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建设研究的综述

2017-09-14 20:07孙荣华刘海燕赵建全袁林张丽杰常志杰段文强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7年13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院校

孙荣华 刘海燕 赵建全 袁林 张丽杰 常志杰 段文强

随着经济发展,国家相继颁布一系列职业教育的政策和方针,全国各地积极开展中高职教育如何衔接的探索。在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诸多方面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处于核心地位,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和落脚点,直接影响区域经济、职业院校的发展。课程体系衔接既要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改变要求,也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满足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更好为经济社会提供高素质和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促进中高职教育健康协调发展。

中高职教育课程體系衔接发展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做的更多是学制上的衔接,以课程为核心和关键点的研究还处于实践探索和理论构建阶段。中高职教育课程街接,要立足中高职教育情况,充分了解生源状况、深入调研市场经济职位需求,采取有效策略,加强课程街接,构建科学合理的中高职街接课程体系,促进中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国家出台一系列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和方针。其中,2011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从专业设置、专业教学标准、培养目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条件、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具体意见。据此我们深入调查我校和其他院校联合办学,浅谈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

一、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1.生源差异

高校大量扩招、民办大学大批涌现导致中高职教育办学规模减小、生源质量下降、教育资源流失等。目前,我国职业学校生源结构复杂,各学院在课程开发时往往忽略与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课程开发没有兼顾各类生源的素质差异,教学内容上存在重叠、缺乏层次和断档现象。中职教育对象为初中、高中起点的应届生、往届生甚至没有初中毕业社会人员等。高职教育可以选择招生中职学生。地域、学制的影响:我校中专生源招生无任何条件限制;初中起点3+3检验护理、3+4中药制药,要求是仅限于通化地区应届毕业生;高中起点专科护理、检验、健康管理等专业,其生源大部分来自吉林省,外省仅有3个。

2.中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差异

中高职院校在办学资质、办学层次、办学理念、校园文化、教学观念、专业品牌、教学资源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不同院校构建课程的能力高低不一,专业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致使各校实际开展的课程体系和所能达到的教学目标差异较大;并且中高职院校都是依据各自的教育目标和培养对象设置课程。教学方面两院校之间仅有少量沟通直接导致中高职院校不可避免地存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和教学内容安排上的一致现象。

3.课程体系设置差异

各校师资队伍业务水平、素质、理解力的不同,驾驭教学单元能力的差异,都在一定程度上干扰课程体系的衔接。中职教育以职业能力为根本,过于注重实践教学,文化基础课以“有点就够,会点就行”为原则,所占课时少,内容过于浅显,没有为高职教育奠定必要的文化基础。全国中高职院校尚无统一的教学标准,各地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及地域特征,制订自己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导致中高职院校基础课、专业课的理论及实践课课程设置重复,不仅没有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也造成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

4.中高职教材选择局限。职业教育发展至今,中职衔接高职开设的专业不多,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关于其核心课程体系衔接的教材尚无,导致教学内容上有重叠、没有梯度,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和变革。各职业院校亟待开发适应市场经济尤其区域产业结构、产业层次发展需求的校本教材。

二、构建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1.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专业设置及衔接是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基础。中高职教育根据专业设置及衔接制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既要有一致性,也要有层次上的差别。中高职教育衔接不是简单地叠加,而是要科学、合理定位层次和结构,实施中高职贯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中高职各阶段的培养目标:中职教育定位于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底蕴、扎实专业理论、熟练专业技能等综合能力能直接服务于市场经济的良好职业素质、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定位于新技能知识、管理能力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引领型、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尤其区域产业规划和产业结构要求,确定中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层次、类型、数量及规格,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在培养目标上的递进、延展和衔接能确保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都能获得相应的职业教育,为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中高职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是中高职衔接的立足点,也是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起点。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衔接

中高职院校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衔接标准:中职课程侧重基础、应用,让学生初步熟悉职业;高职课程侧重实践、创新,鼓励学生发挥实践性和创新性。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叠,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确保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体性。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中高职院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调配课程体系,优化资源配置;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职业能力为本,课程体系建设要直接面对就业岗位,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立足实际情况,遵循实事求是,彻底解决原有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灵活、动态建设课程体系。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实行教学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1)建立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措施。为了能有效开展两校合作,应加强领导、教务处等各方面沟通,确保专业合作与衔接能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参与课程衔接、教学内容设计,使教学工作真正落实。两校在调研互访的基础上开展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实训基地、师资队伍、校企合作等方面工作。在课程体系上,不仅要有知识层次和内容上的衔接和深度,更要重视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课程体系衔接按渐进性原则、发展适度原则,设计有一定梯度、难度、深度的课程,教学内容不仅要丰富而且要有一定趣味性、灵活性,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统筹规划课程体系,共同研究企事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确定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但也应注意:校园人文环境、师生关系、课题讲座、第二课堂、校企互动等也都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课程衔接体系的核心是建立统一课程标准。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对应的职业岗位,确定其相应层次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各个不同专业课程内容的整合,理顺教学思路和程序,确定科学、合理、实用、有效的专业培养课程体系。考核制度是构建课程衔接体系的重要保障。明确中高职教育各个专业在理论知识和技能上应达到的执业资格标准,从而为中高职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提供制度保障。实施一贯制与阶段性相统一的中高职教育。endprint

