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兴趣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几种体现

2017-09-14 04:31修立梅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7年13期
关键词:蔡伦张骞历史

修立梅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一项行之有效举措。从五个层面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进行了浅探,旨在进一步为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献计献策。

初中历史兴趣教学 疑问 情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巧设开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第1课《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首先要告诉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以及应做怎样的人。所以讲这一课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看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七嘴八舌在议论。我先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但他们的答案都不够准确。这时,我先指出以上人物分别属于那个时期。在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时,我板书第1课的课题《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历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光耀千秋,如民族英雄岳飞,受到了世世代代人民的崇敬;有的遗臭万年,如奸臣秦桧,长跪地上向人民请罪。”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第一目“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时,我先提问:“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做出“中国”和“西汉 前期”的正确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有同学回答 “龟甲、竹木简或帛”后,我简要向学生介绍在纸张发明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继而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竹木简太笨重,帛的价格昂贵”后,我指导学生看彩图27“汉代木简”指出,这就是汉代以前的书。看到这种用绳子串木简做成的书,引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这时我又加上一句话:“要是你们的书包里的学习材料还是木简的话 ,该有多少木简?会有多重?”学生听后,情不自禁地议论纷纷,都感到纸的发明太伟大了。我紧接着提出第四个问题:“西汉发明了纸,为什么东汉蔡伦又要改进造纸术?”学生说:“在蔡伦之前造的纸质量差,易脆裂,厚薄不一,急需改进。”我又指着《蔡伦》图说:“东汉宦官蔡伦在公元105年改进了造纸,造纸原料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这样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把学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既激发了兴趣,又掌握了知识,也更好地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的伟大意义。

三、巧设情境,以情求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如在讲七年级上册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我告诉学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在讲到张骞带着100多人刚走出汉朝边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时,学生为张骞的安危担忧;当听到匈奴人想让张骞投降,把他拘留了十几年,而张骞始终保持汉节,忠于祖国时,学生被张骞临危不惧,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继而听到张骞终于死里逃生时,学生又为之欢欣鼓舞;当再次得知张骞历尽千难万险,从大月氏返回汉朝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时,学生又一次为张骞的命运担忧;当知道张骞好不容易在经受13年的磨难之后,终于和另一个人回到了长安时,学生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个故事具体情节的生动描述,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尤如身临其境,为张骞的命运时忧时喜,同时又加深了对张骞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深深地被张骞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这时我又強调张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探险家和外交家。在他二出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得到频繁的交流,并为后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使新疆地区正式归于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和开辟“丝绸之路”打下了坚定的基础。这样以情感人的教学,使学生对张骞在历史上做出的重大贡献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就能更好地回答课文中提出的“张骞对我国历史上做出了什么贡献”的思考题。

四、利用课文插图,引发兴趣

古人云:“左图右史”,可见“图”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作用非同一般。如初三历史第一课《人类的形成》中有副插图“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我们在讲这副插图时,讲明人种的形成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人们长期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活,不同的人种在肤色、发型、眼型、鼻型和身材等外形方面表现出一些差异,人种外表的差异并不影响人的基本生理和智力的发展,人种没有优劣之分,并举例:“黑人之所以黑,是因为非洲地处赤道,日照时间长。如果不信,你在太阳下面暴晒多天,看你黑不黑。”在讲述这个插图的过程中,学生全被吸引住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五、开放与传统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绝大部分的学校都已实现了电教化教学。利用电教多媒体设备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不仅仅是节省了几道板书的时间,多一些声电光影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尤为关键的是它可以为历史课堂教学展示更加丰富的历史背景信息,为学生营造出相应历史情境从而实现跨越古今的对话,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历史教学的特质——历史感与现实感的交融得以彰显。但是笔者同时也认为,多媒体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当用则用,切不可将多媒体教学弄成“花拳绣腿”,而应该是“锦上添花”。比如,在复习八年级历史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这一单元时,我把开国大典、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等有关图片音像资料制成了课件,其中包括毛泽东的讲话录音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等,学生们听后看后立刻兴致勃勃,整堂课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总之我们应将开放与传统结合,从而切实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而服务。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导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袁来军.新教材疑难问题研究与解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新唐书·杨绾传.

[3]论语.endprint

猜你喜欢
蔡伦张骞历史
张骞探西域
汉朝人为什么嫌弃张骞
蔡伦改进造纸术
西游新记7
新历史
张骞通西域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蔡伦井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