们的意境,定会唇齿留香,获得身心与审美的愉悦。学生一旦有了这种积极的审美愉悦感,就会主动走进传统文化,自愿接受传统文化精髓的熏陶。至于《史记选读》,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人物传记故事来走进历史人物,倾听他们的心声,近距离的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活动,从而获得独特的人生启示。

综合上述,传承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任务。它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够抓住文化的真谛,给予学生优秀的文化思想,让他们在品读作品的同时进行深刻地反思与学习,在教学中也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中也要认知到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抓住文化思想的精髓,进而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发扬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林菊.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解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

[2]高洪艳.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2015,(08).

[3]柯伟.高中语文教学要坚守传统文化阵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1).endprint

猜你喜欢
内涵诗歌高中语文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七月诗歌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木木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