(2)建立学生终身教育的课程体系。中高职教育从一种终结性的教育类型转为终身性的教育类型。构建课程衔接体系的主体是课程内容衔接。课程内容衔接要遵循宽基础、实用性和个性化原则,既向学生提供专业基础知识,适度拓宽文化基础,为日后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发展创造条件,也要注重高职阶段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考虑学生的个人特点和学习能力差异。中高职课程衔接要注意教学内容分层和结构。课程结构应以职业教育就业和终身学习为目标,通过建立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构建一定梯度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质量,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中高职学生文化基础知识都是相对薄弱的,其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在中高职课程衔接中,既要兼顾到中职学生的升学问题,还要兼顾中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正确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中高职课程之间不设置明显的界限,教学内容逐层递进,自然过渡,紧密衔接。课程设置依据学生情况,尽量保证教学内容的简单化,生动性,同时,以必要够用为原则,随劳动力市场需要调配课程内容,保证学生在能力范围内都可以学到有用的知识,发展必备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构建中高职各模块中的课程设置,尤其是专业课程设置,要体现出联系性和层进性,有效促进中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

(3)建立适应劳动力市场岗位的实践课程体系。随着经济迅猛发展,给职业院校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中高职应根据市场经济岗位对人才的需要开设相应的课程,课程内容随着产业结构、产业层次的变化适时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学生职业能力直接与岗位需求直接对接。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市场调研掌握市场经济走向,才能掌握哪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需要具备怎样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不同目标,分析职业需求所对应的内容科学系统设置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开发校本教材,建立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实施中高职与行业联合办学,增加校企互动,使学生在校园内熟悉相关企事业,实现专业与行业岗位对接,培养市场经济发展一线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4)建立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结构的前提是专业设置必须要适应经济发展,与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层次变化相同步。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依据是就业岗位,通过劳动力市场岗位分析,研究国际、国内尤其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中高职院校制订出适应市场经济的相关專业。中高职院校依据相关行业标准和职业考核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和专业教学标准,科学划分教学单元,为课程体系衔接创造条件。根据培养目标、培养标准构建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理实一体化教学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融于一体。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即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也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只有真正实现教学理实一体化才能使中高职衔接达到理想的效果。

3.确立课程目标,开发校本教材

中高职教育都强调以职业为导向建设专业,制定教学计划,确立教学模式,安排教学内容;深入社会调研,新知识、新技能及时补充进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专业知识运用、专业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与社会需求对接。分层确立课程目标,以及鼓励校本教材开发来解决。既保障中职与高职课程衔接的顺利实现,又能尽量避免千篇一律的现象出现。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以现有的理论教材和实践教材为基础,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为准编写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围绕技能训练,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培训学生的实践技能,理论知识浅显易懂、简洁明了。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

4.课程体系衔接中,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方面,学校要重视教师的进修和培训,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实施,定期派教师到企事业实践,掌握其最新技术、新方法,努力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教师队伍。切实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素质和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双师型”教师,逐步使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另一方面,院校聘请企事业单位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利用企事业现有的实验设备、技术建立学校的实践实训基地。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质量。鼓励中高职院校教师联合企业开展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等服务活动,达到校企双方共赢。

综上所述,中高职课程衔接既要统筹规划,又要分工合作,明确各自的职责权益,需要中高院校之间、合作院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之间、院校与行业之间反复研究、提前明确、不断完善和不断磨合,及时解决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适时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出企事业单位需要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促进中高职教育与市场经济整体和谐发展。设置适应劳动力市场的专业目录,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以人为本”的教学过程、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理念、构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立“职业能力本位”的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中高职院校健康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荀莉.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现状综述[J].职教论坛,2012.

[2]龙洋.“3+2”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

[3]柳燕君.北京市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

[4]阚中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与探索,2007.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H151041)。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院校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