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活”中学生的写作热情

2017-09-14 10:35罗国辉孙小平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7年13期
关键词:激活情感作文

罗国辉++孙小平

情感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只有引发学生写作冲动,调动学生的习作情感,让学生积极参与作文活动之中。在作文教学中应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情感写作题材积累参与提起作文,学生就发愁、焦急、惶恐,这种情况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作文教学所造成的。为了攻克这种心理障碍,我认为:情感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只有引发学生写作冲动,调动学生的习作情感,让学生积极参与作文活动之中,才能激情满怀地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作文富有生命活力。在作文教学中应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一、设计话题,走入生活

作文的本质是生命的倾诉与表达。要完成这种倾诉与表达,需要一个好的“诱因”。在传统的作文课堂上,有的教师说完一个题目后,学生缺乏相应的感受和体验的贮存,无法激起作文的需要和愿望,便开始挖空心思地编故事、绞尽脑汁地搜索记忆中的作文选,颇为艰难地做起“无米之炊”,效果自然欠佳。如何设计话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了解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们的情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选择写作的主题。平时,我们不妨多和学生聊天、谈心,多读一读有关儿童心理的书籍,多参与学生的活动,多观察学生的哪怕是极细微的变化……当我们充分了解了学生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之后,再结合教学的需要,我们就能找到学生喜欢而又有意义的话题。至少,你就不会让城里孩子写乡村变化,让农村孩子谈城市改造。

其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多的是以一个学习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对话,充分体现了教师心中的民主意识。在对话过程中,教师时刻观察、分析、掌握学生活动的情况,关注着学生处于动态变化中的思想、情感,有的放矢地予以指导,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尊重。

再次,创设题材,有事可写。“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熟悉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能给孩子们提供大量的写作素材,再从心理角度来说,中学生所创作的文章往往比较真实、自然,他们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过的事物特别喜欢写。为了让学生创设“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我在作文教学中首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活动:如春登智峰山、秋游兰家洞、东山之再起、鬼谷洞别有洞天、女子桥说来神奇、沐浴家乡汨罗江、回龙门前话屈原、弼时故居怀伟人……这些事贴近生活,有惊有喜,有滋有味,学生们爱写且有内容可写,教师应不失时机,趁学生兴趣正浓,活动情景尚在时,指导学生练笔。由于学生自己参与了活动,再经讨论、指导,大部分学生就能落笔成文,连平时很少动笔的学生也能写出像样的文章来。这样铢积寸累,日子久了,学生的作文就自然地“活”起。

二、加强阅读,多做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阅读也是作文构思创作的主要渠道,欣赏则是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综观文学史,大凡国内外著名的作家除了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外,都有大量阅读书籍的嗜好。难怪读者慨叹他们的学识精深,才思敏捷。可见,要指导中学生写出好作文,就必须重视学生的阅读欣赏。因为学生能从阅读欣赏中积累材料,激起情感,生发灵感,掌握写作所必需的知识、方法、语感,蓄积写作动力。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又怎样引导学生从欣赏中汲取写作。

首先,从现有的教材入手,将单元教学中涉及到的作品介绍给学生,并作为必不可少的课外作业,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完。这样,既能将课内的阅读延伸到课外,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又能加深对单元教学中有关课文的进一步理解,收到窥一斑见全豹的效果。

其次,指导学生多讀教材之外的名著和优秀作品。著名历史学家、诗人郭沫若曾主张多读名著。这是因为名著的内容丰富而深刻,影响力大。它不但能拓展思维,还有独特的见解。它的能言前人之未言,道古人之未道的创新精神必定能触发学生的写作悟性,在一定程度上,能速成和优化学生的作文能力。名著之所以生命力强,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其中有学之不完,赏之不尽的文学艺术价值。

古今中外,还有许多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在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都应视为作文的典范。无论阅读小说、剧本、还是散文、诗歌,学生都会受益匪浅,或在选材上受到启迪,或在构思上有所感悟,或在语言上受到熏陶。

再次,鼓励学生订阅或借阅质量高的文学报刊。或是游览报纸、或收听广播中有欣赏价值的好文章,这也是不失为一种阅读提高的途径。不仅仅因为这些读物时代气息浓,更因为其语言的鲜活性,表现手法的多样化能切合现代学生,现代社会的特点。

就像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需准备好一桶水、十桶水的道理一样,学生要写好一篇文章,也必须要有十篇、百篇文章在胸。这样,有良好阅读基础的同学,写作时思维的闸门才会大开,文思也才会泉涌而出。

三、榜样示范,激发兴趣

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对于多数人来说,学有样子,学有目标,取其精华,仿中有创,可以获得成功之效。中学生学习作文要有榜样引路,在榜样的激励下,主动、积极地参加作文。所谓榜样,就是教师的“下水”和学生的“优作”。

1.利用网络交流,示范引路

在作文教学中,师生利用网络中的QQ群进行多维交流,可有效地提升作文写作的兴趣效率。还可利用网络中的优质作文资源,作为模仿创作加工的对象,结合自己实际加以提炼创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网络展示的平台,提倡作文多维匿名评价,在交互式多维评价中激起思维碰撞的火花,从而激发创作的欲望与激情。利用博客、教育在线等媒介载体,鼓励学生网上投稿,把网友的学习点击与交流作为学生作文的动力源,恰到好处地将学生引入作文的通行大道。总之,有效地利用网络这个工具,可有效地提升作文教学的效果,我们要以创新的精神开发利用这一工具,为自己的教学服务。endprint

2.教师先“下水”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教师教学生作文,自己应先“下水”,将文章中的丰富词汇、精彩的篇章感染学生,陶冶学生,使学生因情动而相随,喜欢作文。在教学中,还采用“半下水”来激发学生兴趣,训练学生的习作,看谁能把老师的半篇文章续写得完整、和谐,并开展评比活动。由于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强,自己能帮老师完成作业,个个情绪高昂、跃跃欲试。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对每次产生的“优作”,及时请他们在班上朗读或在黑板报上登载,或推荐发表评奖,让他们在榜样的引导下,乐于写作。

3.“运用联想想象”

“写想象中的事物”,要写“想象”作文。《语文标准》之所以强调此点,是因为我们的学生缺少想象力,特别是缺乏创造性的想象力,当展开联想时,记忆中的表象由模糊变为清晰,由单薄变得厚重,新形象随着旧形象的改造而不断生成,学生的想象之鸟一旦高飞,脑中会浮现出新颖、生动的意象,每一次这样的作文训练,其想象力便得到一次锻炼,生命体验便得到一次拓展,创新的萌芽便又一次破土而出。

四、学生亲自体验

参与评改写作是应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法,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作性表述的过程,作文教学应强调对学生写作的尊重,强调写作过程,因此学生应感悟生活、亲自参与。

1.学生亲自参与,带有真情实感地写

我曾了解我们农村学校有的学生习作,凡到期末检测时,教师便布置学生回去找3~4篇作文抄写并背诵,一到考场便“胸有成竹”,结果如“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清洁工”“生活在海边观日出”等笑话层出不穷,虽这类作文在考试中不会失多少分,表面上提高了合格率,但实质上都是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天性。

我在教写作时,首先让学生有意识地去观察生活,以半命题或学生自己拟题形式写作,这样极大地给予学生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其次,要求学生必须是真情实感的去学,哪怕是思想不成熟或是观点不是很正确,我都会给予一定的肯定,并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化考察学生有什么材料,更有考察他們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评价,引导的促使学生通过观察员、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最后,辅导学生尽量从汉语言词汇中和文学底蕴中选取精华去修饰文章,让学生懂得写作,学会创作,并在愉快的写作中成熟起来。

2.参与评改,扬长避短

新课改理论明确学生在学习中要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大胆放手,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主人。

如作文评改中,我首先给学生一个评改标准,采用“同桌相互评改法”,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而给予适当的评价,评价等级分“优”“良”“合格”等。评语可简单地写一两句鼓励性的话。评改应趁热打铁,学生刚完成一篇习作,兴趣正浓,求知欲望会更强。教师便拿出已准备好的佳作朗诵出来,让学生去欣赏,并分组讨论出该文章可取之处和有待加强之处。

这样,学生将自己的写作与取他人的长处相互融贯,从而取长补短,达到写作水平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问题[C].全国中语会.语文教育论文选[A].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

[2]叶文玲.我的长生果[J].中学生阅读,1985,(02).endprint

猜你喜欢
激活情感作文
情感
台上
创设情境,激活政治课堂
培养想象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